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全面了解影视艺术。让你在看片刷剧的日常中,离艺术更近一些。

内容简介

本书是“遇见艺术”系列中的一册。这是一本全面论述影视艺术的读物,从影视艺术概述、编剧与剧本、导演与影视创作、影视与文学和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等角度出发,以简明、生动的语言,系统梳理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的作品与流派,适合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遇见艺术”系列
  • 前言
  • 第一章 影视艺术概述
  • 第一节 仰赖工业革命的大众艺术——电影和电视
  • 一、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 二、生活化、世俗性的大众文化
  •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主要功能
  • 一、认识功能
  • 二、审美功能
  • 三、教育功能
  • 四、娱乐功能
  • 五、宣泄功能
  • 第三节 电影和电视的共性及其区别
  • 一、电影的概念
  • 二、电视的概念
  • 第四节 影视艺术类别
  • 一、电影艺术分类
  • 二、电视艺术分类
  • 三、互联网时代的影视艺术新类别
  • 第五节 影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 一、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 二、电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
  • 第二章 “一剧之本”:剧本是影视创作的第一步
  • 第一节 编剧的任务和剧本的作用
  • 第二节 编剧和剧作的价值及其体现
  • 第三节 剧本是如何写出来的?
  • 一、编剧的基础性工作:“三步走”
  • 二、编剧工作的关键技巧:伏笔和呼应
  • 三、剧本成功的一半:“抓人”开头+化繁为简
  • 四、温度和深度:决定剧本好坏的两“度”
  • 五、好的台词:让观众听出“弦外之音”
  • 六、把“编”的技巧升华为“剧”的内涵
  • 七、同而有异:电影编剧与电视剧编剧
  • 八、写作训练:优秀编剧的必修课
  • 第三章 从剧本到作品:影视创作是如何实现的?
  • 第一节 导演与影视创作
  • 一、导演以及“导演中心制”的演绎
  • 二、导演构思和导演的艺术
  • 三、“导演中心制”下的主要创作任务
  • 第二节 演员与影视表演艺术
  • 一、表演与演员
  • 二、演员的表演追求
  • 三、明星效应与粉丝效应
  • 第三节 摄影与摄像艺术
  • 一、镜头与画面
  • 二、电影摄影艺术
  • 三、电视摄像艺术
  • 第四节 影视剪辑艺术
  • 一、剪辑的内容和要素
  • 二、剪辑的作用和效果
  • 三、剪辑的程序与原则
  • 四、剪辑的技巧与手法
  • 五、蒙太奇
  • 第五节 影视音乐艺术
  • 一、影视音乐的作用
  • 二、影视音乐的构成
  • 三、影视音乐的形态和表现手法
  • 第四章 中国影视艺术发展
  • 第一节 艰难的拓展(1905—1931)
  • 一、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
  • 二、《定军山》——第一部国产电影的诞生
  • 三、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 第二节 走向成熟(1931—1949)
  • 一、左翼电影运动
  • 二、国防电影运动
  • 三、抗战后“灵魂写实主义”电影
  • 第三节 曲折中的发展(1949—1966)
  • 第四节 停滞与倒退(1966—1976)
  • 第五节 在探索中前进(1976—1989)
  • 一、伤痕电影
  • 二、中国导演的代际关系形成及划分
  • 第六节 蓬勃发展(1990年至今)
  • 一、主旋律电影
  • 二、娱乐电影
  • 三、艺术电影
  • 第七节 港台地区电影
  • 一、香港地区电影
  • 二、台湾地区电影
  • 第八节 电视剧发展
  • 一、起步阶段(1958—1966)
  • 二、复苏阶段(1976—1978)
  • 三、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
  • 四、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 第五章 影视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 第一节 影视与文学
  • 一、小说给予影视作品的营养
  • 二、影视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从“影视同期书”现象说起
  • 第二节 影视与戏剧
  • 一、电影与戏剧的联系与区别
  • 二、戏剧与电影的相互转换——以“开心麻花”为例
  • 第六章 影视鉴赏与评论
  • 第一节 电影鉴赏
  • 一、电影鉴赏基础
  • 二、电影鉴赏范例
  • 第二节 电影评论
  • 一、电影评论基础
  • 二、电影评论写作
  • 三、电影评论写作训练
  • 第三节 电视剧鉴赏和评论
  • 一、电视剧鉴赏范例
  • 二、电视剧评论范例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遇见影视艺术》

