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内容简介

由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和空间过程的复杂性,“资源魔咒”效应对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居民福祉产生了深远影响,亟须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重构。

本书以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淮河流域和渭干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对居民福祉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补偿策略建议,以期为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增进流域居民福祉贡献学者智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生态保护红线对居民福祉影响的理论解析
  • 第一节 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内容
  • 一 生态红线的发展历程与概念
  • 二 生态红线的属性特征
  • 三 生态红线的范围划定
  • 四 生态红线的作用及意义
  • 第二节 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补偿
  • 一 生态补偿的概念
  • 二 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三 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对象
  • 四 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及补偿方式
  • 五 生态红线区生态补偿内容
  • 第三节 生态保护红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
  • 一 生态保护红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关系
  • 二 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红线的替代及研究区的选择
  • 三 淮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特点
  • 四 渭干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特点
  • 第二章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 一 研究区概况
  • 二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 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分析方法
  • 四 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
  • 一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
  • 二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三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 四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五 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分析
  • 六 本节小结
  • 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及时空分布
  • 一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评价
  • 二 供给服务价值评价
  • 三 调节服务价值评价
  • 四 支持服务价值评价
  • 五 文化服务价值评价
  • 六 本节小结
  •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一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率
  • 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
  • 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程度的相关性
  • 四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景观指数的相关性
  • 五 本节小结
  • 第六节 政策启示
  • 一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值得关注
  • 二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 三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
  • 第三章流域居民福祉的空间异质性及路径效应
  • 第一节 居民福祉研究文献回顾
  • 一 人类福祉研究
  • 二 空间异质性研究
  • 第二节 流域居民福祉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二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流域居民福祉评价
  • 三 居民福祉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四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流域居民福祉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效应
  • 一 调查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三 本节小结
  • 第四节 流域居民福祉影响因素空间差异
  • 一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
  • 二 基于OLS模型河南省淮河流域居民福祉影响因素分析
  • 三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 四 基于GWR模型河南省淮河流域居民福祉影响因素分析
  • 五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居民福祉的影响[1]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主要内容与模型方法
  • 三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第二节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空间转移
  • 一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
  • 二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溢出分析
  • 三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转移分析
  • 第三节 流域居民福祉测算与评估
  • 一 流域居民福祉类型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 二 渭干河流域居民福祉指标的权重
  • 三 流域居民福祉的时空特征
  • 第四节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流动性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 一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性与居民福祉的因果关系
  • 二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性与流域居民福祉间的交互作用
  • 第五节 研究发现与政策启示
  • 第五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 第一节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流域居民生态补偿
  •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 河南省淮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分析
  • 三 基于CVM的生态补偿农民支付意愿实证分析
  • 四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基于GWR的流域居民支付意愿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淮河流域上游居民支付意愿结果及分析
  • 五 不同主体功能区支付意愿结果与分析
  • 六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流域居民生态补偿策略
  • 一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关系对补偿的启示
  • 二 流域生态补偿策略
  • 三 流域生态补偿阶段与方式
  • 第六章研究主要结论
  • 一 构建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共存共赢模式,实现生态功能在空间上的协同
  • 二 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三 流域居民福祉存在层次性和动态演替性
  • 四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间存在复杂的耦合机制
  • 五 构建流域多元主体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 六 测算流域生态补偿的最低和最高标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