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讲解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

内容简介

本书按企业业务流程梳理了成本核算体系,以飞行棋为道具,制作了多幅成本核算地图。

书中从业务部门(涉及成本岗业务)视角,详细描绘了一整套成本核算体系,从如何准备各项成本的原始合同、单据依据开始,到业务信息化系统如何实现向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传输,包括如何审批(风险管理),财务部门收到原始数据后如何数据处理、记账,直到实现财务信息化、实现成本分析和反馈。

本书重点分析如何让业务数据无缝对接财务数据,并让数据有效传递。书中所列举的凭证附件依据,是实际企业真实的成本核算资料(已隐去商业机密),展现了一线实操的场景,有利于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为了直接上手
  • 第1章概念巧解
  • 1.1 相关概念
  • 1.1.1 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
  • 1.1.2 成本核算对象
  • 1.1.3 成本分摊依据
  • 1.2 生产就是折腾存货
  • 1.2.1 滚雪球是分步法的成本发生姿势
  • 1.2.2 搭积木是分批法的成本发生姿势
  • 1.2.3 用水龙头与色度卡破解存货成本
  • 1.3 全景结果
  • 1.3.1 用青蛙过河巧解存货成本的结转
  • 1.3.2 惦记两张表
  • 1.3.3 分析的数据源(弹药库)
  • 1.3.4 成本体系与获取数据
  • 1.4 实景问答
  • 1.4.1 产品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的关系
  • 1.4.2 存货所在位置和内容
  • 第2章材料成本核算的“飞行棋”攻略
  • 2.1 实景企业1:从33.11吨原材料到32.8吨销售品
  • 2.1.1 足迹1~足迹2:采购合同和采购计划
  • 2.1.2 足迹3:材料入库并做暂估入库账
  • 2.1.3 足迹4:催要发票、红冲暂估并按发票入账
  • 2.1.4 足迹5:生产领用原材料并做生产领用账
  • 2.1.5 足迹6:完工产成品入库并做入库账
  • 2.1.6 足迹7:发货销售、开票并结转成本
  • 2.1.7 终点的快照
  • 2.1.8 动态变化与单点取值
  • 2.1.9 足迹总结:以小见大
  • 2.2 实景企业2:非标准化生产企业的核算
  • 2.2.1 足迹1~足迹2:采购合同与采购计划
  • 2.2.2 足迹3~足迹5:材料入库到生产领用
  • 2.2.3 足迹6~终点:完工入库、发货销售至出报表
  • 2.3 实景问答
  • 2.3.1 采购材料的发票信息由业务部门还是财务部门录入
  • 2.3.2 如何人为制造“缓冲期”确保材料准确入库
  • 2.3.3 材料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有何影响
  • 2.3.4 如何做好工程余料的管理
  • 2.3.5 暂估成本的原因及其注意点
  • 第3章电费核算的“飞行棋”攻略
  • 3.1 实景企业1:从总电费115286.62元到单个产品电费186.03元
  • 3.1.1 落点1:抄表记录和电费明细单
  • 3.1.2 落点2:电费账单
  • 3.1.3 落点3:电费分摊依据
  • 3.1.4 落点4:电费发票
  • 3.1.5 落点5:工序先归集并记账
  • 3.1.6 落点6:后分摊至产品并记账
  • 3.1.7 终点的快照
  • 3.1.8 电费核算的数据时点
  • 3.2 实景企业2:以工时作为电费分摊依据
  • 3.2.1 业务数据链
  • 3.2.2 财务数据链
  • 3.3 实景问答
  • 第4章人工成本实景核算地图
  • 4.1 实景企业1:人工成本核算地图与飞经站点
  • 4.1.1 第1站:确定分摊依据
  • 4.1.2 第2站:确定“工序先归集”的底稿并记账
  • 4.1.3 第3站:编制“后分摊至产品”的底稿并记账
  • 4.1.4 第4站:确定实发、与计提进行比较并做增减调整
  • 4.1.5 终点的快照
  • 4.1.6 人工成本核算的数据时点
  • 4.2 实景企业2:以工时作为人工成本分摊依据
  • 4.2.1 第1站:确定分摊依据
  • 4.2.2 第2站:确定“工序先归集”的底稿并记账
  • 4.2.3 第3站:编制“后分摊至产品”的底稿并记账
  • 4.2.4 第4站:确定实发、与计提进行比较并做增减调整
  • 4.2.5 终点的快照
  • 4.3 实景问答
  • 4.3.1 如何确定人工工时数据
  • 4.3.2 如何确定机器工时数据
  • 第5章折旧费核算的“飞行棋”攻略
  • 5.1 实景企业1:从75000元分析仪到100.53元折旧费
  • 5.1.1 第1步:固定资产采购计划或采购请示
  • 5.1.2 第2步:采购合同和采购发票
  • 5.1.3 第3步:验收交接并维护固定资产卡片、做采购入库分录
  • 5.1.4 第4步:确定折旧费分摊依据
  • 5.1.5 第5步:编制“工序先归集”和“后分摊至产品”的底稿并记账
  • 5.1.6 终点的快照
  • 5.2 实景企业2:以工时作为折旧费分摊依据
  • 5.2.1 第1步~第3步:采购至固定资产卡片
  • 5.2.2 第4步:确定折旧费分摊依据
  • 5.2.3 第5步:编制“工序先归集”和“后分摊至产品”的底稿并记账
  • 5.2.4 终点的快照
  • 5.3 实景问答
  • 折旧费核算和电费核算的区别是什么
  • 第6章维修费核算的“飞行棋”攻略
  • 6.1 实景企业1:从55000元维修用备件到228.30元维修费
  • 6.1.1 飞越点1:维修费相关审批依据
  • 6.1.2 飞越点2:维修费相关合同和发票依据
  • 6.1.3 飞越点3:确定维修费分摊依据
  • 6.1.4 飞越点4:编制“工序先归集”和“后分摊至产品”的底稿
  • 6.1.5 飞越点5:录入记账凭证并在报表中留下痕迹
  • 6.1.6 终点的快照
  • 6.2 实景问答
  • 第7章研发费用实景核算地图
  • 7.1 满足加计扣除的成本核算地图
  • 7.1.1 坐标1:留存备查研发项目立项决议
  • 7.1.2 坐标2:留存备查研发项目计划书
  • 7.1.3 坐标3:留存备查研发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
  • 7.1.4 坐标4:留存备查各成本(费用)分配说明
  • 7.1.5 坐标5:留存备查研发材料成本核算资料
  • 7.1.6 坐标6:留存备查研发电费核算资料
  • 7.1.7 坐标7:留存备查研发人工成本核算资料
  • 7.1.8 坐标8:留存备查研发折旧费核算资料
  • 7.1.9 终点:填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
  • 7.2 实景问答
  • 7.2.1 为什么要进行研发费用核算
  • 7.2.2 研发的领料如何管理
  • 附录
  • 附录A 某企业取得发票的业务流程图参考
  • 附录B 本书成本核算地图所匹配的国家发文
  • 附录C ×公司成本核算及产成品核算管理办法范本参考
  • 参考文献
  • 会计极速入职晋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本核算的新经典

