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讲 符应理论与批判教育社会学的起源
  • 一 符应原则与学校的再生产功能
  • 二 教育改革:修复学校与经济生产的符应关系
  • 三 教育与转化的实践(transformative practices)
  • 四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的贡献及有待超越之处
  • 五 本讲小结
  • 第二讲 矛盾的再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
  • 一 竞夺性再生产
  • 二 商品形式文化的回转:课程形式(curricular form)与技术控制
  • 三 1995年……
  • 四 《教育与权力》引起的讨论及批评
  • 五 本讲小结
  • 第三讲 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与阶级再生产
  • 一 教育实践的特性
  • 二 《再生产》引起的批评与讨论
  • 三 本讲小结
  • 第四讲 课程符码、阶级与社会控制
  • 一 从语言形式到语言符码
  • 二 学校的角色——“表意性”及“工具性”秩序
  • 三 课程符码——学校知识的深层结构
  • 四 “显性”及“隐性”教学法
  • 五 伯恩斯坦符码理论引起的争议
  • 六 本讲小结
  • 第五讲 教育论述、教育机制与符码理论的重构
  • 一 重建符码理论——“分类”概念的重构
  • 二 “教育论述”与“教育机制”
  • 三 教育体系的相对自主性
  • 四 重探阶级与课程政治的关系
  • 五 新自由主义下的课程政治
  • 六 批评与争议
  • 七 本讲小结
  • 第六讲 霸权、意识形态与课程
  • 一 意识形态与霸权
  • 二 “正式”及“隐藏”课程——美国学校课程的“选择性传统”
  • 三 系统管理与“助人专业”(helping professional)——教育工作者的常识假设
  • 四 社会控制与自由主义——霸权课程的基础
  • 五 1979年后
  • 六 《意识形态与课程》的贡献及引起的批评及争议
  • 七 本讲小结
  • 第七讲 资本的形式与转换
  • 一 经济行为与符号资本
  • 二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
  • 三 社会资本与资本的转换
  • 四 争议与讨论
  • 五 本讲小结
  • 第八讲 学术人与教育场域的自主性
  • 一 从场域到大学场域
  • 二 大学场域与阶级再生产
  • 三 权力、文化生产及再生产
  • 四 大学场域的相对自主性
  • 五 《学术人》的贡献及争议
  • 六 小结
  • 第九讲 古典社会学大师论教育思想的演进
  • 一 基督教会与早期法国教育
  • 二 大学、辩证法与逻辑形式主义
  • 三 文艺复兴与文艺形式主义
  • 四 耶稣会、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
  • 五 教育传统与革命
  • 六 贡献与重要性
  • 七 批评
  • 八 本讲小结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应该了解的教育学真相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很多非专业人士可能觉得我为啥要读这么本书,教育学、社会学我都不读,还批判教育社会学。我就是这么一个理工科专业的普通人,读这本书完全是阳志平老师在 “人生资本阅读课” 中的推荐。读完之后我却觉得这是本对普通人也极有价值的书,我们并没有能力做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被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各种大词搞得晕头转向,内卷还是躺平无从选择。作为一个 90 年出生在十八线小县城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从小被灌输的教育理念只有一个,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然后世界就美好了。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专心读书,不要跟其他小孩一样不务正业。现在我在这条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走的还可以,考上了 985,定居了上海,生了两个宝宝,开启新一轮教育军备竞赛。书中提到了美国的教育,教育并不能完全确保公平,它难免需要和国家权威、统治阶级等的意志产生某种关联。上世纪 70 年代,鲍尔斯与坚提士提出了符应理论,指为了再生产压迫性的社会关系,学校的组织结构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紧密符应。学校可以透过表面看似公平的方法把下一代分配到不同的分工及层级位置,让不平等的阶级社会得以合理化;教育体系还能将不同出身背景的男情人培养成具备不一样的个性、习惯及意识的人,预备他们日后在经济分工中扮演不同角色。这里面提到一些例子,比如一般而言,初等教育最强调孩子学习守规矩、服从外在权威,越往上越重视培养独立性、自发性及创造性。在中学阶段,学校注重对工人阶级子弟外在行为的控制,教育方式倾向训练孩子成为循规蹈矩的跟从者;对中产阶级学生则强调动机的控制,目的是要培养孩子日后成为领袖。