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6.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早期作品研究:宗教背景、德国教育体系分析,探讨博士论文与历史唯物主义关联。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甄别出马克思早期的大量相关文献,梳理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及其刊布情况,特别是对迄今为止马克思最早的作品进行了考证和推断;在对马克思中学习作的解读中,探讨了其成长和运思的宗教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人生职业的考虑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最后还分析了当时德国中学教育体系的发达和完善状况、马克思身上开始显现的作为一个思想家所具有的基资、意向和思路以及以少年之眼看世界所达及的有限程度;同时,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详尽地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大学文学作品的专著。关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笔记的研究占了本书最大的篇幅。作者详细地探究了当时提出“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的意旨、马克思在对自然哲学的讨论中如何珍视和论证自由、精神以及坚持“定在中的自由”的可贵,以及“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的命题与马克思以后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与同时代的兴起的德国非理性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
目录
- 出版说明
- 文本学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新理解
- 引言 重新探究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 上编情感:理解人性和世界的方式
- 第一章 启蒙教育与少年志趣
- 一、10份文献材料及其刊布情形
- 二、信徒与基督何以同一?
- 三、人生追求中的职业考虑
- 四、评判历史时代的三种方法
- 五、以少年之眼观世界
- 第二章 在爱中体悟什么是爱
- 一、“照亮心灵之天空”的爱
- 二、爱的温馨与浪漫
- 三、精神与爱使人“自豪”
- 四、脆弱、娇嫩和糊涂的爱
- 五、“歌颂爱情———将是我永远遵守的信念!”
- 第三章 “英雄”意象与爱的命运
- 一、精神世界的“护身符”
- 二、爱的忧思、疑虑与“壮美”
- 三、船夫、勇士、将军与爱
- 第四章 神的户籍在人间
- 一、“地狱的魔怪”
- 二、“助爱的使者”
- 三、“温柔”的天使
- 四、“恨与爱”的化身
- 五、“诱惑”的海妖
- 六、充满人性的“精灵”
- 七、“人间神”———大地精灵
- 八、神灵观念映现人的局限
- 第五章 爱的迷茫与浪漫、救赎与结局
- 一、靠神实现不了爱
- 二、在无爱中渴望着爱
- 三、爱的表白与期待
- 四、圣洁的情人形象
- 五、假如爱得到了回报
- 六、爱的执著与升华
- 七、战争、强权对爱的抑制
- 八、爱将战胜强权和功利
- 九、爱的结局和意义
- 第六章 爱的视野拓展与意境升华
- 一、父—子关系新诠释:创造者—创造物、创造—创作
- 二、“创造”的形式:寻觅、抒泄、想象、异化
- 三、“作者”对“作品”的言说及其命运
- 四、情感样态的复杂性
- 五、情感的塑造及其价值
- 六、情感的多种结局及其多重意蕴
- 第七章 人性之恶与德国国民性的反省
- 一、人性之恶的展示及其后果分析
- 二、德国国民性中的弱点罗列
- 三、性格弱点导致的德国众生相
- 四、在面向现实与超越庸常之间
- 第八章 功利的复仇与心灵的征服
- 一、偶然相逢中产生的离奇动机
- 二、通过思维的导引实现“复仇”
- 三、通过情感纠葛完成“征服”
- 四、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
- 第九章 文学的“现代派”:叙述与思维
- 一、人的处境:微不足道与绝不安分
- 二、从“语文学”视角推敲家世沧桑
- 三、上帝不识人滋味
- 四、梦是真实的现实
- 五、“狗如其人”与人的自我关注
- 六、“我是自己的替身”
- 第十章 补遗:情感的错位、矛盾与困惑
- 一、为什么父母之爱会带来痛苦?
- 二、为什么渴望爱的人却在无爱之中?
- 三、为什么权倾一时的人也无法掌控情感?
- 四、为什么小鸟会比雄鹰更自由?
- 五、为什么情感与生命不可得兼?
- 六、自然界与社会怎样制约和促进情感?
- 下编哲学思维和自我意识
- 第十一章 伊壁鸠鲁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
- 一、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及其理论源流的追溯
- 二、伊壁鸠鲁思想中的“准则学”及其应用
- 三、伊壁鸠鲁思想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理”
- 四、“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
- 五、“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
- 第十二章 哲学自我意识的萌芽和诞生
- 一、世界的存在方式、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 二、天象认识中的“解释”方法及其矛盾
- 三、哲学思维导致谬误的症结及其缘由
- 第十三章 何为观照和理解世界的“哲学思维”?
- 一、从实体性思维到“实体的观念性转化”
- 二、从观念向主体的“转化”及带来的“纠结”
- 三、主体性问题与实践活动的关联
- 四、“哲学思维”的有效性检视及其意义
- 第十四章 何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
- 一、形而下层面:身体健康,内心宁静
- 二、形而上层面:精神自由,神性境界
- 三、形上与形下融通,个体与社会关联
- 第十五章 世界本原、感性知觉与人的思维
- 一、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分野和关联
- 二、不变的原子缘何产生出千变万化的世界
- 三、人的存在与不存在
- 第十六章 “原子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起源的影响
- 一、构成世界的三个物质层次及其各自的特性
- 二、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及其哲学含义
- 三、人的精神本质、认识方式与最终命运
- 第十七章 哲学的“内在”与“外在”关系
- 一、哲学为何要与现实结合?
- 二、哲学与宗教的“关联”和分野
- 三、如何理解哲学中的情怀和道义?
- 四、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以往的哲学家?
- 第十八章 “哲人”:在凡人与上帝之间
- 一、哲人与凡人
- 二、哲人与神
- 三、哲人与哲人
- 第十九章 “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 一、“博士论文”的写作及其刊布
- 二、“博士论文”意旨揭橥
- 三、不公正的哲学史及其症结
- 四、“用显微镜去发现”细微之处
- 第二十章 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
- 一、偏斜运动:自由与必然
- 二、原子的质:个体与总体
- 三、不可分的本原和元素:本质与现象
- 四、时间:短暂与永恒
- 五、天象: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 综论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与其学说、实践的命运
- 一、思想起源期马克思思想的结构和逻辑
- 二、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 三、德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学说的命运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书刊索引
- 主题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