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卷《李达全集》,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

内容简介

李达同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思想史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留下了大量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据初步考证和统计,李达一生撰有25部专著、20部译著、200多篇文章和讲演稿以及大量的书信、诗作等,共约1000万字。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从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认真研读李达的论著,就必须倍加珍视李达文献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

《李达全集》共计20卷,汇集李达同志一生的著作、译作、论文、演讲稿和书信,大体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专著,合并为10卷。第二部分为译著,合并为8卷。第三部分为论文、译文、演讲稿和书信,分为2卷,其中,一卷为1919年至1949的论文、译文集,另一卷为1950年至1966年的论文、演讲稿和书信集。

目录

  • 李达全集(第一卷)
  • 版权信息
  • 《李达全集》总序
  • 编纂说明
  • 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6)
  • 社会主义的目的(1919.6)
  • 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形(1919.6—1919.7)
  • 陈独秀与新思想(1919.6)
  • 女子解放论(1919.10)
  • 《共产党》第一号短言(1920.11)
  • 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1920.11)
  • 世界消息(1920.11)
  • 张东荪现原形(1920.11)
  • 劳动者与社会主义(1920.11)
  • 劳工神圣颂(1920.12)
  • 《共产党》第二号短言(1920.12)
  • 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12)
  • 世界消息(1920.12)
  • 马克思还原(1921.1)
  • 社会问题总览(1921.4)
  • 原序
  • 总说 社会问题底意义及其由来
  • 一、社会问题底两种意义
  • 二、工业与劳动问题
  • 三、日本底劳动问题
  • 第一篇 社会政策
  • 第一章 社会政策之意义及其由来
  • 第二章 国家方面的社会政策
  • 第三章 都市方面的社会政策
  • 第四章 自助方面的社会政策
  • 第五章 各国底社会政策
  • 第二篇 社会主义
  • 绪论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意义及其由来
  • 第七章 社会主义理论
  • 第八章 各国社会党
  • 第三篇 工会
  • 第九章 工会之意义及其由来
  • 第十章 工会之组织及其职能
  • 第十一章 英国的工会
  • 第十二章 法国的工会
  • 第十三章 德国的工会
  • 第十四章 俄国的工会
  • 第十五章 美国的工会
  • 第十六章 欧洲各国的工会
  • 第四篇 妇人问题
  • 第十七章 两性之进化
  • 第十八章 日本现时的妇人问题
  • 第十九章 各国的妇人选举权
  • 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1921.4)
  • 劳农俄国底结婚制度(1921.4)
  • 《共产党》第三号短言(1921.4)
  • 世界消息(1921.4)
  • 告中国的农民(1921.4)
  • 日本文坛之现状(1921.4)
  • “五一”运动(1921.5)
  • 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5)
  • 唯物史观解说(1921.5)
  • 第一章 本书之目的
  • 第二章 历史的唯物论与哲学的唯物论
  • 第三章 这学说的内容
  • 一、劳动技术、劳动器具、生产力
  • 二、劳动关系、财产关系、生产关系
  • 三、生产力与财产关系之矛盾
  • 四、掘翻资本家的基础石
  • 第四章 实例之说明
  • 一、最单纯的实例
  • 二、新技术所生的各种变化
  • 三、新技术与新阶级的关系
  • 四、物质生活之物质的原因
  • 五、劳动是人类精神的根源
  • 第五章 科学、智识、学问
  • 一、劳动者的知识之由来
  • 二、科学家、技术家、法律家及僧侣之必要
  • 三、生产过程欲求的结果
  • 四、第一反对说(欲求乃精神)
  • 五、第二反对论(纯粹智识欲)
  • 六、成为进化动力的地理的要素
  • 第六章 发明
  • 一、精神与发明
  • 二、中世之发明
  • 三、过渡期之发明
  • 四、现代之发明
  • 五、原始之发明
  • 六、由必然的世界到自由的国家
  • 七、超过欲求而发达的科学
  • 第七章 法律
  • 一、所有观念变化之实例
  •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例
  • 三、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
  • 四、对于犯罪思想之变化
  • 五、阶级斗争与权利思想
  • 六、表同情于贫人的富人
  • 第八章 政治
  • 一、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
  • 二、德国劳动阶级之发达
  • 三、有产阶级中之差别
  • 四、大资本家的地位
  • 五、旧贵族阶级之地位
  • 六、中等阶级之地位
  • 七、中下阶级之地位
  • 八、中上、中下及劳动阶级
  • 九、阶级与个人之关系
  • 第九章 习惯与道德
  • 一、精神界之高级方面
  • 二、习惯变化之实例
  • 三、善恶观念之变化
  • 四、妇人解放运动之原因
  • 五、女权论者与社会主义的妇人
  • 六、大理想与地上的根底
  • 七、善恶的根本之难解
  • 八、社会的本能即道德心
  • 九、私有竞争与阶级
  • 第十章 宗教与哲学
  • 一、由自然力的崇拜到精神的崇拜
  • 二、善恶的观念与社会的本能
  • 三、罗马之统一与一神论
  • 四、适应封建制度的耶稣教
  • 五、宗教改革的真意义
  • 六、抽象的不可解之神
  • 七、宗教之灵化空化
  • 八、劳动阶级之无宗教
  • 九、狄更之哲学
  • 十、宗教是个人的私事
  • 第十一章 艺术
  • 第十二章 结论
  • 第十三章 真理之力
  • 第十四章 个人之力
  • 附录 马克思唯物史观要旨
  • 译者附言
  • 李达全集(第二卷)
  • 版权信息
  • 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1921.5)
  • 《共产党》第四号短言(1921.5)
  • 无政府主义之解剖(1921.5)
  • “神秘”、“神秘主义”等四个文学名词释义(1921.5)
  • 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6)
  • 列宁底妇人解放论(1921.6)
