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1千字
字数
2014-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前朝遗珍足品评
-
总统美食家
-
美食共和与袁大总统的偏口
-
袁公好“补”
-
袁世凯和豫菜大跃进
-
袁氏创新
-
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
-
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
在酒楼上的鲁迅
-
且介亭与上海菜
-
书案上那碟梅菜扣肉
-
螃蟹、茴香豆和山阴美食
-
字里行间点心香
-
第一吃家谭延闿
-
“民国政坛不倒翁”与现代湘菜
-
美食家的家厨
-
南北谭家菜
-
大院长也开小餐馆
-
美食如画张大千
-
厨艺更在丹青上
-
身在黄沙,不忘美食
-
鱼翅和肉
-
四海为家求“真”味
-
丹青化境为美食
-
文化巨匠 平淡饮食
-
寓居北平识京味
-
绩溪味道
-
“酒肉乡友”糟糠妻
-
美食“草圣”于右任
-
题诗误笔出名菜
-
元老与名厨
-
三原游子心
-
少帅美食传奇
-
大帅府 小厨房
-
全猪席与红烧肉
-
谭家菜和宫廷菜
-
幽禁湘黔
-
张群府上川菜香
-
王家的西餐
-
灶头情义长
-
京城玩家王世襄
-
糟香思故乡
-
拜三会和杂合菜
-
葱香扑鼻
-
春菇秋蕈总关情
-
梨园家宴润梅腔
-
梅大师也爱川菜
-
恩承居的油 烤肉宛的肉
-
同春园的文化菜
-
梅府家宴守清淡
-
郁达夫的下酒菜
-
富阳山水 闽江菜
-
销魂西施舌
-
小吃最下酒
-
朋友来了有酒肉
-
张爱玲的软饭
-
销魂的舌之味
-
风骚的萝卜
-
苋菜——粉红的回忆
-
上海女人像粉蒸肉
-
爱上烂豆渣
-
轧马路、吃小吃
-
蒋介石的食养
-
白水排毒鸡汤益气
-
三位夫人和一个蛋
-
早餐三味和养生七法
展开全部
原来有些菜竟然这么早就有了,原来大师们生活水平都这么高,原来文化人都这么馋
这几年有些考证文章,说是现在我们吃的大部分菜都是最近二三十年形成的。
不过从这里看,其实很多菜至少民国前后就有了。
有一点存疑,王世襄老爷子在北京这么挑剔,哪能吃到什么新鲜东西。北京这个美食荒漠,那时候物流又不发达。
旧时谈吃,民国轶事
闲书一本,回忆过去有细腻的地方,但说到狗不理包子好吃,都一处的烧卖鲜,有完全走眼了。毕竟是社会丰腴了,王世襄老爷子晚年都说麦当劳的圣代好吃,确实口味不同,材料不同了。作者和描述的民国,战乱和贫瘠,最能激发美味的事饥饿,所以那个年代馋的都是重油肥腻的(狗不理包子就是肥肉馅)。现在盛世,吃的是世界的食材,今人比民国这些吃家都更有福成为吃家。
我们真的是因为见识浅薄,才会觉得旧时的饭菜更好吃的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留言,称记忆中,儿时的饭菜水果最为美味,觉得现在的东西不好吃。然后我们又会看到一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说因为小的时候物资匮乏,没有吃过见过,所以才觉得儿时的东西好吃。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卫生远没有现在的安全,冷藏冷链能力也没现在墙,肉蛋奶菜蔬果远没有现在的新鲜,之所以觉得那时候的好吃,是情绪使然。一方面是对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怀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资匮乏,见识浅薄,所以容易满足。当你天天吃糠咽菜为日常时,大米白面就会觉得很香甜。一样的道理。这个呢,我觉得综合因素挺多的。我们先来做两个测试。测试一:你自己在家作饭吃时,那些完全靠时间,花功夫,一点点焖溜熬炖出来的菜好吃一些,还是去饭店吃那些仅仅是加热一下就端上桌的预制菜好吃?我猜,大多数人应该不觉得饭店的菜更好吃吧。最起码,做不到天天吃不腻吧。那么,在民国时期,没有预制菜的概念,甚至饭店都是做时令菜的,很多东西,不到季吃不到,没有味素鸡精啥的调味,饭店的厨师完全要凭借自己制作的酱料香料原料来做菜,而去的起饭店的也都是豪门大户,是有时间等待厨师一点点花功夫制作菜品的,会不好吃吗?只是,我们没吃过罢了。而这样的手艺,在今天想活下去很艰难吧。大多数人不会真的为了一口那个味道,而愿意花时间等待吧。测试二:你吃的惯非家乡的食物吗?我是东北人。都不说那些改良版的东北菜了。就算是哈红肠这样的食物,都会产生味道差异。不是哈肉联的,吃着就是不对味。而那些五花八门的锅包肉,又肥又腻的猪肉炖粉条,全是粉面子的溜肉段,真是不能回想,一想就毫无胃口。在上海住的越久,越能感受到各地食物口味的差异。比如豆腐,不同的地域点豆腐用的催化剂都不同,从卤水到白醋,各种各样。用的豆子的品质,磨豆子的工艺,处理豆花、豆浆、豆汁、豆腐、豆皮的流程也截然不同,那么原材料上都有差异,同样的菜自然就多种味道了。你们知道茄子的品类吗?在来上海前,我印象中茄子只分长条茄子和圆茄子。可到了上海后,单就【钱大妈】卖的茄子,就分绿把茄子、紫把茄子、薄皮茄子、厚皮茄子、青茄子、紫茄子、粗茄子和线茄子。我都买回来了,分别按照我的手艺做了一遍烧茄子,只有线茄子这个不吃油,易软烂,而其他所有的茄子在过油时都大量的吸油,而到后续翻炒时,又会返出油到盘子里,使得这份烧茄子看起来又油又腻,倒了胃口。还有姜的干湿、蒜的老嫩,葱的粗细全都决定了菜的味道。那么,这么多因素决定着菜的味道,对于那些路边的苍蝇馆子,他们可能从原产地给你进原材料吗?够得上成本吗?而且,就算是进了原材料,换了一个地了,是身处异地的老乡食客多呢?还是当地食客多呢?不言而喻了吧,他们一定要满足当地的口味,才能生存下来吧。那么作为家乡人来吃是不是就会觉得味道差一些呢?那么究竟是味道不好,还是吃不惯呢?而且,是手艺问题,还是原料问题呢?为啥今天突然聊这个呢,因为今天又发现了一个美食作者,上一个读完书,馋得我口水直流的还是陈晓卿导演的书呢。而今天的这位二毛先生,更是美食界的行家里手啊。他不是专业的厨子,但绝对懂得厨艺,而且看字里行间的表述,就知道这是一位不世出的老饕。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有些人写书,是将古人当做神明供奉的,而这位爷则把古人们当做交流厨艺的伙伴。书里不光能读到民国大佬们的餐厨趣事,作者更是是不是发表一下对于某些菜自己的见解和改良。而对于那些民国达人们作品中只言片语提到的饕餮美味,他不光自己上手尝试制作,还会研究出处,琢磨做法的改良,说实话,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相信,民国时期的那些饭店做的食物真的比现在的好吃,而且好吃的多。远不是因为物资匮乏,而造成的心里落差那么简单。最后,截取书里关于吃的一段总结,让我觉得会吃的人都是会享受人生的人。既爱吃,又懂吃。这两条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爱吃简单,但懂吃不容易。什么叫 “懂吃”?不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并知道去哪家菜市场能买到,还要能下厨做出来 —— 算得上全科素质。这才是真正的老饕。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