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互联网域名国际化与安全研究,结合APEC项目经验,分析IDNA、中文域名解析及电子邮件安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对互联网域名国际化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国际化电子邮件地址技术部署项目的认识和经验,参考国内外技术资料编写而成。本书先回顾了互联网域名的发展历史,然后对IETF、ICANN和UASG等互联网国际组织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化域名技术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原理,最后重点分析了IDNA的表情符号、中文域名解析机制、国际化电子邮件地址技术、域名系统安全扩展技术,以及电子邮件安全技术与协议等。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丛书编委会
  • 前言
  • 第1章 互联网域名发展历史
  • 1.1 互联网域名的出现
  • 1.2 从ASCII字符到Unicode字符
  • 1.3 Unicode字符发展历史
  • 1.4 互联网协议中的Unicode字符集
  • 第2章 IETF、ICANN和UASG简介
  • 2.1 IETF简介
  • 2.1.1 IETF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职责
  • 2.1.2 IETF与其他互联网组织的关系
  • 2.1.3 IETF的研究领域
  • 2.2 ICANN简介
  • 2.2.1 ICANN的由来
  • 2.2.2 ICANN的组织机构
  • 2.2.3 ICANN的职责
  • 2.3 UASG简介
  • 第3章 国际化域名应用基础
  • 3.1 国际化域名应用简介
  • 3.1.1 国际化域名应用的发展背景
  • 3.1.2 国际化域名应用的适用性与功能性
  • 3.1.3 国际化域名应用的易懂性和可预测性
  • 3.2 IDNA2008对域名注册和域名查询的处理
  • 3.3 国际化域名中的字符及注册政策
  • 3.3.1 Unicode字符和类型
  • 3.3.2 域名注册政策
  • 3.3.3 分层限制条件
  • 3.4 与应用程序有关的问题
  • 3.4.1 显示和网络顺序
  • 3.4.2 应用程序的登录和显示
  • 3.4.3 语言期待:合体字、连体字和交替字符形式
  • 3.4.4 大小写映射和相关问题
  • 3.4.5 从右到左的字符
  • 3.5 IDN和健壮规则
  • 3.6 域名处理查询的前端和用户界面
  • 3.7 IDNA2003和Unicode版本的同步化
  • 3.7.1 设计标准
  • 3.7.2 字符解释的变更
  • 3.7.3 消除字符映射表
  • 3.7.4 域名前缀变化的问题
  • 3.7.5 Stringprep变更和兼容性
  • 3.7.6 标志符号问题
  • 3.7.7 未分配码位的字符
  • 3.8 基于国际化的考虑
  • 第4章 国际化域名技术详解
  • 4.1 国际化域名简介
  • 4.2 IDNA的技术框架
  • 4.2.1 IDNA2008
  • 4.2.2 字符和DNS术语
  • 4.2.3 IDN术语
  • 4.2.4 IDNA中的安全考虑
  • 4.3 IDNA协议
  • 4.3.1 IDNA的要求和应用
  • 4.3.2 IDN的注册
  • 4.3.3 IDN的查询
  • 4.4 双向字符
  • 4.4.1 双向(Bidi)字符的背景和历史
  • 4.4.2 Bidi规则的条件
  • 4.4.3 Bidi规则的要求
  • 4.5 与RFC 3454有关的问题
  • 4.5.1 迪维希语
  • 4.5.2 依地语
  • 4.5.3 带有数字的域名
  • 4.5.4 问题的解决建议
  • 4.5.5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其他事宜
  • 4.5.6 兼容性考虑
  • 第5章 IDNA的表情符号
  • 5.1 表情符号的安全风险
  • 5.2 ICANN SSAC关于表情符号的建议
  • 5.3 ICANN董事会的决议及理由
  • 5.3.1 决议
  • 5.3.2 理由
  • 第6章 中文域名解析机制
  • 6.1 中文域名应用
  • 6.2 中文域名的注册和显示
  • 6.3 中文域名的生成机制
  • 6.4 国际化域名注册方法
  • 6.4.1 RFC 3743中的国际化域名注册机制
  • 6.4.2 一种新型的国际化域名注册方法
  • 6.5 中文域名注册字表
  • 6.6 中文域名检测机制
  • 6.7 Punycode编码
  • 6.7.1 Bootstring算法的基本特点
  • 6.7.2 Bootstring算法的主要技术
  • 6.8 中文域名注册和用户解析系统
  • 6.8.1 中文域名注册模块
  • 6.8.2 中文域名激活模块
  • 6.8.3 中文域名去活模块
  • 6.8.4 中文域名解析模块
  • 6.8.5 中文域名安全配置算法模块
  • 6.9 中文域名等效实现方案