  • “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等七个文学名词释义(1921.6)
  • 《共产党》第五号短言(1921.6)
  • 现代的斯干底那维亚文学(1921.6)
  • 绅士阀与妇女解放(1921.6)
  • 《共产党》第六号短言(1921.7)
  • 世界消息(1921.7)
  • 国内消息(1921.7)
  • 大战与德国国民性及其文化文艺(1921.8)
  • 告诋毁男女社交的新乡愿(1921.9)
  • 社会主义底妇女观(1921.10)
  • 介绍几个女社会革命家(1921.10)
  • 女性中心说(1922.1)
  • 译者序
  • 第一章 男性中心说与女性中心说
  • 第二章 男性中心说之内容
  • 一、动物界之事实
  • 二、人类男女之比较
  • 三、男女精神能力之差异
  • 第三章 女性中心说之历史
  • 一、乌德之新说
  • 二、乌德以前女性中心思想的倾向
  • 三、母权制度之发见及其影响
  • 四、生物学者之态度
  • 五、两性问题的一大革命
  • 第四章 自然之命令
  • 第五章 生殖之方法
  • 一、生殖与发育
  • 二、无性生殖
  • 三、两性的交精作用
  • 四、接合作用
  • 五、男性之起源
  • 第六章 男性是派生的附属品
  • 一、雌雄大小之隔绝
  • 二、植物之雌雄分化
  • 三、生物的根干是女性
  • 第七章 男性之发达
  • 一、男性之欲
  • 二、女性之淘汰力
  • 三、男性体格之强大与美丽
  • 四、女性的趣味性
  • 五、男性开花
  • 第八章 女性仍占优胜
  • 一、动物期和人类期的境界
  • 二、男性脑髓之发达
  • 三、女性支配
  • 四、母权制度之现象
  • 五、母权制度之原因
  • 第九章 男性之优胜
  • 一、为父的意义之要求
  • 二、男性支配
  • 三、妇人被征服
  • 四、男性支配之下妇女之境遇
  • 五、家族的意义
  • 第十章 买卖婚姻及掠夺婚姻
  • 一、结婚的三个意义
  • 二、买卖结婚之变迁
  • 三、掠夺婚姻之起源及其遗风
  • 四、掠夺婚姻之哲理
  • 第十一章 男性淘汰
  • 一、男性美的趣味
  • 二、淘汰的语义
  • 三、男性淘汰之结果
  • 四、女性美之发达
  • 第十二章 历史上的妇人
  • 一、表现在中世纪文学上的妇人观
  • 二、印度之妇人观
  • 三、欧美近代各国的妇人观
  • 四、妇人之本性与神秘力
  • 五、男女差异发生之原因
  • 六、现今女子心身的缺点
  • 第十三章 妇人之将来
  • 第十四章 摘要
  • 李卜克内西传(1922.1)
  • 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1—1922.2)
  • 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1922.3)
  • 说明本校工作部底内容(1922.3)
  • 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1922.5)
  • 批评艺术社的洋画展览会(1922.6)
  • 评第四国际(1922.7)
  • 劳农俄国研究(1922.8)
  • 第一章 俄国革命小史
  • 一、革命以前底农民和劳动者
  • 二、三月革命
  • 三、资本阶级共和国之出现
  • 四、第二次临时政府(阶级的对立之发展)
  • 五、第三次临时政府(克伦斯基执政)
  • 六、十一月革命
  • 七、一切权力都归劳动会
  • 第二章 劳农政治底特质
  • 第三章 劳农制度研究
  • 一、劳农俄国之政治组织
  • 二、劳农制度思想的起源
  • 三、劳农会之发达
  • 四、劳农会之组织
  • 五、劳农会底选举权
  • 六、莫斯科劳农会底选举方法
  • 七、劳农大会底组织
  • 八、中央权力底构成
  • 九、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
  • 十、劳农制度之特质
  • 十一、劳农会制度之实际
  • 十二、劳农会制度之将来
  • 第四章 劳动组合之组织与职分
  • 一、国家底一个新模型
  • 二、帝制时代与克伦斯基时代底组合运动
  • 三、劳农治下组合底发达
  • 四、“劳动厅”与组合运动底代表的人物
  • 五、劳动组合底性质与职分的变化
  • 六、成为国家底部门的劳动组合之职分
  • 七、工场管理与劳动组合
  • 八、劳动组合底组织和构造
  • 九、无产阶级国家与劳动组合
  • 十、劳动组合之将来
  • 十一、劳动组合与共产党
  • 十二、赤色国际劳动组合
  • 第五章 农民与革命
  • 一、已经解放的农奴
  • 二、土地之分配
  • 三、帝制时代底农民生活
  • 四、对于土地底“饥饿”
  • 五、农民革命之危机
  • 六、立宪民主党底土地政策
  • 七、社会革命党底政纲
  • 八、多数党与农民
  • 九、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
  • 第六章 劳农俄国底劳动者
  • 一、劳农俄国底劳动法
  • 二、劳动时间
  • 三、妇人劳动
  • 四、童工
  • 五、卫生上及技术上底保护
  • 六、劳动监督制度
  • 第七章 农业底社会主义化
  • 一、土地之收没与分配
  • 二、土地分配底方法
  • 三、土地底使用权
  • 四、农业底社会主义化
  • 五、劳农会底直营地
  • 六、农业自治团
  • 七、农业自治团之实例
  • 八、集合耕作
  • 九、农业之改良
  • 十、农业社会化底手段
  • 十一、农民之向背
  • 第八章 劳农俄国底教育制度
  • 一、无产阶级国家底教育问题
  • 二、一般的教育方针
  • 三、教育机关之组织
  • 四、就学年龄以前之教育
  • 五、初等及中等教育
  • 六、自治团体的学校
  • 七、教员之解放及其自觉
  • 八、高等专门教育
  • 九、通俗教育
  • 第九章 文化底设施
  • 一、艺术拥护宣言
  • 二、劳农会艺术部及其活动
  • 三、美术之保护与民众化
  • 四、演剧与音乐
  • 五、文学与出版
  • 第十章 妇女之解放
  • 一、革命与妇人底解放
  • 二、母亲与儿童之保护
  • 三、结婚制度
  • 四、家庭劳动之社会化
  • 五、劳动妇人之觉悟
  • 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1922.9)
  • 劳动立法运动(1922.9)
  • 女权运动史(1922.9—1922.12)
  • 李达全集(第三卷)
  • 版权信息
  • 产儿制限论(1922.10)
  • 原序
  • 译者绪言
  • 第一章 新马尔萨斯主义是什么
  • 一 旧马尔萨斯主义的主张
  • 二 新马尔萨斯主义之主张
  • 三 新旧马尔萨斯主义之共同点
  • 第二章 对于生育的迷想
  • 一 多产之弊害
  • 二 承认多产的理由
  • 三 否认多产的理由
  • 第三章 新伦理观
  • 一 性的教育之缺乏
  • 二 产儿制限的是非
  • 三 生活之保障与性欲之满足
  • 第四章 由宗教观察产儿制限
  • 一 《旧约》与产儿制限
  • 二 基督之教训与产儿制限
  • 第五章 产儿制限的各面观
  • 一 产儿制限反对论之矛盾
  • 二 保护母体与防止恶遗传
  • 三 生活艰难与产儿制限
  • 第六章 从善种学观察产儿制限
  • 一 人种之进化
  • 二 动植物与人为淘汰
  • 三 人种与人为淘汰
  • 四 优秀的遗传怎样显现
  • 第七章 生活问题与产儿制限
  • 一 生活问题为什么重要
  • 二 生活之标准与生活之向上
  • 三 日本农村的人口问题
  • 第八章 劳动问题与产儿制限
  • 一 劳动问题到底是人口问题
  • 二 劳动者的利器
  • 三 劳动预备军与失业
  • 四 劳动问题的根本解决
  • 第九章 国际问题与人口问题
