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直面国际严峻的海权形势,以史为鉴,突破海权枷锁。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1660-1783年帆船时代海权对历史发展和国家盛衰的影响,通过讲述欧洲和美洲海上战争史,揭示海权作用。

马汉主张运用优势海军确立海洋控制权以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与其他历史学家不同,马汉致力于从通史角度研究海权,收集特定时期案例,证实海权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书中涉及众多著名海战,如洛斯托夫特海战、索莱湾海战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引论
  • 第一章 海权要素概论
  • 1. 海权要素综述
  • 2. 地理位置
  • 3. 自然形态
  • 4. 领土
  • 5. 人口
  • 6. 国民性格
  • 7. 政府行政
  • 第二章 1660年欧洲状况——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洛斯托夫特海战和四日海战
  • 1. 查理二世和路易十四
  • 2. 全面战争紧随其后
  • 3. 亨利四世与黎塞留的法国政策
  • 4. 1660年的法国
  • 5. 西班牙现状
  • 6. 荷兰联合省现状
  • 7. 各国的商业及殖民地状况
  • 8. 各国政府的情况
  • 9. 缔约国
  • 10. 1660年的英国
  • 11. 法国、英国和荷兰舰船的特点
  • 12. 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
  • 13. 路易十四领导欧洲
  • 14. 路易十四的政策
  • 15. 柯尔培尔的行政方式
  • 16. 第二次英荷战争
  • 17. 洛斯托夫特之战
  • 18. 纵火船与鱼雷巡洋舰
  • 19. 战术群体的形成
  • 20. 帆船战斗的队形与顺序
  • 21. 四日海战
  • 22. 双方舰队的军事优势
  • 23. 士兵指挥舰队
  • 24. 德·赖特在泰晤士河
  • 25. 布雷达和约
  • 26. 军事价值被商业利益破坏
  • 第三章 英法同盟与联合省的战争,1672—1674年——法国与欧洲各国联盟的战争,1674—1678年——索莱湾海战、泰瑟尔岛海战和斯特隆博利岛海战
  • 1. 路易十四的野心
  • 2. 西班牙—荷兰联合省的对策
  • 3. 英国、荷兰和瑞典的三国联盟
  • 4. 路易十四很生气
  • 5. 莱布尼茨提议占领埃及
  • 6. 丰碑
  • 7. 路易十四联手查理二世
  • 8. 英法向荷兰联合省宣战
  • 9. 战争的军事性质
  • 10. 荷兰海军的战略
  • 11. 德·赖特的战术
  • 12. 荷兰海军的低效管理
  • 13. 索莱湾之战
  • 14. 战术评论
  • 15. 战役影响战争进程
  • 16. 法国在荷兰的战争
  • 17. 约翰·德·威特之死
  • 18. 奥伦治亲王权势大涨
  • 19. 欧洲国家的不安
  • 20. 斯库内维尔德海战
  • 21. 泰瑟尔岛海战
  • 22. 全面战争的影响
  • 23. 梦游般的法国舰队
  • 24. 海上联盟几乎失效
  • 25. 德·赖特的军事特点
  • 26. 反法联盟
  • 27. 英国与荷兰联合省的和谈
  • 28. 西西里岛起义
  • 29. 斯特隆博利岛海战
  • 30. 克拉克的海军战术
  • 31. 德·赖特牺牲
  • 32. 英国敌视法国
  • 33. 荷兰联合省的苦难
  • 34. 《奈梅根和约》
  • 35. 战争对法国和荷兰的影响
  • 36. 德·埃特雷伯爵
  • 第四章 英国光荣革命——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 比奇角海战和拉乌格海战
