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内在关联,探寻根源与出路迫切。

内容简介

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则;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资本逻辑和虚无主义之间不是游离的关系,而是内在关联在一起。尼采未能给出现代经济和现代灵魂之间关系的令人满意的答案;马克思却已先期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伯曼据此指出,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的多。囿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重大思想被遮蔽和耽搁了。现代人的精神死亡状况表明,从资本逻辑的角度探寻虚无主义蔓延的根源和出路乃是一个迫切的任务。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阐发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互动机制、作用方式、历史演变、现实表现、热点问题等,试图辩证地看待虚无主义的历史出场和宿命,推进中国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文库》编委会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理论指南(总序)
  • 目录
  • 导论
  • 一 虚无主义的出场: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与马克思
  •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神话及其没落
  • 第二节 虚无主义的谱系
  • 第三节 马克思与施蒂纳: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观
  • 第四节 后现代性的问题与虚无主义
  • 第二章 意义、信仰与虚无
  • 第一节 “意义”的追问
  • 第二节 意义与信仰
  • 第三节 信仰的虚无化与虚无的信仰
  • 第三章 资本逻辑与物的问题
  • 第一节 何谓“资本逻辑”
  • 第二节 拜物教之“物”的解读
  • 第三节 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 第四章 文化工业、消费主义与虚无的空间生产
  • 第一节 文化工业:意义的丧失
  •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
  • 第三节 身体、空间与虚无的生产
  • 第五章 实践逻辑、人的解放与虚无主义的历史宿命
  • 第一节 克服虚无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实践逻辑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 第六章 现代性、中国与虚无主义
  •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与虚无主义话题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