  • 一 欧洲战争与人口问题
  • 二 日本的国际问题
  • 三 各国之生育率与文化
  • 四 世界平和与人口制限
  • 第十章 产儿制限与妇女解放
  • 一 贤妻良母主义
  • 二 妇人的文化生活
  • 三 母性与健康
  • 第十一章 男女问题的根本解决
  • 一 迟婚之弊害
  • 二 早婚之利益
  • 三 早婚者与产儿制限
  • 第十二章 性的教育
  • 一 性的教育之要点
  • 二 性欲之节制
  • 三 节制与遗传
  • 第十三章 新马尔萨斯主义运动
  • 一 英、法、荷兰等国的运动
  • 二 合众国的运动
  • 三 日本对于这种运动的态度
  • 四 产儿制限的实行方法
  • 附录 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
  • 李达启事(1923.1)
  • 《新时代》发刊辞(1923.4)
  • 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1923.4)
  • 何谓帝国主义(1923.4)
  • 为收回旅大运动敬告国人(1923.4)
  •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5)
  • 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7)
  • 旧国会不死 大盗不止(1923.7)
  • 脱了牙的狼(1923.7)
  • 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8)
  • 中国关税制度论(1924.10)
  • 绪论
  • 第一编 关税制度之沿革
  • 第一章 无条约时代
  • 第二章 通商开始时代
  • 第三章 海关统一时代
  • 第四章 外人管理海关时代
  • 第二编 关税制度之特质
  • 第一章 关税制度之根本观念
  • 第二章 关税权制限之范围
  • 第三章 关税制度与特殊国际关系
  • 第三编 海关论
  • 第一章 海关之本质
  • 第二章 海关之组织
  • 第三章 海关员之法律的地位
  • 第四编 关税制度之内容
  •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外部关税
  • 第三章 内部关税
  • 第四章 特殊地关税
  • 第五章 特殊品关税
  • 第六章 关税货物流通之便宜方法
  • 第七章 吨税及河港修理税
  • 第八章 通关手续与条约以外之特权
  • 第九章 关于关税争端之解决方法
  • 第五编 关税制度之影响及将来
  • 第一章 财政上所受之影响
  • 第二章 经济上所受之影响
  • 第三章 政治上所受之影响
  • 第四章 关税制度之将来
  • 致友人论入社会学系事(1925.5)
  • 李达全集(第四卷)
  • 版权信息
  • 现代社会学(1926.6)
  • 第一章 社会学之性质
  • 第一节 社会学之由来
  • 第二节 社会学之趋势
  • 第三节 心理学派社会学之批评
  • 第四节 唯物史观与社会学
  • 第五节 社会学之使命
  • 第六节 社会学与诸科学之关系
  • 第七节 社会学之问题
  • 第二章 社会之本质
  • 第一节 三大历史的社会本质说之检讨
  • 第二节 唯物史观社会说
  • 第三章 社会之构造
  • 第一节 社会构成之基础
  • 第二节 社会之上层建筑
  • 第三节 社会之秩序
  • 第四章 社会之起源
  • 第一节 人类之社会性
  • 第二节 器具之制造
  • 第三节 器具之发明与生活之改变
  • 第四节 言语与思想之功用
  • 第五章 社会之发达
  •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之原因
  • 第二节 劳动之社会化
  • 第三节 劳动手段之发展
  • 第四节 人群之战争
  • 第五节 交换范围之扩大
  • 第六节 文物制度之发达
  • 第六章 家族
  • 第一节 家族之起源
  • 第二节 血族群婚家族
  • 第三节 半血族群婚家族
  • 第四节 对偶婚姻家族
  • 第五节 一夫一妻制家族
  • 第六节 妇女解放与家庭之将来
  • 第七章 氏族
  • 第一节 氏族之界说
  • 第二节 氏族之组织
  • 第三节 氏族之崩坏
  • 第八章 国家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之区别
  • 第二节 国家之本质
  • 第三节 国家之成立
  • 第四节 国家之发展
  • 第五节 国家之消灭
  • 第九章 社会意识
  • 第一节 社会意识之意义
  • 第二节 社会意识之作用
  • 第三节 社会意识之变迁
  • 第四节 社会意识之完成
  • 第十章 社会之变革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之概念
  • 第二节 社会变革之观察
  • 第三节 资本社会之崩坏
  • 第四节 阶级斗争之功用
  • 第五节 文物制度之革新
  • 第六节 社会变革之要件
  • 第十一章 社会之进化
  • 第一节 进化之原理
  • 第二节 经济之进化
  • 第三节 政治之进化
  • 第四节 法律之进化
  • 第五节 道德之进化
  • 第六节 宗教之进化
  • 第七节 哲学之进化
  • 第八节 艺术之进化
  • 第十二章 社会阶级
  • 第一节 阶级之概念
  • 第二节 法律上之身份与阶级
  • 第三节 政治的组织与阶级
  • 第四节 现代之阶级分析
  •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 第一节 社会问题之由来
  • 第二节 社会问题之性质
  • 第三节 社会问题之种类
  • 第四节 中国社会问题之特性
  • 第十四章 社会思想
  • 第一节 自由主义
  • 第二节 保守主义
  • 第三节 空想的社会主义
  •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
  • 第五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分化
  • 第六节 无政府主义
  • 第七节 IWW
  • 第八节 社会改良主义
  • 第十五章 社会运动
  • 第一节 社会运动之概念
  • 第二节 社会运动之派别
  • 第三节 社会运动之机关
  • 第四节 社会运动之种类
  • 第五节 国际的社会运动
  • 第十六章 帝国主义
  • 第一节 帝国主义之界说
  • 第二节 帝国主义之特征
  •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中国
  • 第四节 帝国主义之消灭
  • 第十七章 世界革命
  • 第一节 世界革命之意义
  • 第二节 世界革命之对象
  • 第三节 世界革命之目的
  • 第四节 世界革命之方法
  • 第五节 世界革命与国民革命
  • 第六节 国民革命之归趋
  • 第十八章 社会之将来
  • 附录:三版例言
  • 湖南李达号鹤鸣启事(1927.9)
  • 民生史观(1928.5)
  • 土地所有权之变迁(1928.5)
  • 日帝国主义底陆海军现势(1928.6)
  • 民生史观和唯物史观(1928.6)
  • 对日经济绝交之研究(1928.6)
  • 三民主义之社会学的研究(1928.7)
  • 中国所需要的革命(1928.7)
  • 佃租论(1928.7—1928.9)
  • 土地问题研究(1928.8)
  • 完成民主革命!(1928.9)
  • 革命过程中的民主革命(1928.9)
  • 现代中国社会之解剖(1928.10)
  • 中国农业人口之阶级的分析(1928.10)
  • 法理学大纲(1928.11)
  • 绪言
  • 第一章 法理学之意义
