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套系为伊斯兰文化小丛书,共11册,带你系统了解伊斯兰文化。

内容简介

包括:《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教派》《真主的法度: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伊斯兰文学》《伊斯兰教义学》《真主的语言:〈古兰经〉简介》《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穆斯林民族的觉醒:近代伊斯兰运动》《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教育与科学》。

本套书以简明的语言、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兰经》、伊斯兰法、苏非主义、伊斯兰哲学各流派、穆斯林的文学艺术成果,对先知兼政治家的伟大人物——穆罕默德的一生作简明而完整的介绍,分门别类地介绍各主要教派,简略地介绍了伊斯兰教育与科学的发展盛况,扼要介绍了阿拉伯国家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教义学派及其信仰体系,并生动地再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文字通俗,条理清晰,富有新鲜感。

目录

  • 伊斯兰哲学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伊斯兰哲学的形成
  • 1. 伊斯兰哲学的初兴
  • 2. 凯拉姆哲学的兴起
  • 3. 什叶派哲学
  • 4. 塔沙乌夫哲学
  • 5. 系统哲学著作的出现
  • 二、伊斯兰哲学的发展
  • 1. 伊斯兰哲学大厦的构建
  • 2. 精诚同志社宗教哲学
  • 3. 经院哲学集大成者
  • 4. 伊斯兰西方哲学
  • 三、近现代伊斯兰哲学
  • 1.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
  • 2. 穆罕默德·阿布杜
  • 3.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
  • 后记
  • 伊斯兰教教派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早期教派产生的背景
  • 二、哈瓦利吉派
  • 1. 阿扎里加派
  • 2. 易巴德派
  • 3. 苏福利叶派
  • 三、十叶派
  • 1. 伊玛目派
  • 2. 栽德派
  • 3. 伊斯玛仪派
  • 4. 阿拉维派 阿里伊拉希派
  • 四、穆尔太齐赖派
  • 五、逊尼派
  • 1. 逊尼派
  • 2. 瓦哈比派
  • 六、苏非派
  • 1. 苏非派的形成和初期阶段
  • 2. 教团的形成和发展
  • 3. 教义和仪式
  • 七、中国伊斯兰教教派
  • 1. 苏非派
  • 2. 格底目派
  • 3. 伊合瓦尼派
  • 4. 赛来菲耶派
  • 5. 西道堂
  • 6. 新疆的十叶派
  • 真主的法度:伊斯兰教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伊斯兰文化小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 伊斯兰教法的产生和发展
  • 1. 教法的基础
  • 2. 四大哈里发时期的司法实践
  • 3. 倭马亚王朝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
  • 4. 早期教法学派与圣训派
  • 5. 教法学理论和教法学派的定型
  • 二 中世纪伊斯兰教法的体系和司法制度
  • 1. 婚姻家庭
  • 2. 遗产继承
  • 3. 商事交易
  • 4. 瓦克夫法
  • 5. 刑事法规
  • 6. 法庭与审判程序
  • 7. 什叶派教法体系
  • 三 近现代伊斯兰教法的改革
  • 1. 改革的历史背景
  • 2. 商法、刑法和民法
  • 3. 婚姻家庭法
  • 4. 遗产继承法
  • 5. 瓦克夫法
  • 6. 司法制度的改革
  • 7. 教法理论体系的修订
  • 8. 原教旨主义的教法主张
  • 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苏非派的起源
  • 1. “苏非”的含义是什么
  • 2. 苏非派的思想渊源
  • 3. 苏非派的外来影响
  • 二、苏非派发展的简单过程
  • 1. 早期的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
  • 2. 神秘主义的发展
  • 3. 神秘主义与正统信仰的结合
  • 4. 民间信仰的发展
  • 5. 新苏非主义的发展
  • 三、苏非派的神秘主张
  • 1. 一神论
  • 2. 造化论
  • 3. 神爱论
  • 4. 神光论
  • 5. 神智论
  • 6. 照明论
  • 7. 泛神论
  • 8. 完人论
  • 9. 人主合一论
  • 四、苏非派的修炼道路
  • 1. 导师制
  • 2. 修炼道路与修行方式
  • 3. 赞念(齐克尔)
  • 五、苏非派与逊尼派和十叶派的异同
  • 1. 人主关系的转变
  • 2. 摆脱俗务,净化灵魂
  • 3. 精神导师替代乌里玛的作用
  • 4. 强调经训的隐义和道统的绝对价值
  • 5. 教主的神圣性和绝对权威
  • 6. 对具体问题的神秘主义解释
  • 7. 重精神修炼
  • 8. 道堂在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9. 教团组织和教阶制
  • 10. 对圣裔的特殊信仰
  • 六、结束语