  • 1. 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
  • 2. 法国、英国和荷兰的海军
  • 3. 詹姆斯二世即位
  • 4. 奥格斯堡同盟的组成
  • 5. 路易十四向德国皇帝宣战
  • 6. 英国光荣革命
  • 7. 路易十四对联合省宣战
  • 8. 詹姆斯二世登陆爱尔兰
  • 9. 法国海军的误导
  • 10. 威廉三世登陆爱尔兰
  • 11. 比奇角海战
  • 12. 图尔维尔的军事特点
  • 13. 波因河战役
  • 14. 爱尔兰战争结束
  • 15. 图尔维尔“离岸”巡航
  • 16. 拉乌格海战
  • 17. 法国舰队毁灭
  • 18. 海权对战争的影响
  • 19. 同盟国海军在战后的军事活动
  • 20. 法国舰队衰败及私船业的特征
  • 21. 《利斯维克和约》
  • 22. 法国衰竭的原因
  • 第五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13年——马拉加海战
  • 1. 奥地利王室的西班牙分支没有继承人
  • 2. 欧洲各国的政策
  • 3. 西班牙国王去世
  • 4. 路易十四接受遗赠
  • 5. 路易十四占领西属尼德兰部分城镇
  • 6. 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的战时联盟
  • 7. 战争开始
  • 8. 卡洛斯三世被宣告为西班牙国王
  • 9. 维戈湾大帆船事件
  • 10. 葡萄牙加入联盟
  • 11. 海战的特点
  • 12. 英国占领直布罗陀
  • 13. 马拉加海战
  • 14. 法国海军衰败
  • 15. 陆地战争的进展
  • 16. 盟军占领撒丁岛和梅诺卡岛
  • 17. 马尔巴罗失宠
  • 18. 英国的议和条件
  • 19. 《乌德勒支和约》
  • 20. 和约条款
  • 21. 交战各国从战争中获得的结果
  • 22. 大不列颠的指挥地位
  • 23. 依赖商业和海军力量的海权
  • 24. 法国的特殊海权位置
  • 25. 萧条的法国
  • 26. 英国商业繁荣
  • 27. 无效的贸易破袭战
  • 28. 迪盖·特鲁安远征里约热内卢
  • 29. 俄国与瑞典交战
  • 第六章 法国摄政时期—— 阿尔韦罗尼在西班牙—— 英国沃波尔和法国弗勒里的政策—— 波兰王位继承战—— 英国在拉丁美洲的非法贸易—— 大不列颠与西班牙的战争,1715—1739年
  • 1. 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
  • 2. 菲利普摄政
  • 3. 阿尔韦罗尼主教施政西班牙
  • 4. 西班牙入侵撒丁岛
  • 5. 奥地利、英国、荷兰和法国组成联盟
  • 6. 西班牙入侵西西里
  • 7. 西班牙海军被摧毁
  • 8. 西班牙接受议和
  • 9. 大不列颠染指波罗的海
  • 10. 奥尔良公爵去世
  • 11. 法国主教弗勒里施政
  • 12. 法国贸易发展
  • 13. 法国在东印度
  • 14. 英国和西班牙的纷争
  • 15. 英国在拉丁美洲的非法贸易
  • 16. 非法搜查英国船舶
  • 17. 沃波尔以战争维护和平
  • 18. 波兰王位继承战
  • 19. 西西里波旁王国的诞生
  • 20. 波旁皇族家庭契约
  • 21. 法国得到巴尔和洛林
  • 22. 英国对西班牙宣战
  • 23. 英国对西班牙行动的道德性
  • 24. 法国海军的衰败
  • 25. 沃波尔和弗勒里先后去世
  • 第七章 大不列颠与西班牙的战争,1739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年——法国与西班牙共抗大不列颠,1744年——马修斯、安森和霍克的海战—— 《亚琛和约》,1748年
  • 1. 1739至1783年战争的特点
  • 2. 法国政府不重视海军
  • 3. 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 4. 迪普莱克斯和拉布尔多奈在印度
  • 5. 各个国家海军的状况
  • 6. 弗农和安森的远征