  • 第一节 由法律学定义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二节 由法律学研究方法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三节 由法律学范围观察之法理学意义
  • 第二章 法理学之分派
  • 第三章 分析派之法理学
  • 第四章 哲学派之法理学
  • 第一节 纯哲学派
  • 第二节 自然法派
  • 第三节 社会哲学派
  • 第五章 历史派之法理学
  • 第六章 比较法学
  • 第七章 社会学派
  • 第八章 法律之进化
  • 第九章 法律之本质
  • 第一节 通说
  • 第二节 自说
  • 第十章 法律之内容
  • 第十一章 法律之形式
  • 第十二章 法律之本位
  • 李达全集(第五卷)
  • 版权信息
  • 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1)
  • 编辑例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产业革命之意义
  • 第二节 欧洲的产业革命
  • 第三节 中国的产业革命
  • 第二章 农业和农业崩溃的过程
  • 第一节 全国耕地面积和农家户数
  • 第二节 农业经营的形态及其变迁
  • 第三节 耕地分配的形态
  • 第四节 自耕农与佃农之消长
  • 第五节 农村经济破产的现状
  • 第六节 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
  • 第三章 手工业和手工业凋落的过程
  • 第一节 手工业的现状
  • 第二节 手工业的凋落
  • 第四章 近代企业发达的过程
  • 第一节 军用工业之兴起
  • 第二节 官办事业及官督商办事业时代
  • 第三节 外资侵入与民业萌芽时代
  • 第四节 收回利权运动与保护民业时代
  • 第五节 杯葛运动与工业自立的萌芽时代
  • 第五章 近代企业的现状
  • 第一节 煤铁及铁工业
  • 第二节 铁路与船舶
  • 第三节 近代工业
  • 第六章 中国境内资本主义之发展
  • 第一节 国际资本的侵入
  • 第二节 国内资本集积过程
  • 第三节 中国产业的前途
  • 第七章 怎样发展中国产业
  • 第一节 打破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
  • 第二节 廓清封建势力及封建制度
  • 第三节 考虑中国社会问题的特殊性
  • 妇女问题与妇女运动(1929.1)
  • 一、 绪论
  • 二、 男性中心说与女性中心说
  • (一)神话之解释
  • (二)相反的两说
  • 三、 原始女性的地位
  • (一)现存未开化种族的母系制度
  • (二)文明种族中母系制度的遗风
  • (三)日本上古之男女关系
  • (四)原始文明与妇人之功绩
  • 四、 文明社会之男女关系
  • (一)由母系制度到父系制度
  • (二)希腊的妇女
  • (三)罗马的妇女
  • (四)基督教与妇人
  • (五)中世纪的妇女
  • (六)产业革命与妇女
  • 五、 妇女解放论及其批评
  • (一)妇女问题之经济的基础
  • (二)对于妇女解放的反对论
  • (三)母性保护论
  • (四)社会主义的妇女观
  • 六、 妇女地位之改善
  • (一)英国
  • (二)德意志
  • (三)法兰西、意大利及其他欧洲各国
  • (四)亚美利加
  • (五)俄罗斯
  • (六)中国
  • (七)日本
  • 七、 两个指导精神
  • 社会科学概论(1929.3)
  • 译者的话
  • 第一章 社会科学是什么
  • 第一节 科学
  •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 第三节 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
  • 第四节 其他的两个问题
  •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
  • 第一节 唯物论
  •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与进化论
  • 第三章 唯物史观
  • 第一节 题言
  • 第二节 社会构成的概观
  • 第三节 社会发达的概观
  • 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唯物史观
  • 第四章 社会构成之分析(其一)
  • 第一节 三个前提
  • 第二节 生产过程(基础)
  • 第五章 社会构成之分析(其二)
  • 第一节 法制及政治过程
  • 第二节 意识过程(“上层建筑之二”)
  • 第六章 社会发达的过程
  • 第一节 从经济的立场观察
  • 第二节 从人类行为的立场观察
  • 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4)
  • 小引
  • 第一篇 社会进化之原理
  • 第一章 社会是什么
  • 第二章 社会之发达
  • 第三章 社会之构造
  • 第四章 社会之变化
  • 第二篇 现代社会之解剖
  • 第五章 现代社会的本体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进化
  • 第七章 金融资本与帝国主义
  • 第八章 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 第三篇 社会问题
  • 第九章 社会问题之性质
  • 第十章 中国的社会问题
  • 第四篇 民族问题
  • 第十一章 民族是什么
  •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前期的民族问题
  •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
  • 第十四章 民族问题之归趋
  • 第五篇 世界之将来
  • 第十五章 帝国主义命运之诊断
  • 第十六章 帝国主义战线之观察
  • 第十七章 反帝国主义战线的检阅
  • 第十八章 中国的出路
  • 现代世界观(1929.9)
  • 译者 序
  • 第一章 宗教(一)
  • 第二章 宗教(二)
  • 第三章 希腊唯物论
  • 第四章 希腊观念论
  • 第五章 古代论理学与辩证法
  • 第六章 印度唯物论
  • 第七章 黑智儿与费尔巴哈
  • 第八章 由自然科学的唯物论到辩证唯物论
  • 第九章 唯物论的认识论
  • 第十章 辩证法(一)
  • 第十一章 辩证法(二)
  • 第十二章 辩证唯物论的历史理论(一)
  • 第十三章 辩证唯物论的历史理论(二)
  • 第十四章 古代中国哲学(一)
  • 第十五章 古代中国哲学(二)
  • 第十六章 实用主义
  • 李达全集(第六卷)
  • 版权信息
  • 民族问题(1929.9)
  • 小引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氏族、种族、民族的区别
  • 第二节 民族的特性
  • 第三节 民族的发生与发展
  • 第四节 民族统一运动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 第五节 民族是进步的现象呢,还是退步的现象?
  • 第六节 民族存在之历史的限界
  • 第七节 拥护帝国主义的人们对于民族的解释
  • 第八节 民族问题的发展阶段
  • 第二章 帝国主义前期的民族问题
  • 第一节 帝国主义前期的民族问题有两个时期
  • 第二节 何谓国家主义?
  • 第三节 资产阶级在其对外政策上怎样利用民族问题呢?
  • 第四节 资产阶级在其对内政策上怎样利用民族问题呢?
  • 第五节 何谓殖民地政策?
  • 第六节 何谓“东方”?其落后的原因何在?