  • 伊斯兰文学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伊斯兰文化小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初兴时期
  • 1. 概述
  • 2. 《古兰经》
  • 3. 阿拉伯传统文学的发展
  • 4. 阿拉伯传统文学的演变
  • 5. 穆台纳比
  • 二、波斯文学的崛起
  • 1. 概述
  • 2. 鲁达基
  • 3. 菲尔杜西和他的《王书》
  • 4. 伽色尼王朝宫廷诗人
  • 5. 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
  • 三、发展时期
  • 1. 概述
  • 2. 麦阿里
  • 3. 伊斯玛仪派诗人纳赛尔·霍斯鲁
  • 4. 欧玛尔·哈亚姆和他的《鲁拜集》
  • 5. 塞尔柱王朝时期宫廷诗人
  • 6. 内扎米和他的《五卷诗》
  • 7. 散文创作的繁荣昌盛
  • 四、苏非文学的勃兴
  • 1. 概述
  • 2. 早期神秘主义诗人
  • 3. 萨纳伊和他的《真理之园》
  • 4. 阿塔尔和他的《鸟的逻辑》
  • 5. 阿拉伯苏非诗人伊本·法里德
  • 6. 独树一帜的苏非散文
  • 五、鼎盛时期
  • 1. 概述
  • 2. 毛拉维
  • 3. 一代文宗萨迪
  • 4. 抒情诗巨擘哈菲兹
  • 5. 贾米
  • 6. 其他著名诗人
  • 7. 丰富多彩的散文创作
  • 六、文学风格的嬗变
  • 1. 概述
  • 2. “印度体”诗歌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 3. “印度体”代表诗人
  • 4. 波斯诗歌的复古倾向
  • 5. 民间文学的瑰宝
  • 伊斯兰教义学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早期的教义争论
  • 1. 重信仰与重行为之争
  • 2. 真主前定与自由意志
  • 二、思辨教义学派的兴起
  • 1. 穆尔太齐赖学派的兴起
  • 2. 基本教义主张
  • 3. 与圣训派的争论
  • 三、教义学的早期文献
  • 1. 《教义学大纲·书之一》
  • 2. 《阿布·哈尼法遗嘱》
  • 3. 《教义学大纲·书之二》
  • 四、艾什尔里与教义学
  • 1. 艾什尔里其人
  • 2. 基本教义主张
  • 3. 对教义学的影响
  • 五、后期正统教义学派
  • 1. 后期艾什尔里学派
  • 2. 马图里迪学派
  • 六、经院教义学集大成者
  • 1. 伊斯兰教权威大师
  • 2. 哲学批判精神
  • 3. 宗教信仰体系的重建
  • 七、思辨苏非的认主学
  • 1. 苏哈拉瓦迪的照明哲学
  • 2. 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单一论
  • 3. 照明哲学的晚期发展
  • 八、近现代教义学发展趋势
  • 1. 新罕百勒主义的崛起
  • 2. 新苏非主义的兴起
  • 3. 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
  • 4. 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勃兴
  • 真主的语言:《古兰经》简介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小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穆罕默德与启示
  • 1. 启示降示的历史背景
  • 2. 穆罕默德的使命
  • 3. 先知与启示
  • 4. 启示的记录
  • 二、《古兰经》的成书
  • 1. 经文的收集
  • 2. 各地流传的抄本
  • 3. 经文的规范化
  • 4. 真实性和完整性
  • 三、《古兰经》的编排形式
  • 1. 经文的编排原则
  • 2. 章和节
  • 3. 诵读和礼仪分卷
  • 4. 神秘字母
  • 5. 叙述的分类
  • 四、《古兰经》的风格
  • 1. 音韵和节奏
  • 2. 不同的叙述形式
  • 3. 经文的语言
  • 五、经文的历史分期
  • 1. 不同的历史分期
  • 2. 宗教观念的演变
  • 3. 麦加章和麦地那章
  • 4. 停经学说
  • 六、启示名称的演变
  • 1. 迹象
  • 2. 古兰
  • 3. 经典
  • 4. 其他名称
  • 七、《古兰经》的教诲
  • 1. 独一的真宰
  • 2. 天使、恶魔和精灵
  • 3. 先知和宗教社团
  • 4. 末日审判
  • 5. 有关社团生活的规定
  • 八、《古兰经》的注释
  • 1. 注释的分类
  • 2. 经注的发展
  • 3. 经典的经注著作
  • 4. 什叶派经注
  • 5. 苏非主义经注
  • 6. 近现代经注
  • 九、《古兰经》的翻译和研究
  • 1. 《古兰经》的流传和译解
  • 2. 《古兰经》的译本
  • 3. 《古兰经》的学术研究
  • 4. 《古兰经》在中国
  • 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中国伊斯兰教特殊的发展道路
  • 1. 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东传中国
  • 2. 中国伊斯兰教的特殊发展道路
  • 二、中国制度文化与伊斯兰教
  • 1. 制度上的束缚
  • 2. 学习传统文化
  • 三、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
  • 1. 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产生
  • 2. 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基本内容