    成本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却也是很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的痛点。传统教材往往堆砌术语、脱离业务,让读者在学完后 大概率依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范晓东的《成本核算地图:从业务链到财务链》打破了这一僵局。这本书不讲太多的理论,只聚焦一件事:如何把业务动作转化为财务数据,再把数据反馈回业务改进。它是一本工具型著作,更是一张真正能带路的 “地图”。书名中的 “地图” 二字绝非营销噱头,而是全书的方法内核。地图的意义不在于标注每个细节,而在于呈现路径和关系。作者范晓东正是以这样的思路,把企业中最常见的业务行为 —— 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研发 —— 逐一分解,再指向它们如何在财务系统中被归类、分摊和核算。比如,他讲生产成本,不会直接抛出一堆公式,而是先带读者走进一条虚拟产线,看物料如何流动、工时如何记录、能耗怎样统计,之后才自然引出核算方法。这种从业务事实推向财务结果的写法,极大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 “业财融合” 的实际落地。这个词财务界讲了多年,但真正说清如何融合的书寥寥无几。作者借助大量跨部门协作的实例,展示财务人员如何从业务中获取有效数据,又如何用成本分析反向推动业务优化。书中一个典型案例是,通过分析售后返修率高的成本动因,财务部门与生产、质量团队联动,最终降低了整体质量成本。这类例子贯穿全书,明确传递出一个观点:财务不是数据的终点,而是管理优化的起点。在表达上,作者也做得很聪明。全书仅 77 千字,没有任何冗长的前言或过度学术化的论述。他常用短句和节段式排版,关键节点辅以流程图和表格,读起来节奏明快。例如 “成本动因识别三步法”、“分摊基准选择原则” 等内容,都以极简清单体呈现,方便读者随时查阅、使用。这是一种高度克制的写作 —— 只给干货,不浪费笔墨。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由于其强烈的实战导向,一些读者如果期望深入探讨成本理论流派或国际会计准则对比,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它更象是一本 “操作手册” 而非 “理论大全”,读者群清晰锁定在企业财务岗、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师以及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此外,书中案例多集中于制造业和流通业,对服务业、互联网等行业的适配性相对略弱一些。但即便如此,书中提供的业财逻辑与映射方法是普适的,读者仍可借此举一反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难得务实、真正具有操作指导意义的财务书。它不追求体系的宏大,而追求路径的清晰;不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强调动作的落地。在财务书籍普遍要么过于学术、要么流于表面的大环境下,作者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用业务语言讲财务逻辑,以地图思维做知识交付。这本书将成为许多财务人员书架上常翻常新的工具伴侣,甚至可能成为业财融合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