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7千字
字数
201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书中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一、记忆的重量
-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
-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 七、本书结构
-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 一、引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 五、谁在说话?
- 六、结语
-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 一、引言
-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 三、研究方法
-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 六、结语
-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 一、引言
-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 四、构筑公祭空间
- 五、“生产”纪念公众
- 六、结语
-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 一、引言
-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 五、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 三、进一步的研究
-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