  • 7. 奥地利继任者引发纷争
  • 8. 英国与奥地利结盟
  • 9. 地中海海军事务
  • 10. 海权在战争中的影响
  • 11. 1744年土伦附近的海战
  • 12. 英国失败的原因
  • 13. 英国海军的低效行动
  • 14. 军事法庭的调查
  • 15. 英国海权削弱的原因
  • 16. 法国占领比利时并入侵荷兰
  • 17. 安森和霍克的海军行动
  • 18. 英明的护卫军
  • 19. 迪普莱克斯和拉布尔多奈的措施
  • 20. 海权对印度事务的影响
  • 21. 拉布尔多奈攻陷马德拉斯
  • 22. 《亚琛和约》结束战争
  • 23. 马德拉斯和路易斯堡交换
  • 24. 战争的结果
  • 25. 海权对战争的影响
  • 第八章 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国所向披靡,在北美洲、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海域的征服行动——宾在梅诺卡岛外海的海战,霍克和康弗朗斯的海战,波科克和德·阿赫在东印度的海战
  • 1. 《亚琛和约》的遗留
  • 2. 迪普莱克斯的侵略
  • 3. 召回迪普莱克斯
  • 4. 法国摒弃迪普莱克斯的政策
  • 5. 北美的骚动
  • 6. 布拉多克远征
  • 7. 英国扣押法国船只
  • 8. 法国远征马翁港
  • 9. 宾的救援
  • 10. 宾在马翁港的战斗
  • 11. 法国海军政策的特点
  • 12. 宾被枪决
  • 13. 英法正式宣战
  • 14. 英国对海上战争特点的理解
  • 15. 法国卷入陆战
  • 16. 七年战争开始
  • 17. 老皮特成为英国首相
  • 18. 北美作战活动
  • 19. 路易斯堡陷落
  • 20. 魁北克和蒙特利尔陷落
  • 21. 海权对陆战的影响
  • 22. 英国海军总体作战计划
  • 23. 法国大臣舒瓦瑟尔计划入侵英国
  • 24. 土伦船队离港
  • 25. 入侵英国受挫
  • 26. 计划入侵苏格兰
  • 27. 布雷斯特舰队的航行
  • 28. 霍克击溃布雷斯特舰队
  • 29. 查尔斯三世继承西班牙王位
  • 30. 乔治二世去世
  • 31. 克莱武在印度
  • 32. 普拉西战役
  • 33. 海权对印度问题的决定性影响
  • 34. 波科克和德·阿赫的海军行动
  • 35. 法国驻印度海军基地的状况
  • 36. 法国舰队放弃战斗
  • 37. 法国势力在印度的沦陷
  • 38. 法国海军的覆灭
  • 39. 法国和西班牙联盟
  • 40. 英国对西班牙宣战
  • 41. 快速占领法国和西班牙殖民地
  • 42. 法国和西班牙入侵葡萄牙
  • 43. 英国抵制西班牙的入侵
  • 44. 西班牙各地遭受打击
  • 45. 西班牙求和
  • 46. 英国商业航运的损失
  • 47. 英国贸易增长
  • 48. 英国的指挥地位
  • 49. 英国与葡萄牙的关系
  • 50. 《巴黎和约》条款
  • 51. 大不列颠对条约的争议
  • 52. 海上战争的结果
  • 53. 陆地战争的结果
  • 54. 海权对政治不稳定国家的影响
  • 55. 美国在中美地峡的利益
  • 56. 七年战争对英国后期历史的影响
  • 57. 大不列颠战后获益
  • 58. 英国的成功得益于海上优势
  • 59. 海港与船队相互依赖
  • 第九章 从《巴黎和约》至1778年的事件进程——美国独立战争引发的海战——韦桑岛外海海战
  • 1. 法国不满《巴黎和约》
  • 2. 法国海军的复兴
  • 3. 当时法国海军军官的纪律
  • 4. 舒瓦瑟尔的外交政策
  • 5. 大不列颠的国内问题
  • 6. 热那亚割让科西嘉给法国
  • 7. 英格兰和西班牙争夺福克兰群岛
  • 8. 舒瓦瑟尔被免职
  • 9. 路易十六的海军政策
  • 10. 1778年海战
  • 11. 路易十六的指示
  • 12. 英国海军的实力
  • 13. 美国军事形势的特点
  • 14. 哈得孙河防线
  • 15. 英国人的远征与进攻
  • 16. 美国私掠船活动
