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先生文集全十卷本。

内容简介

本套装共十卷:

第一卷收《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第二卷收《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头五百》(名人录)称此书是"中国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著作,在中国学界有很大影响"。

第三卷收《黑格尔< 小逻辑 >绎注》一书。作者在《绎注》一书中所下功夫比《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多。《绎注》一书对读懂黑格尔这本晦涩难读的著作有更直接的帮助。

第四卷收《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此书对康德的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做了梳理,就其思想理路和脉络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读。

第五卷收《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此书标志着作者哲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这本书则是"文革"以后转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作者在第五卷、第六卷的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

第七卷收《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一书。《哲学导论》一书出版之后,有的学者指出,此书重在讲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较少社会维度的考虑。作者接受这一意见,比较集中地思考、研究了个人的人生境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写了这本《境界与文化》,以补《哲学导论》之不足。

第八卷收《中西文化与自我》一书。作者在此前出版的《哲学导论》和《境界与文化》两书中所倡导的,都是要建立一种超越主客二分式和自我主体性的"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

第九卷收《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作者所逐渐形成的有一定体系的哲学观,意在引导人追求超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者在近几十年来的哲学追求中,也就很自然地做了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此书收集的几十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点研究成果。

第十卷收《北窗呓语一一张世英随笔》《张世英回忆录》二书和其他散文、随笔65篇以及诗27首。这些创作大都与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关,回忆了生平所经历的丰富人事以及哲学思想之形成,从中可见哲学家的经验和情怀。

