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劳动思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人的解放学说,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价值观。

内容简介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创立,取决于客观上西欧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主观上马克思的不懈努力。马克思劳动思想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人的解放学说等三大理论研究领域:劳动是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劳动是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构件;劳动是人的解放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其它理论的重要理论特色: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价值观。准确把握这些理论特色,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的认识。马克思劳动思想问世以后,遭遇了各种批判和挑战,但它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始终得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在同当代西方的理论批判者的交锋中扩大了理论影响、彰显了理论魅力,在恩格斯、列宁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中凸显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录

  • 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的缘起
  • 二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及逻辑架构
  •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劳动思想的历史性出场
  • 一 亚里士多德对劳动的分类
  • 二 劳动是人类的理性活动
  • 三 劳动是与技术相结合的活动
  • 四 劳动是有贵贱之分的活动
  • 第二节 洛克的劳动财产权思想
  • 一 洛克的劳动财产权思想的理论前提
  • 二 洛克的劳动财产权思想
  • 三 劳动确定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条件
  • 四 卢梭继承劳动财产权思想
  •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
  • 一 威廉·配第首创劳动价值论
  • 二 亚当·斯密系统论述劳动价值论
  • 三 大卫·李嘉图总结劳动价值论
  • 第四节 黑格尔对劳动的哲学研究
  • 一 以劳动为时代性主题
  • 二 对劳动辩证法的深入研究
  • 三 对“劳动陶冶事物”功能的研究
  • 第五节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劳动的广泛研究
  • 一 对劳动含义及其作用的重新界定
  • 二 对劳动的新的道德认知
  • 三 把劳动作为分配的依据和标准
  • 四 空想社会主义者劳动思想的影响
  •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奠基阶段
  •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劳动为核心论题
  •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轮廓
  •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影响
  •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 《神圣家族》阐释劳动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
  • 三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实质
  •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成熟阶段
  • 一 唯物史观的总结性表述
  • 二 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
  • 三 人的解放学说的进一步阐述
  • 第三章 马克思以劳动解说唯物史观
  •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发现
  • 一 科学界定唯物史观概念
  • 二 准确厘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
  • 三 正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
  • 第二节 劳动是人由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的基础
  • 一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区分又相互统一的中介
  • 二 劳动是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基础
  • 三 劳动是最终确证人的本质的关键
  • 第三节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
  • 一 劳动生产力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二 劳动促成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三 劳动的内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 四 劳动形式的转变促进社会形态的演进
  • 第四节 劳动确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 一 人民群众是具有主体性的劳动群众
  • 二 劳动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实践活动
  • 三 人民群众劳动的本质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
  • 第四章 马克思以劳动构建剩余价值论
  • 第一节 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构件
  • 一 聚焦劳动,促成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转向
  • 二 发掘劳动与商品的内在关系,实现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超越
  • 三 剖析劳动的内在矛盾,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
  • 第二节 追求更多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宗旨
  • 一 连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枢纽
  • 二 增加剩余劳动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 三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本质
  • 第三节 劳动诠释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
  • 一 劳动为剩余价值的产生进行了唯物史观性的解说
  • 二 劳动蕴含的辩证法成为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 三 剩余价值论借助雇佣劳动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五章 马克思以劳动奠基人的解放学说
  • 第一节 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
  • 一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的人生旨趣
  • 二 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三 马克思探索人的解放的心路历程
  • 第二节 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全面理解
  • 一 异化劳动是人的解放的主要障碍
  • 二 劳动创造人的解放的现实条件
  • 三 人的解放的主要内涵
  • 第三节 劳动解放促进人的解放
  • 一 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
  • 二 解放是劳动的内在逻辑
  • 三 人类经由劳动最终获得解放
  •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一节 劳动本体论
  • 一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向
  • 二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 三 劳动本体论的时代意义
  • 第二节 劳动辩证法
  • 一 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理论武器
  • 二 劳动辩证法是过程辩证法
  • 三 劳动辩证法是矛盾辩证法
  • 四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开启哲学的当代性
  • 第三节 劳动价值观
  • 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及其基本内涵
  • 二 “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转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前提
  • 三 重新界定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逻辑依据
  • 四 摆脱劳动者生存困境: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 五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终极追求
  • 第七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在当代西方遭遇的理论批判
  • 第一节 阿伦特以自由批判劳动
  • 一 阿伦特对劳动问题的关注
  • 二 阿伦特的劳动与自由相互排斥
  • 三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蕴含的自由内涵的误解
  • 四 阿伦特和马克思对劳动者的不同解救之道
  • 第二节 马尔库塞以精神分析理论糅合劳动
  • 一 剖析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内涵,揭示劳动的应然状态
  • 二 批判异化劳动的罪恶,阐述劳动的实然状态
  • 三 糅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人的理论,构想“爱欲化”劳动解放之途
  • 四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研究的现实启示
  • 第三节 鲍德里亚以符号逻辑误读劳动
  • 一 符号逻辑是支撑鲍德里亚理论构架的主轴
  • 二 劳动符号绘制一幅失真的劳动幻象
  • 三 劳动符号背后的真实意向
  • 第四节 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取代劳动
  • 一 对劳动和交往行动两种行为类型的研究和辨识
  • 二 从劳动到交往行动的研究转向
  • 三 理论重建是哈贝马斯研究范式转变的旨趣所在
  • 四 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评价
  • 第八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一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独特贡献
  • 一 恩格斯早年对劳动问题的创造性研究对马克思的影响
  • 二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宣传和捍卫
  • 三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一 系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的劳动思想
  • 二 确立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根本任务
  • 三 颂扬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以突出劳动自觉自由的本真特征
  • 四 探索在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工会问题
  •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 一 中国共产党的劳动观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和中华传统劳动美德的有机融合
  • 二 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性发展
  • 三 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四 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时代解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