  • 6.9.1 中文域名等效需求
  • 6.9.2 记录配置法
  • 6.9.3 码表转换法
  • 6.9.4 域名系统安全扩展方面的考虑
  • 6.9.5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第7章 国际化电子邮件地址技术
  • 7.1 国际化电子邮件地址技术的发展背景
  • 7.1.1 国际化电子邮件地址标准的制定
  • 7.1.2 中文域名和中文电子邮件地址标准的制定
  • 7.2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总体技术要求
  • 7.2.1 协议概述
  • 7.2.2 SMTP扩展支持中文电子邮件地址
  • 7.2.3 邮件头支持中文电子邮件地址
  • 7.2.4 兼容现有ASCII格式的电子邮件系统
  • 7.2.5 POP扩展支持中文电子邮件地址
  • 7.2.6 IMAP扩展支持中文电子邮件地址
  • 7.2.7 电子邮件客户端扩展支持中文电子邮件地址
  • 7.3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SMTP扩展技术要求
  • 7.3.1 SMTP概述
  • 7.3.2 SMTP扩展的总体要求
  • 7.3.3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SMTP扩展框架
  • 7.3.4 SMTPUTF8扩展
  • 7.3.5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语法扩展
  • 7.3.6 MAIL命令的参数和响应码
  • 7.3.7 中文电子邮件正文部分和SMTP扩展
  • 7.3.8 附加SMTP扩展的变化和说明
  • 7.3.9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注册和使用
  • 7.4 中文电子邮件邮件头的格式扩展技术要求
  • 7.4.1 电子邮件协议概述
  • 7.4.2 邮件头格式扩展技术的总体要求
  • 7.4.3 UTF8的语法规范
  • 7.4.4 MIME邮件头的变化
  • 7.4.5 RFC 2822的扩展语法
  • 7.4.6 新增的message/global类型简介
  • 7.4.7 邮件头格式扩展技术的安全考虑
  • 7.5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POP扩展技术要求
  • 7.5.1 POP扩展技术的总体要求
  • 7.5.2 LANG能力
  • 7.5.3 UTF8能力
  • 7.5.4 本地UTF8邮箱
  • 7.6 中文电子邮件地址的IMAP扩展技术要求
  • 7.6.1 IMAP扩展技术的总体要求
  • 7.6.2 “UTF8=ACCEPT”能力
  • 7.6.3 “UTF8=APPEND”能力
  • 7.6.4 LOGIN命令
  • 7.6.5 “UTF8=ONLY”能力
  • 7.6.6 与传统IMAP客户端的交互
  • 第8章 域名系统安全扩展技术
  • 8.1 域名系统安全技术的发展背景
  • 8.2 域名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 8.2.1 域名系统安全技术的发展需求
  • 8.2.2 域名系统面临的已知威胁
  • 8.3 DNSSEC的基本原理
  • 8.3.1 DNSSEC协议
  • 8.3.2 DNSKEY
  • 8.3.3 RRSIG
  • 8.3.4 NSEC3
  • 8.3.5 DS
  • 8.3.6 DNSSEC协议的缺陷
  • 8.4 支持DNSSEC协议的必要条件
  • 8.4.1 DNSSEC协议的基本要求
  • 8.4.2 DNS响应报文增大的原因
  • 8.4.3 DNSSEC协议的变更
  • 8.5 实现DNSSEC协议的必要条件
  • 8.6 DNSSEC协议保障DNS动态更新的机制
  • 8.7 DNSSEC协议的部署情况
  • 8.7.1 DNSSEC协议在顶级域的部署情况
  • 8.7.2 DNSSEC协议在二级域的部署情况
  • 第9章 电子邮件安全技术与协议
  • 9.1 电子邮件安全的背景
  • 9.2 电子邮件安全技术
  • 9.2.1 垃圾电子邮件的拦截
  • 9.2.2 病毒附件的拦截
  • 9.2.3 防钓鱼预警机制
  • 9.2.4 电子邮件账户的安全
  • 9.2.5 密码安全控制
  • 9.2.6 异地登录电子邮件的提醒
  • 9.2.7 电子邮件传输的加密
  • 9.2.8 密级邮件
  • 9.2.9 电子邮件的存储加密
  • 9.2.10 电子邮件的审核
  • 9.2.11 电子邮件的安全协议
  • 9.3 电子邮件系统等保三级建设指引
  • 9.3.1 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等级
  • 9.3.2 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措施
  • 附录A 等保三级信息系统整体安全加固建议
  • 附录B 缩略语
  • 附录C 常用术语
  • 参考文献
  • 封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