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斯蒂夫福布斯:美国大政府不道德,自由市场为公平正义推动力。
内容简介
美国两届总统候选人、《福布斯》传媒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夫福布斯,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对美国经济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文章因此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的“诊断书”。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大政府“看得见的手”对市场领域的广泛干预,一方面导致裙带资本主义丛生,大政府正成为腐败的温床;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整体经济危机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将有怎样的一个未来,是大众普遍担忧的。在2012美国大选年这样一个转折关口,作者站在道德的角度对自由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进行了反思。他通过案列的形式发起6大追问,抨击了美国大政府的对个人和企业的选择自由会施加限制、扼杀经济增长的诸多政策措施,直击美式政策和美式腐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强调自由市场才是释放个人聪明才智、促进企业创新、创造社会财富、保持社会繁荣、保证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唯一强大力量。因而他认为自由市自由市场是道德的,大政府是不道德的。重塑自由市场的灵魂,旨在使政府创造一个稳定、公平的环境,使交易可以根据公正的法治进行。美国传媒领袖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福布斯的一贯写作风格是,紧贴社会热点,用案例说明他的思想;通俗、简洁、风趣和引人入胜。本书为亚马逊四星半图书,荣登2012年《纽约时报》排行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为美国的灵魂而战
- 第1章 是联邦快递还是邮政局?
- 自由市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大政府则满足自己的需求
- 大政府的无尽需求
- 大政府——逆沃尔玛
- 哪件事涉及大政府的需求,人民就会倒霉
- 自私的大政府正在危害人们的健康
- 自私的大政府难以依靠
- 政府贪婪的经济成本
- “帕金森定律”大爆发:希腊如何开始走下坡路?
- 自由市场的基础:不是贪婪而是给予
- 利润如何让市场“品行”端正
- 自由市场与“自我经济”
- 以开放市场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 第2章 要自由还是要“老大哥”?
- 要选择还是要胁迫?
- “你并不自由”
- 大政府的胁迫性“治疗”常常比疾病本身还糟糕
- “拯救”地球的非预期后果
- 政府的美国运输安全局模式
- 胁迫蔓延:过度侵害的隐蔽扩散
- 不必担责的代理人
- 全副武装且十分危险
- 一个脑残的社会
- 大政府胁迫制造犯罪
- 古巴的奴役之路
- 选择权的道德基础
- 自由如何提升良性行为
- 自由、道德和责任
- 经济自由意味着更多公益
- 经济自由就是个体自由
- 第3章 是硅谷还是底特律?
- 创造力与丰裕对比僵硬与短缺
- 革新的真正引擎:自由市场,而非政府
- 自由市场如何创造丰裕?
- 有创造力的市场会推动“更大的善行”
- 市场的解决问题之力
- 蜂窝电话的道德威力
- 比尔·盖茨向印度学习“创造力资本主义”
- 华尔街怎么办?
- 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企业家创新精神
- 大政府:反创新者
- 美国大政府:创新之终结?
- 大政府制造短缺
- 大政府如此扼杀创新: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的案例
- 军事创新?是的,但……
- 大政府用“鼓励”政策扼杀创新
- 第4章 是工资还是食品券?
- 要授权还是去依赖?
- 给别人以回报,就能收获更多
- 协助还是教会?
- “道德风险”:依赖性侵蚀并降低你的决断力
- 大政府道德风险与“不公平”大学学费的泡沫
- 大政府如何扼杀关怀
- 过度依赖于政府会侵蚀个人的自由
- 大政府的身份文化
- 自由市场和美国的企业家精神
- 需求是企业之母
- 失败的价值
- 大政府出现之前较少失调
- 从“我们所知道的福利制度”到赋权
- 不形成依赖的同情
- 第5章 是要苹果公司还是要索林德拉?
- 精英体制还是结党营私?
- 自由市场破除社会障碍
- 精英政治符合道德吗?
- 比尔·盖茨如何让你更富有?
- “不均衡”实为公平的另一个理由
- 大政府不相信“富人”的真正原因
- 大政府“少数主义”——少数人的特权
- 从衣衫褴褛到寻租
- 大政府如何腐败
- 大政府的裙带主义压倒了“小家伙”
- 反托拉斯的道德骗局
- 裙带资本主义如何破坏财富创造
- 阿根廷合众国?
- 第6章 里根精神还是奥巴马精神?
- 乐观主义加合作还是悲观主义加不信任?
- 大政府主张者的“激进末日”版
- 深陷短视
- 贩卖管理——“通向权力最为确定性的道路”
- “阶级战争”的道德谬误
- 谁的“贪婪”?
- “空巴亚”(kumbaya)?不!
- 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的道德优势
- 道德优势如何促进信任与合作
- 两位总统的故事
- 致谢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