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精彩讲义。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
  • 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 引子: 《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 二、九州和五服
  •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象
  •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
  •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 八、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 九、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 十一、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
  • 引子: 想象古代,如何想象?
  • 一、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 四、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
  •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 十一、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 十三、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 引子: 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 六、什么是“儒”? “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 九、名分:“必也正名”
  •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 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 引子: 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 一、“发现”,什么是“发现”?
  •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 四、楼兰:古道西风
  • 五、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 六、真的是这样吗?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 七、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 九、南海通道:《理惑论》的启迪
  • 十、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
  • 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 引子: 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
  •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 四、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 五、佛教传入中国
  •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 八、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 九、佛教启示录
  • 第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 引子: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 二、说“空”:空空如也
  • 三、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 五、《坛经》的故事
  • 六、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 八、《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 九、《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 第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
  • 引子: 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 一、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 二、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 三、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 四、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
  • 五、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 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 引子: 道家与道教
  • 一、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 三、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 五、虚玄的与实在的
  •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 七、无待:混沌凿七窍的故事
  • 八、蝴蝶、乌龟与骷髅
  • 九、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
  • 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 引子: 这是“中国的”宗教
  • 一、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 二、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 三、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 四、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 五、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 七、内丹的基本方法
  • 八、永生的追求
  • 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 引子: 神灵佑我得平安
  • 一、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 二、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 三、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 四、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念咒
  • 五、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画符
  • 六、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法器
  • 七、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
  • 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 引子: 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 四、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 五、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 六、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
  • 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 引子: 从风水说起
  • 一、风水之源
  • 二、想象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 三、儒者与风水
  • 四、降而为风水先生
  • 五、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 六、“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 七、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
  • 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 引子: 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 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 二、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 三、家族与亲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
  • 四、历史与现实: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 五、天人之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 六、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 七、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 八、汉字如魔方: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 九、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 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
  • 建议阅读文献
  • 大陆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个大概念,甚至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这也是所有的号称为博大精深文化的共同特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过本书至少从一般读者的欣赏角度还是把中国文化说清楚了,这挺不容易的。   首先是天下和世界的概念,中国所谓的天下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延展,家国天下是同一件事情,世界也不同,不同的拼图构成更大的天下,和原先的天下完全不同,佛教的传入中国曾有机会将世界的概念颠覆天下的说法,不过没有成功,反倒是佛教更有了中国的特色,以上是本书的前半部分,清楚。   老子和庄子同属道教,显然有些明显的不同,佛教也有不同的流派,惠能的顿悟恰恰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总是让人联想起王阳明的山中花树。   书最后部分极为精彩,中国文化是感受出来的,其他文化又何不如此,看到会意处,嗯嗯的确如此,这本书就有很多的确如此的描述,的确如此。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家写的科普有个特点,浅白好读,清晰流畅

      叙述的内容浅白,怎么见功力呢?内容丰富,文辞优美,逻辑清晰。浅,也可以津津有味,读之忘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讲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 “天下” 的观念、丧葬习俗、儒家、佛教和禅宗、道家和道教,风水民俗,关于佛道的部分,讲清楚了我之前一直没有搞明白的历史脉络,自己文化和宗教上的一些差别,感觉非常惊喜。这样一本书,其实相当于大学一门课了,除去已经知道的,新的知识还是非常多,挺好的。果然人只要对一些东西好奇,你总会在各种地方以各种方式获得追寻的答案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