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1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国内一部从展演性(performative)视角,系统论述1945年以来西方先锋剧场艺术创作新潮流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展演性视角来打量西方当代剧场艺术的发展脉络,用一条清晰的线索,对行动绘画、偶发、环境剧场、类剧场、特定场域剧场、文献剧、应用戏剧等当代西方实验性剧场艺术现象做了理论贯穿,并将个别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的戏剧研究只专注于戏剧文学,视角的陈旧、眼界的狭窄造成了学术水平的滞后,和世界剧场艺术学界完全无法接轨。实际上在“二战”以后,西方剧场艺术创作基础已逐渐从“戏剧性”转向了“展演性”和“身体性”。菲舍·里希特(《展演性美学》)、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等世界出色的剧场艺术学家对此现象都用不同的关键术语进行了理论概括。学术界以新的视角,注意到了当今的剧场艺术和西方传统民间戏剧的联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凡例
 - 序
 - 绪言 文化转向与剧场艺术
 - 第一章 概念与视角
 - 第一节 身体
 - 第二节 展演
 - 第二章 小型艺术与身体
 - 第一节 卡巴雷
 - 第二节 仿剧的复兴
 - 第三节 荒诞派与小丑表演
 - 第三章 越界与跨界
 - 第一节 黑山学院与凯奇
 - 第二节 波洛克与行动绘画
 - 第三节 开普罗与偶发
 - 第四章 走出剧场
 - 第一节 格洛托夫斯基
 - 第二节 生活剧场
 - 第三节 谢克纳与展演剧团
 - 第五章 德语国家的导演剧场与戏剧构作
 - 第一节 布莱希特与戏剧构作
 - 第二节 1960—1970年代的导演剧场——斯泰恩与扎代克
 - 第三节 新一代导演剧场的职业戏剧构作方式
 - 第六章 后戏剧剧场
 - 第一节 伯格特与视点方法
 - 第二节 视觉戏剧构作——威尔森与法布雷
 - 第三节 格贝尔斯与场景音乐会
 - 第四节 吉森的应用剧场艺术学
 - 结语 何谓“当代”
 - 参考书目
 - 附录
 - (一) 历史地讲述历史——戏剧史教学浅论
 - (二) 德语国家戏剧管理的传统与变革
 - (三) 德国当代剧场艺术发展略论
 - (四) 可惜了的《四川好人》
 - (五) 新音乐剧场独一无二的乐园——慕尼黑国际双年节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