  • 四、在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
  • 1. 天文历算学及其他科学
  • 2. 医药学
  • 3. 造炮及其他匠作技术
  • 穆斯林民族的觉醒:近代伊斯兰运动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伊斯兰文化小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 瓦哈比运动
  • 1. 瓦哈布其人
  • 2. 基本改革主张
  • 3. 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 二 圣战运动
  • 1. 印度的圣战者运动
  • 2. 印尼的巴德利运动
  • 3. 西非的圣战运动
  • 三 赛奴西运动
  • 1. 新苏非主义的兴起
  • 2. 赛奴西运动的概况
  • 四 苏丹的马赫迪运动
  • 1. 运动的历史背景
  • 2. 马赫迪运动的兴起
  • 五 伊朗的巴布运动
  • 1. 谢赫学派的兴起
  • 2. 巴布运动的始末
  • 六 阿赫默迪亚运动
  • 1. 阿赫默德其人
  • 2. 宗教思想和影响
  • 七 泛伊斯兰运动
  • 1. 社会历史背景
  • 2. 奥斯曼苏丹与泛伊斯兰运动
  • 3. 阿富汗尼与泛伊斯兰运动
  • 八 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
  • 1. 阿赫默德汗与阿利加尔运动
  • 2. 阿富汗尼与伊斯兰现代主义
  • 3. 阿布杜与沙拉非叶运动
  • 4. 伊克巴尔与伊斯兰现代主义
  • 结束语
  • 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一、“蒙昧时期”
  • 1. 阿拉伯半岛
  • 2. 阿拉伯人
  • 3. 队商贸易和希贾兹
  • 4. 阿拉伯人的拜物教
  • 5. 犹太教与基督教
  • 二、从孤儿到先知
  • 1. 易司马仪的子孙
  • 2. 天房克尔白
  • 3. 麦加古来什人
  • 4. 古来什人与转运贸易
  • 5. 哈希姆族的孤儿
  • 6. 象年
  • 7. 隐士贝希拉
  • 8. 赫蒂彻
  • 9. 为圣之前的经历
  • 10. 重建克尔白
  • 三、首次启示与先知使命
  • 1. 启示的降临
  • 2. 最初的穆斯林
  • 3. 早期启示的社会意义
  • 4. 迫害与联合抵制
  • 5. 两次迁徙阿比西尼亚
  • 6. 悲伤之年
  • 四、登霄与迁徙
  • 1. 塔伊夫被逐
  • 2. 夜行与登霄
  • 3. 来自叶斯里卜的希望
  • 4. 阿克巴协议
  • 5. 迁徙
  • 五、麦地那社团
  • 1. 麦地那的社会状况
  • 2. 先知寺的建立
  • 3. 麦地那社团的建立
  • 4. 麦地那社团章程
  • 5. 初期的冲突与对策
  • 6. 白德尔战役
  • 7. 与犹太人关系
  • 8. 古来什人商路受阻
  • 9. 伍侯德战役
  • 10. 联盟战役
  • 11. 麦地那时期的社会改革
  • 六、阿拉伯先知
  • 1. 进军麦加的前奏
  • 2. 侯达比叶协议
  • 3. 向各国君主传教
  • 4. 海巴尔战役
  • 5. 补行副朝
  • 6. 穆尔塔战役
  • 7. 克复麦加
  • 8. 侯乃尼战役
  • 9. 远征塔布克
  • 10. 伪信士
  • 11. 代表团之年
  • 12. 辞朝
  • 13. 先知逝世
  • 结束语:穆罕默德论
  • 伊斯兰教育与科学
  • 版权信息
  • 《伊斯兰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 编者献辞
  • 前言
  • 一、传统伊斯兰教育
  • 1. 教育体制
  • 2. 教育理论
  • 3. 教育方法
  • 4. 十叶派的宗教教育
  • 5. 中国的经堂教育
  • 二、近代伊斯兰教育
  • 1. 埃及的近代教育
  • 2. 其他主要伊斯兰国家的近代教育
  • 3. 现代主义与教育改革
  • 三、现代伊斯兰教育
  • 1. 土耳其
  • 2. 埃及
  • 3. 伊朗
  • 4. 巴基斯坦
  • 5. 印度尼西亚
  • 6. 摩洛哥
  • 四、伊斯兰科学
  • 1. 伊斯兰科学的起源
  • 2. 自然宇宙观
  • 3. 理论科学
  • 4. 应用科学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伊斯兰文明是一个必须认真了解和对待的文明

    伊斯兰教步入华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她已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 10 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中国伊斯兰教早已不再是异质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饱受 “十年动乱” 之苦的我国各族人民珍视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更把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提高到政治原则高度。而欲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除了政治方向的一致性而外,不同民族之间还需要有心灵、情感、文化上的理解、交流、沟通,这也要求我们加深对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一部分的伊斯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