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写给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书,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黄宗智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囊括了作者50多年学术生涯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

全书内容既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史和乡村经济,也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法律史和基层治理。作者深入讨论了历史传统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书中提倡“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主张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检视西方理论的种种局限。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总序
  • 代序实践社会科学:一个总结性的介绍和论析
  • 一、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实践理论
  •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局限
  • 三、真实感与经验研究
  • 三、多家理论的启发
  • 四、现实与前瞻
  • 五、回顾之上的反思和前瞻
  • 参考文献:
  • 导论 建立前瞻性的中国实践社会科学
  • 一、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 二、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 三、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 四、融合中西方学术
  • 五、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 六、附录
  • 第一编 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 第一章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 一、规范认识的危机
  • (一)中国的学术研究
  • (二)西方的学术研究
  • (三)两个理论
  • (四)一个规范认识
  • (五)多重悖论现象
  • 二、没有发展的商品化
  • (一)实证研究揭示的悖论现象
  • (二)悖事实的争辩
  • (三)内卷型增长与内卷型商品化
  • (四)微观的社会研究
  • 三、其他的悖论现象
  • (一)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
  • (二)没有公民权利发展的公众领域扩张
  • (三)没有自由主义的规范主义法制
  • (四)中国革命中的结构与抉择
  • 四、当代史
  • (一)集体化时期的城市发展与乡村内卷化
  •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工副业
  • (三)没有“公民社会”的市场化
  • (四)一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外的道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
  • 一、一个意识形态化的世界及其原教旨市场主义理论
  • 二、新制度经济学在美国和中国的历史背景
  • 三、美国法律的主流“古典正统”
  • 四、只有特殊的学术模式,没有普适的理论
  • 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其制度化表现
  • 六、历史学界的一个现象
  • 七、国内的学术环境
  • 八、实践历史中的实用道德主义和第三领域,以及现代革命的实践精神
  • 九、实践历史
  • 十、课程设计解释
  • (一)阅读方法
  • (二)理论学习
  • (三)研究写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研修班课程大纲
  • I. 阅读方法与习惯
  • II. 思考性论文
  • III. 研究计划/成果
  • 第三章 《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导论
  • 一、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 (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 二、表达/话语与实践:法律史研究
  • (一)《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 (二)《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 (三)研究方法与反思
  • 三、具有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
  • (一)《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农村发展出路》
  • (二)《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 (三)方法与理论
  • 1. 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 2. 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 3. 实践经济史研究
  • 4. 非正规经济
  • 5. 政治经济体制
  • 四、韦伯与布迪厄之间的道路
  • (一)韦伯和布迪厄VS.“实践理性”的道德价值
  • (二)实践理性与毛泽东思想
  • 五、中国的悖论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
  • 参考文献:
  • 黄宗智专著:
  • 黄宗智论文:
  • 英文:
  • 第二编 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 第四章 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一、不加批判地运用
  • 二、意识形态地运用
  • 三、西方中心主义
  • 四、文化主义
  • (一)中国中心论
  • (二)文化主义研究
  • (三)“新文化史”
  • 五、几对矛盾与新概念
  • 六、一个萦怀于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
  • 一、法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
  • (一)研究对象的不同
  • (二)研究对象背后的基本关系的区别
  • (三)普适与有限的规律
  • (四)一统的规范认识和多元的理论
  • (五)意识形态的作用
  • 二、方法
  • (一)演绎与归纳
  • (二)演绎与归纳之外的第三方法
  • (三)计量
  • 三、兼顾普适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社会科学
  • (一)形式主义理论为什么会成为“主流”?
  • (二)从实践出发的法学和社会科学
  • (三)有限的理论VS.普适的理论
  • (四)公理设定还是价值抉择?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
  • 一、实践/实质/实用理论的不足
  • (一)实质主义论析举例:波兰尼、恰亚诺夫和瑞格理
  • 1. 波兰尼
  • 2. 恰亚诺夫
  • 3. 瑞格理
  • (二)实践主义:布迪厄
  • (三)实用主义
  • (四)前瞻
  • 二、走出“规范认识危机”的道路
  • 三、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可或缺的洞见
  • 1. 新自由主义
  • 2. 经典马克思主义
  • 3. 后现代主义
  • 四、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盲点
  • 1. 马克思主义
  • 2. 后现代主义
  • 五、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世界
  • 参考文献:
  • 第三编 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 第七章 集权的简约治理
  • 一、历史证据
  • (一)晚清宝坻县例证
  • (二)民国顺义例证
  • (三)晚清和民国获鹿县的税务管理
  • (四)东北地区海城县的乡村学校和教育管理
  • (五)清代四川巴县的衙门行政
  • 二、集权的简约治理
  • 三、儒法合一的治理
  • 四、当代中国的科层制化和简约治理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
  • 一、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
  • (一)两种含义
  • (二)两种意图
  • (三)两种空间概念
  • (四)两种动力
  • 二、与会者的不同用法
  • 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的概念
  • 四、中华帝国晚期的第三领域
  • (一)司法体系
  • (二)县级以下的行政
  • (三)士绅的公共功能