  • 第七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第三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
  • 第一节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资本输出与被压迫民族
  • 第四节 隶属国及殖民地的阶级分化与民族解放运动
  • 第五节 被帝国主义征服的国家之民族运动状况
  • 第六节 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分配状况
  • 第四章 苏俄的民族问题
  • 第一节 苏俄的民族问题的意义
  • 第二节 苏俄的民族构成
  • 第三节 苏俄的民族根本政策
  • 第五章 民族问题几个根本原理
  • 第一节 被压迫民族革命与被压迫阶级革命
  •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
  • 第三节 民族问题几个原理的总括
  • 辩证法的唯物论(1930.1)
  • 农业问题之理论(1930.1)
  • 原序
  • 绪论
  • 第一章 马克思的农业理论和政策
  • 第一节 资本家社会的运动法则和农业
  • 第二节 农业之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则
  • 第三节 马克思的农业政策
  • 第二章 恩格斯的农民政策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和农民问题
  • 第二节 农民政策的核心
  • 第三节 农业人口的阶级构成
  • 第四节 法兰西劳动党农业纲领的批评
  • 第五节 恩格斯的农民政策
  • 第六节 对大地主及农业劳动者政策
  • 第三章 爱喀柳斯和李卜克内西
  • 第一节 马克思之忠实的叙述者
  • 第二节 爱喀柳斯的小农经营论
  • 第三节 李卜克内西的《土地问题论》
  • 第四章 考茨基的农业理论及政策
  • 第一节 考茨基和农业问题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发展
  • 第三节 考茨基的农业政策
  • 第五章 列宁的农业理论及其政策
  • 第一节 列宁与农业问题
  • 第二节 列宁的农业理论
  • 第三节 列宁的农业政策
  • 第六章 共产国际的农民政策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 第二节 共产国际与农民问题
  • 第三节 关于农业问题的决议
  • 第四节 《关于农民问题的论纲》
  • 第七章 批评与反批评
  • 第一节 反马克思派的批评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批评
  • 经济学入门(1930.4)
  • 上篇 实际之部
  • 第一章 资本家社会的生产
  • 第二章 劳动力
  • 第三章 经营主
  • 第四章 货币及信用
  • 第五章 商业
  • 下篇 理论之部
  • 第六章 价值
  • 第七章 货币
  • 第八章 剩余价值
  • 第九章 利润、生产价格
  • 第十章 地代
  • 第十一章 劳动工银
  • 第十二章 资本家的蓄积与恐慌
  •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成熟与崩溃
  • 李达全集(第七卷)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1930.6)
  • 上篇 马克思主义之哲学的基础
  • 第一章 唯物论
  • 第二章 辩证法
  • 第三章 史的唯物论(唯物史观)
  • 下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
  • 绪言
  • 第一章 商品
  • 第二章 交换过程
  • 李达全集(第八卷)
  • 版权信息
  • 土地经济论(1930.10)
  • 例言
  • 前篇 地代论
  • 第一章 地代论之发达
  • 第二章 地代之发生
  • 第三章 地代之增减
  • 第四章 地代之本性
  • 第五章 特殊地代
  • 后篇 土地问题
  • 第六章 土地之价格(地价)
  • 第七章 自然增价及增价税
  • 第八章 土地之所有
  • 第九章 土地公有论
  • 汉英译名对照表
  • 李达全集(第九卷)
  • 版权信息
  • 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根本问题(1930.10)
  • 译者例言
  • 原序
  • 第一章 序论
  • 一、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 二、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底斗争
  • 第二章 存在与思维底问题
  • 一、哲学上底党派性
  • 二、哲学上底两个基本倾向——唯物论与观念论
  • 三、事物本体与现象
  • 四、当作真理底标准看的实践、当作过程看的知识
  • 五、客观的真理与主观的真理、绝对的真理与相对的真理
  • 六、物质、运动、空间及时间底概念
  • 七、辩证法的唯物论与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 八、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
  •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底问题
  • 一、为哲学底继承者的唯物论的辩证法
  • 二、形式论理学与辩证法的论理学
  • 三、抽象底问题中的辩证法的唯物论与浅薄的经验论
  • 四、唯物论的抽象之具体的性质、联结底范畴
  • 五、运动底范畴、转化
  • 六、对立底统一
  • 七、发展底范畴
  • 八、当作以行动为基础的知识底方法论看的辩证法
  • 九、伊里奇底对于黑智儿辩证法的地位
  • 第四章 社会的方法论底问题
  • 一、史的唯物论与社会学
  • 二、史的唯物论底抽象底具体性
  • 三、社会现象底形式与内容底特性
  • 四、阶级底范畴、诸阶级底运动
  • 五、社会的方法论上底党派性底要素
  • 六、社会的方法论上底行动底要素
  • 第五章 普罗列达里亚狄克推多底问题
  • 一、伊里奇与马克思及恩格斯底国家论
  • 二、普罗列达里亚国家之历史的地位
  • 三、当作阶级斗争底新形态中底连续看的普罗列达里亚狄克推多
  • 四、布尔乔亚国家与普罗列达里亚国家
  • 五、普罗列达里亚国家与强权
  • 六、获得政权底问题
  • 七、普罗列达里亚国家底组织问题、民主的中央集权主义、苏维埃选举权
  • 八、普罗列达里亚国家底组织问题、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苏维埃
  • 第六章 文化问题
  • 一、文化底内容
  • 二、文化形成、文化、阶级及民族
  • 三、为康民尼斯谟文化底前提的普罗列达里亚革命
  • 四、文化形成底连续性
  • 五、伊里奇对于普罗列达里亚文化底标语的态度
  • 六、马克思主义与布尔乔亚文化
  • 七、文化革命底问题
  • 政治经济学教程(1932.6—1933.2)
  • 译者例言
  • 绪论
  • 第一节 生产及生产关系的一般概念
  • 第二节 广义经济学与狭义经济学(研究商品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及消灭的法则之狭义经济学)
  • 第三节 经济学与苏维埃经济的理论
  •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与其特征
  • 第五节 单纯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 第一篇 价值论
  • 第一章 商品经济的诸矛盾之一般的特征
  • 第二章 商品的矛盾 价值的一般概念
  • 第三章 产生价值的劳动之特性
  • 第四章 价值形态与货币
  • 第五章 商品的物神性 由价值表现的社会关系之历史的性质
  • 第六章 货币的机能
  • 关于第一篇的研究资料
  • 第二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
  • 第七章 剩余价值与资本的一般概念
  • 第八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技术之发达与对于劳动阶级榨取之增大
  • 关于第二篇的研究资料
  • 第三篇 工资
  • 第九章 工资的一般概念 工资的形态及其对劳动阶级的地位的影响
  • 关于第三篇的研究资料
  • 第四篇 资本的再生产与积蓄
  • 第十章 再生产及积蓄之一般概念
  • 第十一章 资本积蓄与大生产的长成
  • 第十二章 资本的积蓄与劳动者阶级的地位资本主义积蓄之一般法则
  • 关于第四篇的研究资料
  • 第五篇 利润及生产价格论
  • 第十三章 资本的循环与利润率
  • 第十四章 决定利润率高度的诸要因
  • 第十五章 利润率平均化的倾向
  • 第十六章 生产价格与价值
  • 第十七章 平均利润率低落的法则与其意义
  • 关于第五篇的研究资料
  • 第六篇 商业资本及商业利润
  • 第十八章 商业资本及商业利润的一般概念
  • 第十九章 商业从业员的劳动协同组合利润
  • 关于第六篇的研究资料
  • 第七篇 放款资本与信用 信用货币与纸币
  • 第二十章 放款资本与放款利息
  • 第二十一章 信用及银行
  • 第二十二章 信用货币与纸币
  • 关于第七篇的研究资料
  • 第八篇 地租
  • 第二十三章 差额地租与绝对地租
  • 第二十四章 地租之前资本主义的形态农民经济中的地租问题
  • 第二十五章 农业上生产的集积
  • 关于第八篇的研究资料
  • 李达全集(第十卷)
  • 版权信息
  •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1932.9)
  • 译者例言
  • 绪论 哲学之党派性
  • 第一节 马=伊主义哲学之任务
  • 第二节 哲学是党派的科学
  • 第三节 为党派的哲学而实行的伊里奇与少数派的斗争
  • 第四节 两个战线上的斗争
  • 第一章 唯物论与观念论
  • 第一节 唯物论与观念论之本质与根源
  • 第二节 机械唯物论
  • 第三节 现代机械唯物论
  • 第四节 主观的观念论
  • 第五节 康德及马克思主义之新康德主义的修正
  • 第六节 新康德主义
  • 第七节 黑格尔主义与带有少数派色彩的观念论
  • 第八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发展,哲学上伊里奇的阶段
  • 第二章 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
  •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之统一
  • 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阶段与动因
  • 第三节 论理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
  • 第四节 真理论
  • 第三章 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由质到量的转变及其反面的法则
  • 第一节 发展之质的规定性
  • 第二节 发展之量的规定性
  • 第三节 由量到质的转变及其反面的法则
  • 第四节 当作辩证法的本质看的对立的统一与斗争
  • 第五节 统一物之分裂,本质的对立之暴露
  • 第六节 对立的互相渗透
  • 第七节 矛盾的主导方面之意义
  • 第八节 从始至终的过程之矛盾的运动
  • 第九节 对立之统一,同一性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
  • 第十节 均衡论
  • 第十一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 第四章 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
  • 第一节 本质与现象
  • 第二节 本质之发展,经验论及图式主义之批判
  • 第三节 形式与内容
  • 第四节 过程的形式与内容之发展
  • 第五章 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
  • 第一节 诸现象的相互作用,原因与结果
  • 第二节 根据与条件
  • 第三节 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四节 偶然性与必然性
  • 第五节 必然与自由
  • 第六节 链与环
  •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
  • 第一节 实践与概念之发展
  • 第二节 形式论理学之根本法则
  • 第三节 普列哈诺夫的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 第四节 形式论理学与实践
  •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与辩证法
  • 第六节 当作认识的一个动因看的抽象
  • 第七节 辩证法唯物论的概念论
  • 第八节 判断与推理
  • 第九节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 第十节 认识中的经验与实验之作用
  • 第十一节 科学的预见
