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9千字
字数
201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深入探讨遗产保护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
内容简介
《加礼的记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认同研究》:作者通过广泛参阅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关的报告、官方文件、民间档案以及扎实的田野工作,获取了详实的、多角度的资料,完整地呈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数十年来发展的社会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在成为民族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环境、遗产持有者等因素对于遗产认同表述的影响,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保护增添了诸多的理论思考。书中提出的遗产保护应创造遗产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环境,对今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田野归去来
- 前言
- 第一章导论
- 第一节遗产运动中的政治与认同
- 一、遗产运动作为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表述
- 二、遗产运动作为东西方文化权力政治的表述
- 三、遗产政治中的认同因素
- 四、反思与讨论
- 第二节作为历史记忆的遗产认同: 一种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 一、记忆与认同
- 二、记忆的再现与传承
- 三、记忆与社会文化变迁
- 四、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 第三节木偶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艺术”——木偶戏的传统研究策略
- 二、木偶戏研究中的人类学与遗产取向
- 三、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木偶戏遗产研究
-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本书架构
- 一、田野研究过程
- 二、本书的叙述框架
- 第二章泉州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
- 第一节泉州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
- 第二节泉州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 第三章泉州木偶戏遗产主体的原生认同
- 第一节遗产命名背后的记忆与遗忘
- 一、多元的命名记忆
- 二、遗产命名过程的记忆与遗忘
- 三、重构的记忆与发明的传统
- 第二节遗产“记忆社区”的解体与重构
- 一、谁是“土班”?
- 二、被创造的“土班”记忆
- 三、“土班”“正班”的历史记忆诠释
- 第三节遗产政治过程中的结构与情感
- 一、剧团生活中的“旧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
- 二、剧团生活中的名家与模范
- 三、艺术创新中的模范象征
- 第四章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认同的重生与转换
- 第一节家园遗产的根基性纽带
- 一、多元版本的戏神相公爷神话
- 二、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公爷神话的“历史隐喻”
- 三、泉州提线木偶戏相公爷的仪式象征意义
- 四、相公爷记忆与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的地方认同
- 第二节民族国家情境中重生的木偶戏遗产
- 一、消隐的象征与涅槃的加礼
- 二、失落的“神圣”与遗产时空记忆的转换
- 三、从民间说唱表演到剧场动作艺术的记忆重构
- 四、“地方”的“全球化”与“全球的在地化”
- 第五章泉州提线木偶戏遗产认同的延续与保持
- 第一节记忆的传承与遗产认同的养成
- 一、传承制度的变迁记忆
- 二、传承记忆与代际认同
- 三、传承背景、记忆场所与传承危机
- 第二节记忆的权力与“原生态”遗产保护
- 一、遗产的“真实性”与遗产表述的“完整性”
- 二、遗产表述权力的争夺与沉默的声音
- 三、多种的“真实性”样态与遗产的“原生态”保护
- 结论
- 一、遗产政治与国家遗产的实践
- 二、遗产政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表述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原生态”抑或原“生态”
- 四、记忆社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操作概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泉州部分世家传承的民间提线木偶剧团简介、谱系与剧目传承
- 附录二:泉州南安官桥提线木偶剧团2001—2010年演出记录统计
- 附录三:泉州晋江声艺提线木偶剧团2006—2012年演出记录统计
- 附录四:1952年《闽南戏曲调查资料》之《傀儡戏(线戏)》
- 附录五:泉州市人民文化馆编《泉州的木偶戏》(时间可能在1952—1953年间)
- 附录六:1956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资料室编《闽南傀儡戏介绍》
- 附录七:原晋江提线木偶剧团《相公簿》
- 附录八:部分泉州提线木偶戏图片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