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研究:政策演变、政府工具应用及多元参与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相关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结合,借鉴西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成功经验,检视了我国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基础及演变、探究了政府工具应用、就业培训模式和项目实际运作,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多方利益相关者可能遭遇的问题和风险,为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协作共赢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邹东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研究——以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为视角(10YJA630237)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技能培训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 (二) 培训投资与就业技能培训研究
  • (三) 培训投资决策研究
  • (四) 青年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 (五) 国外公共就业培训机制研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供需状况研究
  • (二) 农民工就业培训投资状况研究
  • (三) 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 (四) 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与机制研究
  • (五) 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工具研究
  • (六) 农民工就业培训其他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农民工
  • 二 新生代农民工
  • 三 就业培训
  • 四 就业培训券
  • 五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一) 规范分析
  • (二) 实证分析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三 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 公平正义理论
  • 五 协同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概览与启示
  • 第一节 西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状况
  • 一 英国分层次的农民职业培训
  • (一) 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
  • (二) 灵活的职业培训形式
  • (三) 稳定的培训经费来源
  • (四) 丰富的职业培训内容
  • 二 美国职校主导的职业教育
  • (一) 针对性
  • (二) 灵活性
  • (三) 专业性
  • 三 德国“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 (一) 法律基础
  • (二) 管理体制
  • (三) 实施情况
  • (四) 培训经费
  • 四 法国CEPAC中心创业培训模式
  • (一) CEPAC中心创业培训模式
  • (二) CEPAC中心的功能与培训效果
  • (三) CEPAC中心的工作特点
  • 五 加拿大技巧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
  • (一)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二) 社区职业教育办学基础扎实
  • (三) 自主办学开展职业教育
  • (四) 注重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
  • (五) 实行培训机构的民主管理
  • 第二节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
  • 一 培训制度法制化
  • 二 管理结构多元化
  • 三 培训方式市场化
  • 四 筹资渠道多样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与现状
  • 第一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基础及演变
  • 一 中共中央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规定
  • 二 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关于农民工培训政策规定
  • (一) 国务院颁发的涉及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文件
  • (二) 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涉及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文件
  • 三 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规定
  • 四 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的总体特征
  • 五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项目实践模式
  • (一) 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
  • (二) 公益主导模式
  • (三) 社区参与模式
  • (四) 企业模式
  • (五) 公私伙伴关系模式
  • (六) 网络治理模式
  • (七) 数字化培训模式
  • 第二节 重庆市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需分析
  • 一 调查基本情况
  • 二 重庆市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 接受培训机会与信息获取分析
  • (三) 就业培训资金来源分析
  • (四) 就业培训后的农民工去向分析
  • (五) 就业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分析
  • 三 重庆市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分析
  • (一) 就业培训的经济动力分析
  • (二) 就业培训意愿需求分析
  • (三) 就业培训方式需求分析
  • (四) 就业培训内容需求分析
  • (五) 就业培训时间需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与风险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分析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认知偏误与信任危机
  • (一) 政府对培训的重要意义认知不明
  • (二) 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认知错误
  • (三) 农民工对培训的认同度不高
  • 二 农民工就业培训责任主体不明晰
  • (一) 政府与市场分工不明
  • (二) 政府内部权责不清
  • 三 农民工培训的保障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 (一) 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制度不完善
  • (二) 农民工培训补助标准额度偏低
  • (三) 农民工培训项目的监督不力
  • 四 农民工培训评估机制效力不彰显
  • 五 案例分析
  • (一) 案情介绍
  • (二) 案情分析
  • (三) 解决之道
  •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风险分析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运作风险
  • (一) 培训效益风险
  • (二) 员工流失风险
  • (三) 培训激励风险
  • 二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技术风险
  • (一) 培训内容设置风险
  • (二) 培训计划实施风险
  • (三) 培训效果评估风险
  • 三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寻租风险
  • (一) 寻租理论
  • (二) 寻租风险分析
  • 四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委托—代理风险
  • (一) 委代理论
  • (二) 委代风险分析
  • 五 案例分析
  • (一) 案例介绍
  • (二) 案情分析
  • (三) 对策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
  • 第一节 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基本特点
  • 一 多元化资金投入
  • 二 规范化准入管理
  • 三 市场化竞争
  • 四 标准化评估
  • 第二节 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
  • 一 政府的公共政策规划与项目实践
  • (一) 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
  • (二) 政府的角色与职责
  • (三) 公共政策项目规划
  • 二 市场化培训模式与实际运作
  • (一) 企业主导型培训模式
  • (二) 培训机构主导型培训模式
  • 三 第三部门培训模式与实际运作
  • (一) 非营利组织培训模式与实际运作
  • (二) 社区培训模式及其实际运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政府工具
  • 第一节 合同外包
  • 第二节 就业培训券
  • 第三节 志愿服务
  • 第四节 价格补贴
  • 第五节 信息服务
  • 一 政府信息服务
  • 二 第三部门信息服务
  • 三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服务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机制构建
  • 第一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购买机制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机制:社区创新
  • (一) 社区参与模式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政策建议
  • 二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购买机制:政府购买
  • (一) 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政策建议
  •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投入保障机制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投入机制
  • (一) 培训投入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二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保障机制
  • (一) 保障机制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协调合作机制
  • 一 相关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 (一) 协调合作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二 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的协调合作
  • (一) 协调合作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三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间的协调合作
  • (一) 协调合作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四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协调合作
  • (一) 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二)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
  • 五 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协调合作
  • (一) 协调合作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对策建议
  • 第四节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监督评估机制
  • 一 监管评估机制现状
  • (一) 监督权力分散
  • (二) 评估标准不客观
  • (三) 专业人才缺失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一) 监督管理不规范
  • (二) 评估考核不科学
  • 三 对策建议
  • (一) 完善农民工培训监督的政策机制
  • (二) 创新农民工培训监督的工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