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2千字
字数
2017-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蚌埠崛起,成皖北新交通商业中心,铁路水运助力地区城市发展。
内容简介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中心是正阳关和临淮关,在区域内外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式交通兴起,蚌埠城市崛起,皖北地区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发生转移。蚌埠迅速成为本区域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津浦铁路通车,蚌埠成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但是,实际上蚌埠能够成为皖北地区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是铁路与水运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淮南因煤而兴,但铁路将分散的矿区连接起来,形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同时,铁路还带动其沿线的小城镇发展,如津浦铁路沿线的符离集、固镇、三界、明光等,淮南铁路沿线的田家庵、水家湖、撮镇、烔炀、柘皋、裕溪口等。在新的交通格局下,传统的府、州、县城镇面临不同的命运:合肥、宿州因与铁路接轨,城市发展获得新生;凤阳、阜阳、亳州因新式交通的推力有限,城市传统区位优势丧失,发展陷于停滞或渐趋衰落。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与城镇体系
- 第一节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
- 一 明代以前皖北地区交通发展概况
- 二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的交通格局
- 第二节 皖北地区传统城镇体系
- 一 府、州、县城镇的功能
- 二 县级以下商业城镇的发展
- 第二章 新式交通兴起与皖北地区商路的变迁
- 第一节 新式交通的兴起
- 一 水路运输的新旧并存
- 二 公路交通的初步发展
- 三 铁路筹划与修筑
- 四 新式交通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 第二节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商路变迁
- 一 商品输出路线的变迁
- 二 商品输入路线的变迁
- 三 商路变迁的影响
- 第三章 新式交通格局下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 第一节 传统交通中心的历史地位
- 一 正阳关的交通与商业地位
- 二 临淮关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地位
- 第二节 近代维持正阳关传统交通中心的努力
- 一 正阳关在清末民初铁路规划中的突出地位
- 二 相关铁路计划的相继流产
- 第三节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变更与临淮关城镇地位的变迁
- 一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的变更
- 二 桥址变更的影响:蚌埠取代临淮关
- 第四节 关于皖北交通中心变迁的探讨
- 一 新的交通格局形成,贸易路线发生根本变化
- 二 皖北贫弱,缺乏落实铁路规划的实力
- 三 规划欠妥,难获批准
- 四 传统交通中心的内在缺陷在近代的充分显现
- 五 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 六 政治功能的弱化,也加速了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新城镇的兴起
- 第一节 新式交通与蚌埠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 一 新式交通带动蚌埠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 二 新式交通与蚌埠城市形态的演变
- 三 对蚌埠崛起原因的探讨
- 第二节 淮南铁路与淮南城市的成长
- 一 铁路修建与淮南城市基本框架的形成
- 二 矿路结合主导淮南城市形态的演变
- 三 淮南城市兴起的影响
- 第三节 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 一 皖境津浦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 二 淮南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传统城镇的兴衰
- 第一节 合肥、宿州因铁路获得新生
- 一 铁路与近代合肥城市发展
- 二 铁路与近代宿州城市发展
- 第二节 凤阳、阜阳、亳州交通与区位优势的弱化
- 一 明清以来凤阳历史地位的变迁
- 二 近代阜阳城市发展的迟滞
- 三 近代亳州城市的渐趋衰落
- 第三节 皖北商业小城镇的变迁
- 一 淮河以北主要商业城镇
- 二 淮河南岸主要商业城镇
- 余论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关系评析
- 一 新式交通推动皖北地区城镇体系变动
- 二 新式交通主导下的商路变迁
- 三 新式交通是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的主动力
- 四 新式交通与皖北城市新风尚的形成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