  • 17. 法国暗中支持美国
  • 18. 美法间的条约
  • 19. 全球军事形势
  • 20. 英法舰队起航
  • 21. 韦桑岛海战
  • 22. 海军总司令在战斗中的地位
  • 第十章 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海战,1778—1781年——海战对美国独立战争进程的影响——英、法两国舰队在格林纳达、多米尼加和切萨皮克湾外海的海事活动
  • 1. 德埃斯坦从土伦前往特拉华湾
  • 2. 英、法两国军队在北美
  • 3. 豪与德埃斯坦的缠斗
  • 4. 两支舰队遭遇风暴
  • 5. 德埃斯坦前往波士顿
  • 6. 豪凭借活力在各方面挫败法舰
  • 7. 德埃斯坦在西印度失利
  • 8. 格林纳达海战
  • 9. 德埃斯坦未发挥优势
  • 10. 德埃斯坦为何疏忽
  • 11. 法国的海军政策
  • 12. 英国人的行动与德埃斯坦的怒火
  • 13. 德埃斯坦无功而返
  • 14. 查尔斯顿陷落
  • 15. 戴吉尚执掌西印度群岛
  • 16. 罗德尼担任英国舰队指挥
  • 17. 罗德尼的作战特点
  • 18. 罗德尼和戴吉尚首交锋
  • 19. 打破战列线
  • 20. 罗德尼和戴吉尚的调动
  • 21. 戴吉尚返回法国
  • 22. 罗德尼的行动
  • 23. 法国军队抵达新港
  • 24. 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战争
  • 25. 美国灾难性的一年
  • 26. 德格拉斯前往西印度群岛
  • 27. 康华利横扫南方各州
  • 28. 英法分舰队在切萨皮克的遭遇
  • 29. 康华利占领约克镇
  • 30. 德格拉斯前往切萨皮克
  • 31. 与英国舰队的战斗
  • 32. 康华利投降
  • 33. 英国海军作战的失误
  • 34. 德格拉斯的才能与积极性
  • 35. 大不列颠的困境
  • 36. 最适合英国的军事政策
  • 37. 在新港的法国分舰队
  • 38. 大不列颠的防御和劣势
  • 39. 华盛顿对海权影响的看法
  • 第十一章 欧洲海域的海战,1779—1782年
  • 1. 同盟国的行动目标
  • 2. 西班牙对英国宣战
  • 3. 盟军舰队巡航
  • 4. 罗德尼前往直布罗陀
  • 5. 英军解放直布罗陀
  • 6. 盟军舰队捕获英国的运输船队
  • 7. 波罗的海国家的武装中立
  • 8. 英国对荷兰宣战
  • 9. 德比司令官再次补给直布罗陀
  • 10. 盟军舰队的糟糕表现
  • 11. 马翁港沦陷与盟军舰队的集结
  • 12. 盟军兵败直布罗陀
  • 13. 豪勋爵的行动
  • 14. 英国政府指导战争
  • 15. 海权的影响
  • 16. 海军的正确使用
  • 第十二章 东印度的数个事件,1778—1781年——叙弗朗从布雷斯特出发,1781年——叙弗朗在印度海域的辉煌战绩,1782年、1783年
  • 1. 法国政府忽视印度
  • 2. 英国在印度的战争
  • 3. 法国分舰队无功而返
  • 4. 叙弗朗袭击英国分舰队
  • 5. 叙弗朗的功劳
  • 6. 叙弗朗解救佛得角
  • 7. 叙弗朗就任海军总司令
  • 8. 印度海军战略形势分析
  • 9. 叙弗朗和休斯首次交战
  • 10. 叙弗朗眼中的印度海军形势
  • 11. 叙弗朗的疏忽
  • 12. 舰长们对叙弗朗的支持不够
  • 13. 叙弗朗和休斯的第二场战斗
  • 14. 叙弗朗的行动策略
  • 15. 双方舰队的损失
  • 16. 英国人对休斯的批评
  • 17. 叙弗朗寻求补给
  • 18. 叙弗朗其人
  • 19. 叙弗朗和休斯的第三次战斗
  • 20. 休斯和舰长们的表现
  • 21. 叙弗朗处置三位船长
  • 22. 叙弗朗控制亭可马里
  • 23. 休斯的扩张
  • 24. 英法维修舰船
  • 25. 英、法两国对海军司令的态度
  • 26. 叙弗朗与休斯的第四次战斗
  • 27. 法军的缺陷和损失
  • 28. 英、法双方舰长的对比
  • 29. 法方搁浅两艘战舰
  • 30. 休斯因天气恶劣前往孟买
