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3千字
字数
2023-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汇集了“亚洲工业化时代政治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十余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主要是在对象国家和地区开展较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观察、访谈为主要手段开展专门化、系统化的比较研究。
由十余位国别区域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术精英组成的调研团队,足迹遍及亚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考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剖析多国工业化时代政治进程的演进机制。这一研究项目开启了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范式,把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从案头带到了现场,推进到了实证性研究的新阶段。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编委会名单
- “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出版说明
- 序 比较政治研究助力中国现代化
- 一 国别与地区调研
- 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
- 明治维新及其对于日本崛起的重要意义
- “55年体制”的兴衰
- 发展压力与韩国政治的演进逻辑
- 自由、威权、多元:韩国政治发展的三阶段
- 韩国调研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发现
- 中国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
- 社会分化、精英对立:台湾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动因
- 基层选举与自由民主论述: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
- 社会运动、法律诉讼、地方选举:台湾民主化路径
- 台湾民主转型后的社会状况
- 泰国政治:从“剧院”到“街头”
- 泰国的政治与经济分离现象
- “企业家政治”冲击“政治家政治”
- 腐败、反腐败的政治化现象
- 前泰共人员的分化问题
- 精英分裂之下印度尼西亚的多党政治
- 细碎利益结构与多党制的关系
- 精英分裂是政治转型的主要动因
- 地方自治与行政效率、行政成本的关系问题
- 多元体制下的腐败问题
- 精英与大众关于社会形势与前景的分歧
- 新加坡政治中的逆向参与机制
- 细密的基层组织网络
- 物色与培训基层领袖
- 构筑以民为本的制度机制
- 构筑以民为本的制度机制
- 逆向参与与双轨政治
- 越南式政治变革
- “弱王”现象与政治发展的动力学
- “弱王”现象的三个由来
- 祖国阵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无为而治”的现代化
- 教义与民意:伊朗政体的双重结构
- 一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
- 二 独特的伊斯兰政体
- 三 伊斯兰政体社会文化原因探讨
- 四 政体价值:伊斯兰政体引发的思考
- 菲律宾:一座政治博物馆
- 曲折漫长的殖民地历史
- 拷贝美国宪政体制
- 家族政治盛行
- 腐败猖獗
- 民主宪政遮盖下的“3G政治”
- 结构之殇:“菲律宾悖论”之根源
- 二 国别政治现象分析
- 韩国民主运动的“主题性”与“主体性”
- 主题性:围绕着选举问题展开的民主运动
- 主体性:韩国学生始终是民主运动的主力军
- 韩国的治理难题:新经济自由主义下的社会妥协
- 社会矛盾激化与国家治理危机
- 韩国的治理模式:寻求妥协
- 结论
- 朴正熙时期韩国的国家认同塑造
- 一 朴正熙执政初期面临的困境及其国家发展战略
- 二 李承晚时期的“国家认同”
- 三 从总统演说词看朴正熙“追赶型发展国家”的话语构建
- 四 “追赶型发展国家”得到认同的原因分析
- 了不起的“岩仓考察团”
- 日本史上花得最值的一笔钱
- 让人赞叹的“岩仓眼光”
- “无责任政治”拖累日本
- 派阀政治产生弱相体制
- 经济衰退雪上加霜
- “无责任政治”拖累日本
- 泰国的“政治家政治”与“企业家政治”
- 泰国政治的“剧场模式”
- “企业家政治”冲击“政治家政治”
- “泰式民主”的转型困境
- 一 泰国近代以来发展道路转型的历史进程与挫折
- 二 泰国当前发展道路转型的意识形态困境
- 三 百年变局:泰国发展道路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 马来西亚政治转型困境的动因及其前景
- “多党鼎立”的政治格局孕育着诸多不稳定性
- 族群政治的固化是根本动因
- “青蛙政治”的发酵动摇政权稳定根基
- 走出马来西亚政治困境需破解四对矛盾
- 越南政治权力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析
- 一 越南政治权力的主要结构特征
- 二 影响越南政治权力结构的因素分析
- 三 结语
-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的组织资源与动员策略
- 一 组织资源理论的分析视角
- 二 印人党的组织架构及党员队伍建设
- 三 外部资源的整合运用
- 四 “分化”导向的动员策略
- 五 组织资源与动员策略的优势与局限性
- 余论
- 东亚新兴工业化中的混合型统合主义
- 一 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的工运路线
- 二 职总与劳资政三方代表制
- 三 劳资关系新问题与职总体制改革
- 四 新加坡经验的理论透视:一种混合型统合主义
- 亚洲民主化中的“拉莫斯现象”
- 三 理论探讨
- 亚洲政治发展比较研究的理论性发现
- 一 政治体系结构:政体结构、权力结构、利益结构
- 二 新兴社会集团: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
- 三 政治发展策略:权利与权力“对冲”
- 四 “快亚洲”与“慢亚洲”:传统社会结构的阻滞效应
- 五 统筹兼顾:政治的基本问题
- 东亚政治发展研究形成的基本概念
- 一 原生型民主与后发型民主
- 二 发展压力与民族振兴意识
- 三 权利与权力对冲
- 四 威权体制与多元体制
- 五 分配性激励与生产性激励
- 六 战略性发展
- 七 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变条件
- 八 竞争型多元体制与协商型多元体制
- 九 行政性腐败与政治性腐败
- 东亚民主转型的理论解释
- 东亚政治发展进程的规律性特征
- 自由民主体制向威权体制转变的原因与条件
- 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变的动因与条件
- 东亚社会变迁的理论解释
- 权利与权力的对冲:发现东亚模式
- 一 权利与权力的“对冲”现象
- 二 生产性激励与分配性激励
- 三 开放权力的历史条件
- 四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 新社会集团: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 一 阶级分析解释了政治发展的根源和方向
- 二 阶层分析解释了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 三 利益集团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多元社会基础
- 四 新社会集团概念的现实依据
- 五 新社会集团的形成要素
- 新兴社会集团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
- 一 政治体系内部结构问题
- 二 新兴社会集团的行动能力
- 三 东亚政治发展的两种类型
- 东亚国家政治民主化挫折的经验分析
- 一 政治民主化的西方理论阐释
- 二 东亚政治民主化挫折揭示理论误区
- 三 东亚政治民主化成功的条件分析
- 四 东亚政治民主化挫折的启示
- 多党制下的政治性腐败
- 威权体制下行政性腐败多发
- 多元体制下政治性腐败多发
- 东南亚政治领袖“个人权威”现象研究
- 一 东南亚政治领袖的类型与特征
- 二 东南亚政治领袖“个人权威”的形成原因
- 三 东南亚政治领袖“个人权威”的不确定性
- 四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