目录

  • 张世英文集·第1卷:论黑格尔哲学三书
  • 版权信息
  • 第1卷说明
  • 黑格尔的哲学
  • 一 黑格尔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条件
  • 二 黑格尔的生平和著作
  • 三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 四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 五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 六 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 七 黑格尔对辩证法本质的歪曲。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
  • 八 结束语
  • 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 绪论
  • 第一章 “主观精神”
  • 第二章 “主观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意义
  • 第三章 “客观精神”(上) ——“抽象法”
  • 第四章 “客观精神”(中) ——“道德”
  • 第五章 “客观精神”(下) ——“伦理”
  • 第六章 黑格尔国家学说中的“主体性”原则
  • 第七章 “绝对精神”
  • 第八章 精神哲学与人
  • 附录一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如何把握对立统一的理论
  • 附录二 新黑格尔主义论人
  • 自我实现的历程
  • 导言
  • 第一章 《精神现象学》的“序言”
  • 第二章 《精神现象学》的“导论”
  • 第三章 “意识” ——从“这一个”到“共相”
  • 第四章 “自我意识” ——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 第五章 “理性” ——从“观察”到“实践”,从“享乐”到“审核法律”
  • 第六章 “精神” ——从“伦理”到“道德”
  • 第七章 “宗教” ——天上?人间?
  • 第八章 “绝对知识” ——从现象学到逻辑学
  • 第九章 纯粹概念·自然·历史 ——未来哲学体系的预告
  • 第十章 “真无限”?“坏无限”? ——“绝对知识”所引发的问题
  • 第十一章 影响·评论·解读
  • 附录一 超越之路 ——《精神现象学》的启发
  • 附录二
  • 后记
  • 张世英文集·第2卷: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 版权信息
  • 第二卷说明
  • 绪论
  • 第一章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一、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顶峰”
  • 二、 “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
  • 三、 唯心论的先验论
  • 第二章 黑格尔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三种态度的批评
  • 一、 “思想对客观性之第一态度”
  • 二、 “思想对客观性之第二态度”
  • 三、 “思想对客观性之第三态度”
  • 第三章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
  • 一、 从康德到黑格尔
  • 二、 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
  • 三、 “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就是合理的”
  • 第四章 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纯粹概念”
  • 一、 “用思想的唯心主义代替感觉的唯心主义”
  • 二、 用“逻辑上在先”的先验论否认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唯物论
  • 三、 用“绝对唯心主义”代替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
  • 第五章 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真理是具体的思想
  • 一、 “具体概念”的意义及其在逻辑学中的地位
  • 二、 黑格尔“具体概念”说的“合理内核”及其唯心主义本质
  • 第六章 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对立面的同一和矛盾的思想
  • 一、 对立面的同一和矛盾的思想贯穿于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
  • 二、 具体概念是对立面的同一
  • 三、 离开了对立面的同一,就不可能理解矛盾
  • 四、 矛盾是一切有限事物自我运动的根源
  • 五、 对立面的同一离不开矛盾斗争;同一不是指共同的东西
  • 第七章 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圆圈式发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 一、 概念的“圆圈”式发展的意义
  • 二、 “否定之否定”是“圆圈”式发展的具体途径
  • 三、 黑格尔关于“圆圈”式发展的理论的合理成分与错误
  • 第八章 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分歧的思想
  • 一、 诡辩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 二、 诡辩论随意抽取一个片面作为论辩的根据
  • 三、 诡辩论玩弄“抽象的否定”
  • 四、 诡辩论用抽象的帷幕隐藏具体的东西
  • 第九章 关于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三者一致的思想
  • 一、 逻辑学和本体论的一致
  • 二、 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一致
  • 第十章 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分 ——存在论
  • 一、 “质”
  • 二、 “量”
  • 三、 “度”
  • 第十一章 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二部分 ——“本质论”
  • 一、 “作为自身反映的本质” ——黑格尔关于同一、对立、矛盾、根据等范畴的论述和对形式逻辑的思想规律的批评
  • 二、 “现象” ——黑格尔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规律、内与外等范畴的论述
  • 三、 “实在” ——黑格尔关于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等范畴的论述。
  • 第十二章 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三部分 ——“概念论”
  • 一、 “主观性” ——黑格尔关于概念、判断和推论的论述
  • 二、 “客观性” ——黑格尔关于机械观和目的论的论述
  • 三、 “理念” ——黑格尔的真理观
  • 附录 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张世英文集·第3卷:黑格尔《小逻辑》绎注
  • 版权信息
  • 第三卷说明
  • 序言
  • 简称表
  • 第一版序言
  • 第二版序言
  • 第三版序言
  • 导言
  •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 A. 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态度;形而上学
  • B. 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态度
  • C. 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
  • 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
  • 第一篇 存在论
  • A. 质(Die Qualität)
  • B. 量(Die Quantität)
  • C. 尺度(Das Maβ)
  • 第二篇 本质论
  • A. 本质作为实有的根据(Das Wesen als Grund der Existenz)
  • B. 现象(Die Erscheinung)
  • C. 实在(Die Wirklichkeit)
  • 第三篇 概念论
  • A. 主观概念(Der Subj ektive Begriff)
  • B. 客体(Das Objekt)
  • C. 理念(Die Idee)
  • 附录 黑格尔论“反思”(Reflexion)
  • 一 “反思”与“后思”的几种含义
  • 二 “本质”论中“反思”的意义
  • 张世英文集·第4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 版权信息
  • 第4卷 说明
  • 一、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 第一讲 康德主体学说的历史意义
  • 第二讲 《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
  • 第三讲 科学知识的含义及其如何成立的问题的提出 ——《纯粹理性批判》的“绪论”
  • 第四讲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 ——“先验感性论”
  • 第五讲 纯概念是知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 ——“先验分析论”(上,“概念分析论”)
  • 第六讲 从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到现实性 ——“先验分析论”(下,“原理分析论”)
  • 第七讲 知性概念不能应用于本体 ——“先验辩证论”
  • 第八讲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先验方法论”
  • 二、 哲学与西方哲学史论文
  • (一)“文化大革命”前
  • (二)“文化大革命”后
  • 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 版权信息
  • 第5卷说明
  • 再版序
  • 上篇 历史
  • 第一章 人对世界的两种关系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 第二章 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哲学史
  • 第三章 长期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的西方哲学史
  • 第四章 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性原则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的理论
  • 第五章 中国近代哲学对西方主体性的召唤
  • 第六章 中西哲学史上关于自由本质的哲学思考
  • 第七章 中西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
  • 第八章 中西哲学论“为学”与“为道”
