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机制:创新、发展与问题探讨

内容简介

社会动员不仅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而社会动员机制是决定社会动员效率最为关键性的因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比较研究,本书着重分析和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在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社会动员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并对我国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与基本状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形成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状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证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面临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
  •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要求
  • 第三节 社会动员机制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员目标的重新确定
  • 第二节 动员组织的扩展
  • 第三节 动员对象的扩展
  • 第四节 动员方式的多样化
  • 第五节 动员内容的拓新
  • 第六节 社会动员内在机制的创新发展
  • 第五章 汶川地震社会动员机制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成为社会动员的指向
  • 第二节 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动员作用
  • 第三节 国内国际社会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第四节 多种动员方式同台竞技
  • 第五节 社会动员成效分析
  • 第六章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对策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