  •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序(1934.6)
  • 中国现代经济史之序幕(1935.5)
  • 中国现代经济史概观(1935.9)
  • 李达全集(第十一卷)
  • 版权信息
  •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1935.9)
  • 《政治经济学》序(1935.9)
  • 《金之经济学》序(1935.11)
  • 社会学大纲(1935)
  • 第一篇 社会学之哲学的基础
  • 第一章 辩证唯物论
  •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 第三章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 第四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
  • 第五章 布尔乔亚的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
  • 第六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第七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 第四篇 阶级与国家
  • 第八章 阶级
  • 第九章 国家
  •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
  • 第十章 法律的意识形态
  • 李达全集(第十二卷)
  • 版权信息
  • 社会学大纲(1937.5)
  • 第一编 唯物辩证法
  •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 第二编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 第五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
  • 第六章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 第三编 社会的经济构造
  • 第七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第八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 第四编 社会的政治建筑
  • 第九章 阶级
  • 第十章 国家
  • 第五编 社会的意识形态
  • 第十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
  • 附录一: 四版序
  • 附录二: 翻印者的话
  • 李达全集(第十三卷)
  • 版权信息
  • 经济学大纲(1935)
  • 绪论
  • 第一部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
  •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
  • 第二章 奴隶制的经济形态
  • 第三章 封建的经济形态
  • 第二部 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
  • 第一章 商品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三章 货币的资本化
  •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工资
  • 第五章 资本的再生产与积蓄
  • 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与回转
  •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利润化
  • 第八章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 第九章 放款资本与信用
  • 第十章 恐慌
  • 第十一章 地租
  •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
  •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总危机与特种萧条
  • 李达全集(第十四卷)
  • 版权信息
  • 社会进化史(1935)
  • 第一编 原始社会与氏族社会
  • 第一章 原始社会
  • 第二章 氏族社会
  • 第三章 前阶级社会之意识形态
  • 第二编 古代亚细亚社会
  • 第四章 古代东方诸国
  • 第三编 古代社会
  • 第五章 古代世界之地中海沿岸诸国
  • 第六章 古代东方及古代社会之意识形态
  • 第四编 封建社会
  • 第七章 西欧的封建社会
  • 第八章 近东(拜占庭与阿拉伯)及俄罗斯的封建主义
  • 第九章 封建时代的西欧农民运动
  • 第十章 封建主义时代的西欧都市
  • 第十一章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 第五编 封建制度的崩溃与资本主义之发生
  • 第十二章 西欧诸国16—17世纪的工业及农业之发达
  • 第十三章 大洋贸易及殖民地的掠夺
  • 第十四章 16世纪德意志及尼德兰的阶级斗争
  • 第十五章 16—17世纪法兰西的绝对王政
  • 第十六章 16—17世纪科学之发展
  • 第十七章 17世纪的英吉利革命
  • 第十八章 农奴制之发生及17世纪莫斯科的专制政治
  • 第十九章 莫斯科国家的阶级矛盾之成长与17世纪的农民斗争
  • 第二十章 俄罗斯帝国之形成与普哥乔夫以前的农民战争
  • 第六编 18世纪的欧美与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劳动运动
  • 第二十一章 18世纪的欧洲和美洲
  • 第二十二章 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劳动运动
  • 第七编 19世纪中叶的欧美与第一及第二国际
  • 第二十三章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西欧与北美合众国
  • 第二十四章 第一国际时代
  • 第二十五章 第二国际时代
  • 李达全集(第十五卷)
  • 版权信息
  • 动的逻辑(1936.1)
  • 辩证法的逻辑(1936.5)
  • 《宋元明思想史纲》序(1936.9)
  • 经济科学研究的程序(1937.1)
  • 通货膨胀讲话(1937.1)
  • 经济问题之处理方法(1937.3)
  • 文化运动在北平(1937.6)
  • 辩证法的唯物论问答(1937.7)
  • 唯物辩证法三原则的关系(1939.4)
  • 论广义经济学(1939.5)
  • 希墨对话(1939.5)
  • 形式逻辑扬弃问题(1939.6)
  • 赠学友(1940)
  • 中国现代史第一页(1940.3)
  • 鸦片战争百年纪念(1940.8)
  • 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原因(1941.9)
  • 法理学大纲(1947)
  • 第一篇 绪论
  • 第一章 法理学与世界观及社会观
  • 第二章 法理学的对象、任务与范围
  • 第三章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二篇 各派法理学之批判
  • 第一章 古代哲学派与中世纪神学派
  • 第二章 自然法学派
  • 第三章 玄学派、历史学派与分析学派
  • 第四章 社会哲学派与比较法学派
  • 第五章 社会法学派
  • 第六章 各派法理学的总批判
  • 第三篇 法律之论理的考察
  • 第一章 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 第二章 法律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 第三章 法律的属性
  • 附录: 韩德培序言
  • 货币学概论(1949.7)
  • 第一章 货币的本质
  • 第一节 货币与商品
  • 第二节 价值形态的发展与货币的发生
  •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 第二章 货币的机能
  • 第一节 当作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看的货币
  • 第二节 当作货币看的货币
  • 第三节 货币的诸机能与商品生产关系
  • 第三章 各派货币学说
  • 第一节 货币金属学说与货币名目学说
  • 第二节 货币数量学说
  •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货币
  • 第一节 商业信用、资本信用与票据
  • 第二节 银行信用
  • 第三节 信用货币与信用的作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货币体制
  • 第一节 各种本位制
  • 第二节 银行券流通法则
  • 第三节 资本主义各国的银行券统制
  • 第六章 金融恐慌与货币流通
  • 第一节 产业恐慌
  • 第二节 金融恐慌
  • 第七章 世界货币的运动与汇价
  • 第一节 汇价之形成
  • 第二节 汇价的变动
  • 第八章 通货膨胀
  • 第一节 纸币的通货膨胀
  • 第二节 汇兑通货膨胀与信用通货膨胀
  •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到通货紧缩的推移
  • 第九章 金本位制的崩溃
  •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各国的货币流通
  • 第二节 金本位制崩溃的过程
  • 附录: 李公辅仁八十自序(1936.5)
  • 李达全集(第十六卷)
  • 版权信息
  • 入党自传(节录)(1949.12)
  • “湖大”人民工作的方向(1950.4)
  • 做一个光荣的劳动知识分子(1950.4)
  • 关于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的报告(1950.4)
  • 自然科学与政治 ——在“科学工作者协会湖大分会”的讲演(1950.4)
  • 在湖南大学五一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1950.5)
  • 在湖南大学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上的致词(1950.5)
  • 如何研究马列主义?(1950.5)
  • 社会发展史(1950.5)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学习社会发展史的意义
  • 第二节 学习社会发展史的观点
  • 第二章 社会的构造与发展的理论
  •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
  • 第二节 社会的上层建筑
  • 第三章 原始共产社会
  • 第一节 人类的来源——劳动创造了人
  • 第二节 前氏族社会
  • 第三节 氏族社会
  • 第四节 原始共产社会的崩溃
  • 第四章 奴隶制社会
  • 第一节 奴隶制社会产生的前提及其发展
  • 第二节 奴隶制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
  • 第三节 阶级、国家的形成及意识形态
  • 第四节 奴隶制社会的崩溃
  • 第五章 封建社会
  •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形成
  •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生产特征和剥削方式
  •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阶级、国家和思想意识
  •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崩溃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与经济恐慌
  • 第四节 资产阶级的国家与思想意识
  •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一节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诸阶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及其卓越性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意识形态
  •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
  • 争取亿万人签名(1950.7)
  • 为保卫远东安全与世界和平而奋斗! ——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和朝鲜(1950.7)
  • 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1950.10)
  • 在湖南长沙市河西区各届人民庆祝首届国庆节大会上的讲演词(1950.10)
  • 办好毛泽东故乡的大学,这是我们最光荣的任务(1950.10)
  • 在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演词(1950.10)