  • 第九章 中国哲学史上的天理—人心与西方哲学史上的绝对—自我
  • 第十章 中西哲学的区别与结合
  •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 中篇 理论
  • 第十二章 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
  • 第十三章 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 第十四章 伦理道德上的对话与独白
  • 第十五章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
  • 第十六章 论超越
  • 第十七章 超越自我
  • 第十八章 论境界 ——兼论哲学何为
  • 下篇 哲学与哲学家
  • 第十九章 王船山与黑格尔 ——兼论人是超理性的存在
  • 第二十章 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
  • 第二十一章 朱熹和柏拉图、黑格尔
  • 第二十二章 萨特的“虚无”和王阳明的“人心”
  • 第二十三章 尼采与老庄
  • 第二十四章 反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尼采与反“天理”的李贽
  • 第二十五章 海德格尔与道家
  • 第二十六章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与陶渊明的诗
  •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 版权信息
  • 第六卷说明
  • 导言 什么是哲学
  • 小引
  • 一 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 二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 三 哲学的分类
  •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 第七章 论境界
  •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
  • 第九章 超越自我
  • 第十章 超越之路
  • 第二篇 审美观
  •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
  • 第三篇 伦理观
  •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顺应与理解
  •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 第四篇 历史观
  •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
  •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
  •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
  •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 第三十一章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 余论希望的哲学
  • 张世英文集·第7卷: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
  • 版权信息
  • 第7卷说明
  • 第一篇 万有相通的哲学
  • 第一章 论万有相通 ——相同、相似、相通
  • 第二章 论想象 ——体悟万物一体的认识论途径
  • 第二篇 各种文化活动、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语言意义的意义 ——论语言意义问题与文化、人生意义问题的关系
  • 第四章 科学与道德 ——提倡科学的自由精神与知识向善的精神
  • 第五章 科学与审美 ——论由科学到审美的通道
  • 第六章 科学与宗教 ——以宗教感情作为推动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 第七章 道德与审美 ——论审美高于道德
  • 第八章 道德与宗教 ——为道德寻找一种无神论的宗教根据
  • 第九章 哲学的身份 ——哲学的非哲学化
  • 第三篇 中西传统文化
  • 第十章 道家与科学 ——发掘道家哲学中的科学基因
  • 第十一章 道家与审美 ——提倡一点虚实结合的精神
  • 第十二章 儒家与道德 ——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的空间
  • 第十三章 希腊精神与科学 ——科学召唤希腊精神
  • 第十四章 基督教与道德 ——我们的道德意识可以从基督教那里吸取点什么?
  • 第十五章 基督教与审美 ——提倡一点美的神圣性
  • 第十六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让我们多一点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 第十七章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两种实现自我的方式,两种文化观
  • 结语 境界与文化
  • 附录一 为黄见德教授《西方哲学东渐史》 一书所写的序——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借鉴
  • 附录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 张世英文集·第8卷:中西文化与自我
  • 版权信息
  • 第8卷说明
  • 第一篇 “本质”的深层含义
  • 第一章 “本质”的双重含义:从普遍性到个体性
  • 第二章 黑格尔的“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的含义:事物的深层本质在于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
  • 第二篇 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
  • 第三章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 第四章 自我的个体性
  • 第五章 我们—自我—他人
  • 第六章 个体性自我显现的历程:中国与西方
  • 第三篇 中西美学思想与自我
  • 第七章 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
  • 第八章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自我
  • 第九章 西方现代画派的哲学 ——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
  • 第十章 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
  • 第十一章 哲学之美 ——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 第十二章 人生的四种境界
  • 第四篇 “东方睡狮”自我觉醒的历程
  • 第十三章 光辉灿烂的童年
  • 第十四章 思想的一元化
  • 第十五章 中华思想文化史上自我的朦胧觉醒
  • 第十六章 自我觉醒历程中的另一番景象:佛教思想的输入
  • 第十七章 从“天理”到“人欲”,从“理学”到“实学”
  • 第十八章 西方的“船坚炮利”对“东方睡狮”的震撼:西学的第二次输入
  • 余论
  • 张世英文集·第9卷: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 版权信息
  • 第9卷说明
  • 第一编 审美意识的哲学基础
  • 第一章 中欧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主—客二分”式和“人—世界融合”式
  • 第二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 第三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 第四章 艺术中的隐蔽与显现
  • 第五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 第六章 论想象
  • 第七章 艺术哲学的新方向
  • 第八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 第二编 审美与语言
  • 第九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 第十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 第十一章 语言意义的意义
  • 第三编 美与真善
  • 第十二章 美与真善
  • 第十三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 第十四章 科学与审美
  • 第十五章 现实·真实·虚拟
  • 第四编 欧洲审美意识与人的自我主体性
  • 第十六章 基督教与审美
  • 第十七章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 第十八章 欧洲美学思想与自我
  • 第十九章 欧洲现代画派的哲学 ——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
  • 第二十章 欧洲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
  • 第五编 美与人生境界
  • 第二十一章 论境界
  • 第二十二章 哲学之美
  • 第二十三章 人生的四种境界
  • 第二十四章 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
  • 第二十五章 美在自由
  • 第二十六章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 ——再论美在自由
  • 第二十七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审美的人”
  • 第二十八章 化丑为美,意在自由
  • 附录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自我
  • 张世英文集·第10卷:随笔、回忆录及其他
  • 版权信息
  • 第10卷说明
  • 北窗呓语
  • (一) 北窗呓语
  • (二) 悲亡父,悼亡妻
  • (三) 学术与思想漫谈
  • (四) 书评与序
  • (五) 学术生涯
  • (六) 诗十一首
  • 张世英回忆录
  • (一) 成长历程
  • (二) 生活情趣
  • (三) 社会交往
  • 其他散文随笔
  • (一) 杂文
  • (二) 书序、书评
  • (三) 访谈
  • (四) 自述
  • 诗十六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从康德到黑格尔均以统一性(Einheit)为他们哲学的根本原则,而统一性在他们看来又是和人的主体性(Subj ektivität)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统一性就谈不上主体性,没有主体性也不能理解统一性。因此,主体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精神性、自我、自我意识、自由等等都成了他们哲学的中心概念。但是,自从现代哲学中有诸多派别兴起以后,多样性的思想几乎占了绝对优势,统一性概念遭到严重破坏,人的主体性也往往被抹杀。

      1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