  • 31. 法、英两国在印度的军事形势
  • 32. 德·比西的援军延误
  • 33. 叙弗朗的行动
  • 34. 法国势力衰退
  • 35. 古德洛尔之围
  • 36. 叙弗朗和休斯的第五次战斗
  • 37. 议和后叙弗朗回国
  • 第十三章 约克镇投降后西印度群岛的数个事件——德格拉斯与胡德的战争——圣基茨海战,1781年、1782年
  • 1. 海战转移到西印度群岛
  • 2. 法国对西印度群岛用兵
  • 3. 胡德的救援
  • 4. 双方舰队机动
  • 5. 德格拉斯与胡德的机动
  • 6. 德格拉斯发动进攻
  • 7. 驻防岛投降
  • 8. 胡德的功绩
  • 9. 德格拉斯的失误
  • 10. 英法分舰队的兵力得到补充
  • 11. 德格拉斯的计划
  • 12. 罗德尼的追击
  • 13. 对这次战斗的评价
  • 14. 继续追击
  • 15. 圣基茨海战开始
  • 16. 罗德尼的突破
  • 17. 英军取得胜利
  • 18. 详细战况
  • 19. 罗德尼机动的效果
  • 20. 改善海军装备的意义
  • 21. 这次短期战役的经验教训
  • 22. 罗德尼未能展开追击的内情
  • 23. 失败对和约的影响
  • 24. 罗德尼的成功
  • 25. 此役对整体战争的影响
  • 26. 德格拉斯后来的处境
  • 27. 法国舰队军官接受法庭裁决
  • 28. 国王严斥德格拉斯
  • 第十四章 评述1778年海战
  • 1. 1778年战争是纯粹的海战
  • 2. 1778年海战的独特性
  • 3. 对战争的连续批判性研究
  • 4. 交战国的目的和军事攻击目标
  • 5. 交战方的主要目的
  • 6. 英国的目的
  • 7. 法国和西班牙的目的
  • 8. 殖民地的反抗
  • 9. 英国舰队的软肋和军事攻击目标
  • 10. 各地形势取决于舰队力量
  • 11. 海战必备的因素
  • 12. 1778年的海战基地
  • 13. 在欧洲
  • 14. 在美国大陆
  • 15. 在西印度
  • 16. 信风和季风的影响
  • 17. 交通运输线对海外基地的重要性
  • 18. 港口的重要性
  • 19. 海军及海上情报传递的难度
  • 20. 远征目的地的迷惑性和防御的缺陷
  • 21. 英国的防御
  • 22. 必要行动和关键形势
  • 23. 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方针政策
  • 24. 七年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方针政策
  • 25. 英国海军在1778年战争中的部署
  • 26. 时机把握不当带来的劣势
  • 27. 海军基地不强带来的困难
  • 28. 英国海军暴露了
  • 29. 英国海军在历次战争中的政策
  • 30. 同盟国的海军政策
  • 31. 结盟目的不同
  • 32. 最终目的
  • 33. 同盟国海军的防御
  • 34. 贸易破袭战的意义
  • 35. 1783年的和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海权"的启示

    海权存在的意义在于其战略上的重要性。马汉在第一章中讨论了两个重要话题:首先是构成海权的基本要素,其次是影响海权的主要条件。马汉认为,构成海权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为生产、海运和殖民地。生产与海运是促使一个国家通过海上贸易达成经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殖民地则具有不断促进和扩大海上贸易的特点,使贸易成倍增长。那么可以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海权在战略上是否重要,首先取决于这三大要素。假如该国的生产方式较为封闭,海运并不发达,并且在海外毫无殖民地,那么海权对该国来讲并不重要,至少暂时并不是该国的战略重心所在。