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新发现人与自然共同演化过程中被忽略的决定性瞬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的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

作者认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文明史解读为自然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同一套自组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过程既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也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

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互为因果。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在本书中追溯了从20亿年前的“原生汤”到如今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竞争与合作这两股对立的力量如何影响了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壮大,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中的连锁反应、合作与斗争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已经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富集化等问题。如果人类不共同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的文明终将覆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致谢
  • 引言 为什么要研究自然史?
  • 第一部分 生命:我们来自何处
  • 第一章 合作的生命
  • 第二章 食物链中的生命
  • 第三章 驯化自然
  • 第二部分 文明:我们是谁
  • 第四章 文明的胜利和代价
  • 第五章 资源的开发
  • 第六章 饥荒和疾病
  • 第七章 支配与合作的对抗
  • 第三部分 命运:我们将走向何方
  • 第八章 我们以人类种族为中心、充满迷幻色彩的宇宙观
  • 第九章 存储食物,增进健康
  • 第十章 火的文明
  • 第十一章 不自然的自然
  • 尾篇 文明的自然史
  • 参考文献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虽不认同,但确实有趣

    如果有人说,青铜器和石油化石是同一种东西,我可能会觉得他疯了。但马克・伯特尼斯 —— 这位美国生态学界的 “海岸线侦探”—— 偏要这么干。在他的新书《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里,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史,不过是他口中地球自组织演化的一页注脚。马克・伯特尼斯,布朗大学的生态学老教授,江湖人称 “潮间带哲学家”。这老头儿在海岸线上蹲了半辈子,研究藤壶和螃蟹怎么搞 “社区建设”,愣是把海滩生态写成了一部《权力的游戏》。他主编的海洋生态学教材被全球学生奉为经典,论文发得比沙滩上的贝壳还多,拿奖拿到手软,连 “环境科学高被引学者” 这种硬核头衔都收入囊中。可谁能想到,这位学术大牛退休后不钓鱼不遛弯,转头写了本 “反常识” 的文明史,把人类从历史舞台中央拽了下来。伯特尼斯一开篇就甩出暴论:别把自然史和人类史当两码事。人类的那点折腾,和硅藻分裂、冰川移动没啥本质区别。说白了,文明不过是地球物质循环的副产品。书里有个绝妙比喻: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和白蚁巢穴的温控设计,就像同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 —— 都是自然选择的 “作业”。这老头儿玩时空穿越上瘾。前一章还在分析 20 亿年前的 “原生汤” 怎么冒泡,后一章就带你看纽约地铁隧道里的菌群如何预演后人类时代的生态系统。最狠的是每章的 “地质层笔记”:把商周青铜器和石油钻探岩芯并排放着,仿佛在说:“瞧,都是能量搬运工,谁比谁高贵?” 确实很颠覆我原来的观念。不过看一下伯特尼斯这脑洞大开的言论,还是颇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然”不是“人为”的反义词。

      世界顶级生态学家告诉你:文明史就是自然史!一个用于观察文明崛起的独特视角,跳出以人类活动为主干的线性文明史叙事,重新发现人与自然共同演化过程中被忽略的决定性瞬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