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新视角探讨动画物质性。

内容简介

媒介物质性是时下前沿的学术议题之一,许多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范式出发,对“媒介化”“物质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作为理论基点,本书将动画的物质性拓展到媒介物与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关系中,通过梳理动画视觉体制的谱系,分析动画语言学与视觉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探究动画的物质性在不同动画类型间的呈现方式及彼此的内在关联,在探讨不同的动画生产模式、观看机制、艺术观念与创作范式的同时将研究立体化,整体、系统地将动画塑造成丰富的知识形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 “物质性”作为一种思考动画的方法
  • 第一节 手绘哲学
  • 第二节 画格“事件”
  • 一、“一仆二主”
  • 二、动画的语言学结构
  • 三、“示意性材质”
  • 第三节 动画的物质性
  • 一、物的问题
  • 二、“人”的问题
  • 三、“正题—反题—合题”
  • 第四节 内容与框架
  • 第一章 动画视觉体制的谱系
  • 第一节 视网膜后像
  • 第二节 观看的量化
  • 第三节 “自治的”静帧图片与机器的自动机制
  • 第四节 集体的观看方式与新的综合
  • 第五节 制作者与观看者
  • 第二章 动画语言学与物质性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动画的编码体系
  • 一、指涉物的悬置
  • 二、现代性下的动画“意识形态”
  • 第二节 动画物质的“流溢”
  • 一、“误认”与“分神”
  • 二、“泄露事件”
  • 三、动画时间的“点、线、面”
  • 第三节 “镜后”的物质逻辑
  • 一、“真实的注视”
  • 二、动画生产场域中的“拉康模型”
  • 三、对拉康模型的重新书写
  • 第四节 “凹镜—想象界”中的三种意识形态
  • 一、标准化生产秩序中的“裂缝”
  • 二、“正题—反题”——两种动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 三、“合题”——对“符号学架构”的超越
  • 第三章 正题:观影—认同方式的构型与断裂
  • 第一节 观看的“位置”与“持存”
  • 第二节 “主体客体化”
  • 一、“低科技”
  • 二、媒介特殊性
  • 三、“叙事迷恋”
  • 第三节 动画的观看机制
  • 一、电影院
  • 二、“认同”
  • 三、动画电影中的认同关系
  • 第四章 反题:异质性的“言语”
  • 第一节 “言语”
  • 第二节 人的精神绵延的物化
  • 第三节 形式的“觉醒”
  • 一、新的叙事策略
  • 二、动画形式的“批判转向”
  • 第五章 合题:反“符号性框架”的生产策略
  • 第一节 主体与机器
  • 第二节 “非意义化”的生产机制
  • 一、“僭越”与“界线”
  • 二、动画角色的“无意识表演”
  • 三、否定差异的机制与“僭越”的批判
  • 第三节 “叙事情节、片中片与无意识的隐喻”
  • 一、直接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叙事
  • 二、反缝合的“片中片”结构
  • 三、无意识的视觉隐喻
  • 结论
  • 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动画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