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书中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一、记忆的重量
  •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 七、本书结构
  •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 五、谁在说话?
  • 六、结语
  •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 一、引言
  •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 三、研究方法
  •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 六、结语
  •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 一、引言
  •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 四、构筑公祭空间
  • 五、“生产”纪念公众
  • 六、结语
  •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 一、引言
  •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 五、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 三、进一步的研究
  •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南京,有些记忆不应该被遗忘

    这是一本从媒介的角度研究 “南京大屠杀” 的专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单拎出来都是新闻传播学顶级刊物中的优秀论文,将这些文章合并在一起,却并无拼凑之感,反而是珠联璧合,主体章节互为支撑,从不同面向呈现了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构成了这样一本集体记忆研究的神作。第一章《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这一章为绪论,阐述全书的背景以及理论视角,概述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变迁和当代关于南京大屠杀记忆的现状。第二章《从暴行到大屠杀 1937-1948》这一章聚焦早期媒体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情况。包括 1937-1938 年战争期间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 1945-1948 年关于南京审判的报道。在这期间,南京大屠杀逐渐从一个地方性时间变成全国性的创伤事件。第三章《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 1949-2012》这一章的主要分析对象是 1949-2012 年《人民日报》中的相关报道。通过内容分析发现,相关报道比较多的时间,一是重要的周年纪念,二是对日本当代错误言行进行否定的时候。第四章《以数字标识 “记忆之所”》这一章从 “文本” 转化到了 “空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随处可见 “遇难者 300000” 的标识,这一数字,既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谴责、以及纪念。第五章《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2014 年 1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出现了各种媒体纪念活动。这一章选择了其中三家地方媒体推出的 “捐砖行动”“我们的和平树”“紫金草行动” 三场线上纪念活动,探讨了线上公祭空间是如何生成的。第六章《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在维基百科中,“南京大屠杀” 的词条经过了很多人的编辑,这一过程也是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不同群体的相互写作,也有关于记忆的协商与争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