书中还提到布迪厄的《再生产》,提到了 “符号暴力”,指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通过向被宰治者灌输特定的意义把赤裸的权力关系遮掩起来的手法。成功的符号暴力导致宰制关系获得合法性,赋予主导阶层符号力量。符号暴力概念意味着权力须依赖符号场域的护航。这在提醒我们教育有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为何香港的青年和内地的青年在底层世界观、价值观上有巨大差异,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了解这些并不是为了抱怨,而是要考虑这样的机制有什么样的好处、坏处,这里面既有正面的意义,比如教育制度不得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公平,也有其负面意义,教育制度会为精英阶层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起到辅助的角色。了解了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少一些戾气,少一些偏激,多一些有效的思考和行动。作为行动者,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教育体系和个人的人生发展过程,收获更好的结果呢。书中还引入了布迪厄的《资本的形式与转换》,这里给到了我们很好的抓手。布迪厄提到资本不止包含我们常规理解的经济资本,还有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在不同场域里面借助符号暴力,可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不同资本可以相关转化,如果我们能积累很好的文化资本,也能极大地改善个人的处境。我们先来看看那资本具体有哪些特征:1. 资本是 “积累的劳动”,任何形式的资本累积都需要投入时间及心力,这在提醒作为行动者的我们,行动、实践是关键;2. 资本有可能衍生利益回报,比如经济资本的利息,人脉关系带来的回报等,因此引发人们竞相争取更多的资本;3. 资本有再生产的倾向,资本拥有者希望能保有甚至拥有更多的资本;4. 资本拥有者希望能把资本传承给下一代。如果我们想积累文化资本,可以有哪些抓手呢,布迪厄提到文化资本有三种具体形式:1. 身体形式(embodied form),具体指经过行动者的学习劳动过程而习得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一旦习得后,资本与资本拥有者身心融合,成为他们习性的一部分,比如掌握一门外语,有一项体育、音乐技艺等。身体形式文化资本的最大特点是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学习才能够习得。习得的方式包含两类,一类是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培养出来,另一类是通过长时间耳濡目染、不自觉学会的。身体形式文化资本的特点,给非精英阶层的教育带来一正一反两个影响,由于其最大特点是亲力亲为,在那些需要花费精力,通过培养学习可以打造的专业技能上,就为这些阶层的孩子带来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些需要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学习的一些软性文化氛围和技能,非精英阶级就会力不从心。2. 客观形式(objective form),具体指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本,比如藏书、钢琴、艺术品等。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可以很快由经济资本转换,比如大量购置艺术品,但是运用客观形式文化资本的技巧却跟运用者身心不可分割,需要亲自学习培养。3. 制度形式(institutional form)具体指学历及文凭等制度,其作用是作为拥有 “身体形式文化资本” 的凭据,并替文化资本的机制设定较明确的标准。以上给我们每个人都指明了可以积累文化资本的方向,提升那些真正融合在自身的专业技能,拥有各种社会认可的高价值文凭,积累适合自己的客观形式的文化资本,但需确保自己可以拥有运用此客观形式文化资本的能力。对于我个人来说,基于文化资本的几种形式,结合个人的年龄,积累专业技能的文化资本,购买更多藏书等客观形式是主要方向。通过确保自己的专业性,形成个人在行业的影响力,在经济资本提升的同时,提升个人的文化资本。在行动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朋友圈,逐步建立更有质量的社会资本。你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资本积累策略,行动起来。这本书中文化资本的身体形式特别能打动我,给到我们这些草根出身的人指明了方向,我愿意把这种文化资本的特点放在最后,鼓舞自己。身体形式文化资本的最大特点是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学习才能够习得。这不正是上帝给到每个人最大的公平么,行动起来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