  • (四)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 五、第三领域及其新的变迁
  • (一)近代的社会整合、国家政权建设与第三领域
  • (二)地方化的第三领域
  • 六、当代中国的第三领域
  • (一)集体时期
  • (二)改革时期
  • (三)私人社会与第三领域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 一、“共产主义中国”VS.“中国”
  • 二、革命VS.现代化
  • 三、西方中心主义VS.中国中心主义
  • (一)新保守主义
  • (二)后现代主义
  • (三)后现代市场主义
  • 四、迈向不同的问题意识
  • (一)西方VS.中国的二元对立
  • (二)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
  • 五、对中国研究的含义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一、来自法律实践历史抉择的例子
  • (一)中国法律的思维方式
  • (二)中国的调解传统
  • (三)对侵权法的重新理解
  • (四)赡养与家庭主义产权
  • (五)典权
  • (六)男女平等产权与司法实践
  • (七)革命法律传统
  • 1. 婚姻和离婚法
  • 2. 法庭调解的制度创新
  • 3. 劳动法
  • (八)不明智的盲目移植
  • 1. 取证程序
  • 2.“刑事和解”
  • 3. 刑讯逼供
  • 二、未来的方向和图景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 一、悖论实际与理论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
  • (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 二、表达∕话语与实践:法律史研究
  • (一)《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 (二)《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 (三)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进一步反思
  • 三、带有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
  • (一)《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农村发展出路》
  • (二)《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 四、为“实践历史”加上前瞻性的道德理念
  •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
  • (二)康德的“实践理性”
  • (三)“实践理性”和“毛泽东思想”
  • 五、中国实践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
  • 参考文献:
  • 第四编 融合中西方的学术
  • 第十二章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 一、调解制度
  • 二、离婚法
  • 三、赡养—继承法
  • 四、侵权法
  • 五、刑讯逼供问题
  • 六、刑事和解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今的民、刑事正义体系
  • 一、中华法系中的民事部分与刑事部分
  • (一)非正式与正式正义
  • (二)表达与实践
  • (三)道德与实用
  • 二、中国今天的非正式正义体系
  • (一)当代中国非正式民事正义体系的概貌
  • (二)非正式和半正式调解
  • (三)与西方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相比
  • (四)当代中国正义体系中的民、刑事交搭
  • 三、世界正义工程(WJP)与非正式正义
  • 四、对研究中国法史、法理和立法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怎样推进中国农产品纵向一体化物流的发展?
  • 一、中国和美国农业体系的基本不同
  • 二、模仿美国模式?
  • 三、东亚模式的启示
  • 四、“发展型国家”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五编 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 第十五章 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 一、中国历史中的“第三领域”
  • (一)村庄自治情况及纠纷处理
  • (二)“集权的简约治理”
  • 二、20世纪的演变
  • (一)村庄治理
  • (二)商会
  • (三)其他第三领域组织
  • 三、当代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演变
  • 四、改革时期的演变
  • (一)关于今天的“行政发包制”
  • (二)传统中国的“行政发包制”
  • (三)国家与村庄的关系
  • 五、“第三领域”司法和治理
  • (一)政法体系中的典型“第三领域”
  • (二)国家机构的社会化与社会机构的国家化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探寻中国长远的发展道路:从承包与合同的区别谈起
  • 一、合同VS.承包
  • (一)历史起源的不同
  • (二)概念基础
  • (三)劳动法律中合同逻辑的不同使用
  • (四)国家行政体系内的发包
  • (五)中国法律中的承包法与合同法
  • (六)“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
  • (七)分块的集权体系
  • 二、二元对立与二元互补
  • (一)二元对立
  • (二)互补的二元
  • (三)农地承包与乡村发展
  • (四)结合国家与市场
  • (五)中西结合的反面现象
  • 三、儒家化的法家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法家法律的儒家化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三)问题
  • 四、一个新型的第三领域?
  • (一)历史背景
  • (二)今天的第三领域
  • (三)项目制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国家—市场—社会:关于中西国力现代化路径不同的思考
  • 一、现代西方的双重历史实际
  • 二、现代国家能力
  • 三、中国国力的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 四、中华帝国的治理传统
  • (一)集权的简约治理
  • (二)分块的集权体系
  • (三)第三领域
  • 五、当代的中国国家体系
  • (一)通过革命政党组织动员社会的现代国家能力
  • (二)当代的简约治理及分割了的集权体系
  •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可能的未来
  • 七、传统“第三领域”的现代化
  • 八、想象一个未来的图景
  • (一)国家与社会和市场的二元合一而非二元对立
  • (二)中国长远的“第三领域”VS.英美短暂的“第三道路”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小农经济理论”与“内卷化”及“去内卷化”
  • 一、内卷化的两个基本实例
  • 二、“内卷化”概括的内涵
  • 三、“去内卷化”:人多地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 四、理论传承
  • 五、不同于西方的新型小农经济的第三条发展道路
  • 六、“内卷化”“去内卷化”、小农经济与“非正规经济”
  • 七、中国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从二元对立到二元合一:建立新型的实践政治经济学
  • 一、思维方式
  • (一)二元对立与二元合一
  • (二)无机世界观与有机世界观
  • (三)从机械的二元对立和人类与生物的二元合一到综合两者的未来
  • (四)从落后的自然世界观到先进的二元或多元互动合一的宇宙观
  • 二、中国发展经验中的二元结合
  • (一)理论与实践
  • (二)国家和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并存互动
  • (三)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
  • (四)恰亚诺夫理论与东亚模式
  • 三、国家与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合而非对立
  • (一)中国的“超级政党”
  • (二)共产党与官僚体系的不同
  • 四、回顾与前瞻
  • 参考文献:
  • 代后记 实践理论与中国研究:法学与社会科学
  • 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与中国
  • 二、中西间的深层不同
  • 三、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 四、中国正义体系的宇宙观和实际运作
  • 五、清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实用道德主义”
  • 六、中国正义体系中的实践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异同
  • 七、瞿同祖、韦伯、布迪厄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