    这是一本全面论述影视艺术的读物,从影视艺术概述、编剧与剧本、导演与影视创作、影视与文学和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等角度出发,以简明、生动的语言,系统梳理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的作品与流派,适合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趟影视制作之旅

      本书既讲理论,也讲实践,为读者介绍影视剧创作的整个流程和方法。全書六章,深入淺出的給了我們一個影視作品的框架。     我就舉其中我較有興趣的 "劇本" 來分享一下。希区考克有过这样的经验之谈:如果你在故事第一幕里展示了一把枪,那么这把枪一定要在最后一幕结束前被用到。大师说的就是剧作中 “伏笔” 和 “呼应” 的创作手法,这不仅在悬疑惊险片里是屡试不爽的 “必杀技”,也是其他类型片中很常用的编剧技巧,因此有必要多说几句。    “伏笔” 就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前置的某些叙事元素或曰事物细节,可以是某件事情的信息、某个场景的道具、某位角色的才能,最关键的是要构成悬念,这些伏笔一定会对情节走向发挥转折点、颠覆性的作用。    呼应就是在后续的剧情里对前面所安插悬念的伏笔给予揭晓谜底,让整个剧情产生一种意料之中或者反转的效果。人物、对白以及物品等叙事元素都可以作为 “伏笔” 编入故事情节,编剧需要多琢磨如何才能把它们巧妙地伪装起来,既要貌似轻描淡写、“一闪而过” 地把释放悬念的线索提前透露给观众,又要随着剧情的发展,转移观众的注意力,不让他们一直记挂着这粒系上过的 “扣子”,待到后面情节发展到水到渠成的时候才亮出 “解扣子” 大招,让观众产生恍然大悟、水落石出的感受。    一个故事里可以设下多个伏笔,然后再去一一呼应,这个过程左右着情节发展的走势,并能推动和实现其后续剧情 “有机” 的显山露水和峰回路转。之所以要强调 “有机”,是因为伏笔设置得合情合理、呼应安排得自然可信,观众才能从剧情的跌宕起伏、矛盾冲突中,充分享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观看惊喜和情感跌宕。    伏笔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做到三个 “不让”:不让谜底过早暴露,不让细节格外惹眼,不让观众明显察觉。通过观察观众的即时观影反应,编剧可以判断和验证自己有意设计的 “伏笔” 是否奏效和出彩。万事皆有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背后原因的,每个事物的存在也都是有其必然缘由的,如果说伏笔是情节发展的主要依据和 “原动力”,那么呼应就是故事好看、可信的重要依托和 “压舱石”,观众由此可以领略一种 “因果循环” 的生命体验,满足 “善恶有报” 的观赏心理。    已有之事,势必再有,这也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之一。因此,编剧想要让观众相信人物的举动,需要减少刻意的 “编造感”,而在情节里提前做好细致充分的铺垫。举个老旧的例子,某一个反复出现的铁质酒壶、打火机之类的 “硬件”,在前半段以信物或者祖传等身份担当起推进角色情感的功能,演到最后则成了拯救该角色性命的 “定心丸”—— 在胸口的衣兜里默默地挡下了一颗子弹。适当的伏笔,会令观众顿生一种前后呼应的爽快感,也平添了故事的完整性。    与伏笔和呼应关系密切、难分彼此的,是编剧对故事中巧合(小概率事情同时发生或遭遇,又正巧吻合在一起)和细节(乍看无足轻重的小事情或微环节,却隐含着关键作用、决定意义)的处理。巧合的关键在 “巧”、难点是 “合”,新颖别致、情理之中的 “合”,才能突显其 “巧” 之妙,否则便是 “偷鸡不成蚀把米”。尽管常言道 “无巧不成书”,但是纯靠巧合去推动情节走势、人物变化是剧作的一大忌讳,尤其是在一部电影里,如果出现 3 次以上的莫名巧合,那就给人 “不靠谱” 的观感,可以说是编剧在偷懒。另外,對白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章節。本书也列举了很多精彩的对话,在此就不做剧透😜总之是值得翻一下的书 。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电视写作

        最近想学习视听语言写作,这本书是一本绝佳的辅助教材,里面提到的对编剧的要求令我十分心动:只有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土壤,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某种深刻主旨正如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说的:“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来。” 编剧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文化积累,富有博古通今的丰厚度、观察生活的敏锐性,放眼看世界,感受被感动过的,思考常人尚未意识到、感觉到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拥有更细腻的情感,字字珠玑、刻画入微,用文字表达对社会、人物独到的理性感悟与感性认知。我之后想做广告文案,可是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我想都尝试尝试,那就开始学习电视写作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