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六经”是哲学的、思想的、政治的,也是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武库,也是中国文学的艺术范本。

内容简介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

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既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一个学术总结,也有益于引起大家对“六经”文学意义的认识,激发人们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兴趣。

全书文献功底扎实,文笔流畅,结构宏阔,是一部上乘的学术研究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
  • 一、“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与文化经典的创立
  • 二、“前经典时代”的文献积累与经典时代的“六经”形成
  • 三、“六经”的形成与经典时代带来的思想突破与文学繁荣
  • 四、“六经”的文学书写与诗学解读
  • 第一章 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
  • 一、从即兴创作的诗歌到礼乐艺术的歌诗
  • 二、宫廷政治与周代礼乐歌诗的文化属性
  • 三、大雅的宏大历史叙事与“演唱”式艺术形式
  • 四、周颂的“戏礼”形态与戏剧式结构
  • 第二章 “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
  • 一、风雅之“变”与春秋文学的精神格局
  • 二、春秋文学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朴素的日常生活展现
  • 三、从西周盛世长歌到春秋“我心忧伤”的情感模式
  • 四、风雅之变:春秋美学从庄严夸饰向自然写实的转变
  • 第三章 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
  • 一、《尚书》的笔语性质与宫廷书写方式
  • 二、“书文似礼”与《尚书》的文体分类
  • 三、《尚书》礼典的象征性与“文化表演”
  • 四、礼典仪式与《尚书》礼辞语言的艺术构成
  • 五、《尚书》礼辞的逻辑演进与事典运用
  • 六、《尚书》与早期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
  • 七、“典礼美学”与《尚书》的神性模仿
  • 第四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
  • 一、《月令》的文献来源与四时时令系统的形成
  • 二、随时取义:四时结构从时间意义向思想意义的转化
  • 三、四时兴感与春夏秋冬的四时情感模式
  • 四、四时循环与起承转合的文学“四时结构”
  • 第五章 “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
  • 一、关于《乐经》存亡问题的理论争鸣
  • 二、《乐经》存在的实践形态与文献构成
  • 三、宫廷礼乐歌诗与《乐经》的文本形式
  • 四、“成均之法”:《乐经》的职官与实践形态
  • 五、《乐记》与《乐经》的艺术理论体系
  • 第六章 “《易》文似诗”与《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
  • 一、《乾》卦:天空之诗与《周易》的诗性智慧引言
  • 二、《坤》卦:大地之诗与周易爻辞的诗体结构形式
  • 三、《屯》卦:春天之诗与《周易》象征体系的建立
  • 四、《周易》诗体结构形式的逻辑与文献证明
  • 第七章 《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
  • 一、“《春秋》笔法”与《左传》“自是一家书”
  • 二、“《春秋》笔法”的婉约其辞与《左传》直笔实录的历史叙述
  • 三、《春秋》“常事不书”与《左传》世俗生活的全景式描写
  • 四、“君子曰”与《左传》的历史感伤情怀
  • 五、“闲笔”“曲笔”与《左传》的历史趣味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从来不止文学

    多一个角度读经典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