因此,对海权的争夺可以被看作为由形势所逼迫而产生的一个决心,而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以禁海时期的明朝为例,由于其生产和商贸存在很强的封闭性,且又不具有海外殖民地,因此维护一支庞大的海军毫无必要性。但是,同时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由于通过美洲的殖民地牟取暴利,所以海军就成了很有必要的东西。由此可见,至少在最初始阶段,海权往往是被迫或由于一定的偶然因素而成为某个国家的战略重心。虽然马汉没有明显的指出这一点,但是他的文字对这一点已经表露无遗:“200 年前的情况是陆上的道路少且又不好,并且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水路运输较之陆路运输就更具明显的优越性。尽管当时海上运输有遭抢劫的危险,但是仍然比经陆路安全、迅速。当时一位荷兰作者估计到了他的国家有可能要与英国交战,他在诸多事情当中,格外注意到了英国国内的水路不畅通,不能通过它们进入其腹地;由于内部道路不好,所以必须经海路把货物从王国的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而经过海路途中又有被抢劫的危险。目前对纯属国内贸易来说,这种危险一般是不存在的。现在在大多数文明国家里,尽管水路运输仍然比较便宜,但是沿海贸易的破坏或消失,只不过是一件不方便之事。可是直到法兰西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战争时期,尽管当时海上有成群结队的英国巡航舰,法国内陆又有很好的道路,但是那些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们和围绕这段历史所产生的通俗海军文学作品,仍然经常提及沿法国海岸从一个地方偷渡到另一个地方的护航船队。” 以上是针对荷兰的情况而言。对于英国,我们知道发展海权是关系其生死存亡的,并不是一个主观的选择。对于法国,海军一直居于陆军之下,这也十分正常,因为法国对海军的需要不像英国那样迫切。尽管马汉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为法国海军的失败导致了其输掉战争,实际上未免夸大其辞。因为 17 世纪至 19 世纪的多场战争,法国失败的主因往往是因遭遇多国联盟的联合反对,在陆上的用兵以及财政上陷入不利,英国海军尽管在海上对法国海军多有胜利,但是真正决定法国战败的却往往是陆地上的战役。马汉还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条件可以列举如下:1. 地理位置;2. 自然结构,包括与此有关的大自然的产品和气候;3. 领土范围;4. 人口;5. 民族特点;6. 政府的性质,包括国家机构。” 这 6 个条件构成左右海权重要性的调节器。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每一个因素,会发现它们多多少少都受到偶然因素或历史演变的长期影响。比如地理位置,是在一个民族长期演变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再比如民族特点,也往往与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山地民族与一个靠海的平地民族,在性格上往往不太相同。这些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某种人为的力量改变。那么我们可以说,海权不仅是诞生于偶然或天然的迫切需要当中,而且其发展和兴旺被许多人为力量无法改变的因素所影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华先锋出版科技

    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以“启迪智慧,传播文化”为企业宗旨,弘扬优秀文化,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努力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