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具有开创意义。

内容简介

“音乐录音作品”也就是俗称的“音乐录音”或 “音乐唱片”,它是音乐在当下最重要的声音本体存在方式。而针对音乐录音作品,也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会和演唱会的接受和欣赏方式,即“音响艺术审美”。本书就是对“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这一问题展开的针对性研究,内容包括“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审美特点、审美价值和审美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一些与录音创作、录音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为国内第一本针对”录音作品的审美接受”乃至更大范围的“音响艺术”、“听觉艺术”进行研究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传媒艺术学文丛”编委会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一、关于“音乐录音作品”
  • 二、关于“音响”
  • 三、关于“音响艺术审美”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
  • 一、相关研究缺失的原因
  •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第一章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
  • 第一节 音乐的审美对象及音乐美学研究的缺失
  • 一、音乐的产生、接受和审美过程
  • 二、音乐的存在方式
  • 三、音乐的审美对象
  • 四、音乐美学的相关研究及其不足之处
  • 第二节 音乐作品与音乐录音作品
  • 一、“音乐作品”与“音乐录音作品”的概念
  • 二、“音乐作品”与“音乐录音作品”的区别
  • 第三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和审美特点
  • 一、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
  • 二、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特点
  • 第四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价值
  • 一、“音乐录音作品”是“音乐”在当下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 二、“音乐音响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 三、“音响艺术美”是“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音乐录音作品”是使“音乐音响艺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关键
  • 第二章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方法
  • 第一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方法概述
  • 一、“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所涉及的因素
  • 二、进行“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
  • 三、良好的“音响艺术”听觉感性样式的形成
  • 四、审美对象分析与美感生成
  • 第二节 针对不同类型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 一、古典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 二、中国民族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 三、流行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 四、环绕声格式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 第三章结论与相关问题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对“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的总结
  • 二、本书在“音乐美学”领域中的价值
  • 三、本书对“录音艺术”学科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问题讨论
  • 一、录音艺术创作属于几度创作?
  • 二、音乐录音师的职责是什么?
  • 三、音乐录音后期制作中应该使用扬声器监听还是耳机监听?
  • 四、音乐录音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创作观念?
  • 五、“音响导演”专业的培养重点是什么?
  • 六、“音乐音响美学”“录音音响美学”“音响美学”和“音响艺术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七、“听觉艺术”研究的对象和价值是什么?
  • 参考文献
  • 附录与本书相关的音乐录音作品资料说明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