  • 勇敢自信,决心打胜争取和平的战斗!(1950.10)
  • 新旧中国的国家机构(1950.10)
  • 为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而努力(1950.11)
  • 为抗美援朝题词(1950.11)
  • 时事学习动员报告(1950.11)
  • 拥护伍修权代表在安理会上的发言(1950.12)
  • 关于平壤光复与目前形势的报告(1950.12)
  • 一切优秀勇敢的青年们投身到国防建设前线去(1950.12)
  •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上的报告词(1950.12)
  • 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胜利前进! ——1951年元旦献词(1951.1)
  • 推动湖大更进一步(1951.1)
  • 把爱国热情贯彻到学习和工作上(1951.1)
  • 在欢送参干会上的讲话(1951.1)
  • 《实践论》 ——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1951.2)
  • 关于庆祝中苏盟约周年、抗议美帝劫持联大诬蔑我国、反对美帝单独媾和重新武装日本的报告(1951.2)
  • 在三八妇女节庆祝会上的讲话(1951.3)
  • 协助政府贯彻施行“惩治反革命条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1951.3)
  • 在湖南大学学生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1951.4)
  • 纪念“五四”运动与订立爱国公约(1951.5)
  • 关于改进《人民湖大》的决定(1951.5)
  • 怎样学习《实践论》?(1951.6)
  • 关于检查工作的指示(1951.6)
  • 武训是个反动派(1951.6)
  • 《实践论》解说(1951.7)
  •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三十周年和《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两周年而作(1951.7)
  • 答李宏文问(1951.8)
  • 读毛泽东同志在1926年至1929年的四篇著作(1951.8)
  • 纪念九三,要向美帝国主义清算,斗争!(1951.9)
  • 再论武训是个反动派 ——读了《武训历史调查记》以后(1951.9)
  • 怎样学习党史(1951.9)
  • 帮助学习党史的几篇重要著作(1951.9)
  • 本期教学与行政工作的总方针(1951.10)
  • 关于大学教师思想改造问题(1951.11)
  • 努力思想改造,积极参加土改(1951.12)
  • 读《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51.12)
  • 关于《实践论解说》的几点修正(1952.1)
  • 致参加土改工作全体师生的慰勉信(1952.3)
  • 高等学校的“三反”运动必须结合思想改造(1952.3)
  • 声讨美帝国主义者撒播细菌的兽行(1952.3)
  • 湖大思想改造与“三反”斗争运动报告(1952.4)
  • 从湖大“三反”运动的进展说到思想改造(1952.5)
  • 纪念“六·二五”两周年(1952.6)
  • 纪念“七一”,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1952.7)
  • 读《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1952.8)
  • 湖南大学师生员工代表会议开幕词(1952.9)
  • 湖南大学师生员工代表会议总结报告(1952.10)
  • 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建设新的人民湖大(1952.11)
  • 湖南自修大学是训练干部的学校(1952)
  • 读《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52)
  • 庆祝1953年元旦题词(1953.1)
  • 在湖南大学欢送会上的讲话(1953.1)
  • 到武汉大学就职谈话(1953.2)
  • 高举着斯大林的旗帜前进 ——悼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1953.3)
  • 《矛盾论》 ——革命行动和科学研究的指南(1953.4)
  • 我们应怎样庆祝今年的“五一”节(1953.5)
  • 李达全集(第十七卷)
  • 版权信息
  • 《矛盾论》解说(1953.7)
  • 我们要这样庆祝今年的国庆节(1953.10)
  • 开学讲话(1953.10)
  • 怎样学习《矛盾论》?(1953.11)
  • 关于加强校刊工作和在校刊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1953.11)
  •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高等教育工作的灯塔(1954.1)
  • 关于开展普选工作的动员报告(1954.2)
  • 拥护和支持周恩来外长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正义斗争(1954.6)
  • 谈宪法(1954.6)
  • 学习宪法 拥护宪法(1954.6)
  • 我国宪法是人民革命成果的保障和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旗帜(1954.8)
  •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0)
  • 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里程碑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感想和体会(1954.11)
  • 维护欧洲和平和安全 反对复活德国军国主义(1954.12)
  • 反对美蒋“条约” 坚决解放台湾(1954.12)
  • 胡适的学术思想批判(1954.12)
  • 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1954.12)
  • 胡适反动思想批判(1955.1)
  • 《矛盾论解说》中一个重要的更正(1955.3)
  • 谈共产主义道德(1955.4)
  • 在武汉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的讲话(1955.4)
  • 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1955.6)
  • 要善于识别暗藏的反革命分子(1955.6)
  • 提高警惕,认识我国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1955.6)
  • 提高警惕,对一切反革命派作坚决的斗争(1955.7)
  •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1955.9)
  • 在武汉大学国庆节庆祝大会上的报告(1955.10)
  • 在武汉大学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十八周年大会上的报告(1955.11)
  • 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提高教学质量(1956.1)
  • 自传(1956.3)
  •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956.3)
  • 在优等生授奖大会上的讲话(1956.4)
  • 让“五一”推动我们前进(1956.5)
  • 和青年们谈谈向科学进军(1956.5)
  • 在武汉大学“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的讲话(1956.6)
  • “百家争鸣”(1956.6)
  • 李达全集(第十八卷)
  • 版权信息
  • 实用主义
  • 梁漱溟政治思想批判(1956.7)
  • 在百家争鸣的政策下怎样对待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社会科学(1956.9)
  • 《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1956.11)
  •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发刊词(1956.11)
  • 胡适反动思想批判(1956.11)
  • 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1956.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话(1956.11)
  • 第一章 宪法及宪法之史的考察(1953.10)
  • 第一节 宪法、国家与法律的意义
  • 第二节 奴隶制的国家和法律
  • 第三节 封建的国家和法律
  • 第四节 资产阶级国家和宪法
  • 第五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和宪法
  • 第二章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第一节 我国宪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二节 我国宪法是全国人民为建成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宪法
  • 第三章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 第一节 我们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
  • 第二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第三节 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 第四节 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 第五节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六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七节 国民经济计划化
  • 第四章 国家机构
  • 第一节 我国国家机构的系统及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领导核心
  •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第五节 国务院
  •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 第七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第八节 人民法院
  • 第九节 人民检察院
  •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第一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人民民主本质
  •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 在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1956.12)
  • 新年致词(1957.1)
  • 我打算写两本书(1957.1)
  • 192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57.4)
  • 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大学生
  • 大胆地“鸣” 大胆地“放”(1957.5)
  • 回忆党的早期活动(1957.6)
  • 从右派的进攻看知识分子必须加强改造(1957.7)
  • 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好事(1957.10)
  • 费孝通的买办社会学批判(1957.10)
  • 致在反右斗争中站在前列的同志们(1957.10)
  • 在表扬反右派斗争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1957.10)
  • 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57.10)
  •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1957.11)
  • 友谊的祝贺(1957.11)
  • 在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7.11)
  • 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11)
  • 向决心到农村去的同志们说几句话(1957.12)
