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对比研究的视角采取纲领性的叙事模式切入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内容简介

全书从思想史出发深度解读了二者的经典文本,提炼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多维度的思想逻辑,分析了二者对主体性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模式,探讨了二者对现代性境况的不同诊断以及各自批判的焦点,指明了二者在对现代性的适当安置和超越问题上的不同方案,主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深化和发展二者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基金
  • 导言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 本书的篇章结构
  • 第一章 现代性的体验:批判主体性形而上学
  •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建构
  • 一 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
  • 二 走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危机
  • 三 作为现代性问题的政治解放
  • 第二节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建构
  • 一 世界的再现与人的重塑
  • 二 此在与事物的现代相遇
  • 三 “在世存在”的此在生存的现代裂隙
  • 第二章 现代性的困境:资本的统治与技术的集置
  •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与现实的历史
  • 一 破解资本的秘密与资本逻辑的二重性
  • 二 资本逻辑的矛盾与瓦解道路
  • 第二节 海德格尔:无效的主体与解体的世界
  • 一 基础存在论的“失败”与人的“无家可归”
  • 二 世界成为图像与技术的集置
  • 第三章 现代性的出路:适当安置与超越
  • 第一节 海德格尔:只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
  • 一 从本有而来与思的任务
  • 二 作为范本的艺术存在论
  • 第二节 马克思: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
  • 一 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与解放
  • 二 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