  • 在宣布批准下乡劳动锻炼名单的大会上的讲话(1957.12)
  • 元旦献辞(1957.12)
  • 《理论战线》发刊词
  • 批判马哲民的《实践与认识》(1958.1)
  •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筹备委员会上的致词(1958.1)
  • 干劲加钻劲,科学大跃进(1958.3)
  • 为“共青团园地”题词(1958.3)
  • 徐懋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正(1958.3)
  •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3)
  • 在化四同学生产实习汇报会上的发言(1958.4)
  • 整风运动的辩证法(1958.5)
  • 我国现阶段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1958.6)
  • 七一回忆(1958.7)
  • 反对现代修正主义(1958.8)
  • 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改正学风、教风和文风(1958.11)
  •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万岁(1958.11)
  • 有的放矢
  • 李达全集(第十九卷)
  • 版权信息
  • 巩固胜利,继续跃进 ——欢送伟大的1958年,欢迎更伟大的1959年(1959.1)
  • 苏联火箭上月宫(诗二首)(1959.1)
  • 中共武汉大学第二届党代会开幕词(1959.1)
  • 正确认识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1959.1)
  • 武汉大学首届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开幕词(1959.2)
  • 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共同奋斗(1959.2)
  • 关于我国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1959.3)
  • 做好总结,继续前进 ——为武汉大学哲学系下放归来师生的题词(1959.3)
  •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分离必然走向结合(1959.4)
  • “五四”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道路(1959.4)
  • 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 ——为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而作(1959.5)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1959.5)
  • 掀起理论学习的高潮(1959.7)
  • 历史唯物主义讲座(1958.1—1959.8)
  •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 第一节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和任务
  •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扩张
  •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适应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
  •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
  •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所着手研究的社会
  • 第二节 什么是基础
  • 第三节 上层建筑及其对于基础的关系
  • 第四节 上层建筑与基础的矛盾
  • 第五节 社会发展规律
  • 第三章 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的批判
  •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的批判
  • 第二节 中国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的批判
  • 第四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劳动过程
  • 第二节 生产力
  •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
  • 第四节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
  • 第五章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论
  •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论
  • 第二节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新贡献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论
  • 第一节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
  • 第二节 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 第三节 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 第四节 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 第七章 由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 第一节 革命的转变
  • 第二节 党的领导和人民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我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第五节 我国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八章 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前进(1959.11)
  • 在哲学教科书提纲讨论会上的讲话(1959.12)
  • 高举毛泽东思想和总路线的红旗前进(1960.1)
  • 努力学习,学以致用 ——谈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1960.1)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60.2)
  • 在全校科学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1960.3)
  • 武汉大学群英大会开幕词(1960.4)
  • 沿着毛泽东同志指示的道路前进 ——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3周年(1960.6)
  • 在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1.5)
  • 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 ——为纪念党成立40周年而作(1961.7)
  • 在武汉大学全校学生大会上的讲话(1961.9)
  • 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61.12)
  • 在教学经验讨论会的准备工作中必须注意思想发动工作(1962.5)
  • 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962.6)
  • 在1962年武汉大学理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7)
  • 在1962年武汉大学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7)
  • 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62.12)
  • 在武汉大学第三届科学讨论会上的开幕词(1962.12)
  • 谈党的“一大”、“二大”情况(1962.12)
  • 团结一致 增强信心 鼓足干劲 迎接新的胜利 ——1963年元旦广播讲话(1963.1)
  • 在武汉大学第三届团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3.2)
  • 在武汉大学第九次校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1963.4)
  • 在1963年武汉大学理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5)
  • 在1963年武汉大学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6)
  •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庆祝武汉大学建校50周年(1963.11)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工作会议开幕词(1963.12)
  • 武汉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开幕词(1964.4)
  • 李达全集(第二十卷)
  • 版权信息
  • 唯物辩证法大纲(1978.6)
  • 引言
  •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
  •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和彻底革命的哲学
  • 第一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 第三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及其一般特征
  •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综合
  •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批判的总结
  •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 第三篇 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
  • 前言 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物质一元论
  • 第一章 物质、运动、空间与时间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第四篇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 前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
  • 第二章 量变质变规律
  • 第三章 肯定否定规律
  •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
  • 第五篇 当作认识论和逻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 前言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性
  •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
  • 第二章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 第三章 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
  • 第四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 第五章 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 第六章 真理论
  • 李达书信(1930.6—1965.12)
  • 李达于1949—1950年间致余志宏等人的信
  • 李达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致余志宏等人的信
  • 李达致吕振羽的信
  • 李达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信(1954.2)
  • 李达致中央档案馆的信
  • 李达致陶德麟等人的信
  • 李达致毛泽东的求救信
  • 李达致其他人的信
  • 《李达全集》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