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7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市制改革对城市间等级差异的影响,提出"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理论,寻求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径。
内容简介
市制是一个与省制、县制相对应的概念。它不但指代一系列制度规定,而且涵括在制度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非正式规则。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所实施的市制改革举措为观察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城市之间所形成的等级差异现象,并进一步将其提炼为“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处在不同“势位”的城市对优势资源的吸引力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这不但制约了“低势位”城市的潜能释放,还制造了城市政府间的合作障碍。本书力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探讨,找到推动中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市制改革路径。
目录
- 目录
- 导论 选题论证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选题的理论价值
- 三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 国外市制发展和相关研究
- 三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 基本设定
- 二 基本概念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理论支持
- 一 与政府过程相关的系列理论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三 政府间纵向关系理论
- 四 尺度重组理论
- 第一章 回顾与反思:中国市制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市制的历史脉络
- 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演变
- 二 清末民初的市制初创和民国时期的市制发展
- 三 1949—1978年的市制探索
- 四 1978年后的市制调整
- 第二节 中国市制演变的总体趋势
- 一 行政区市制化:行政区划调整的主体走向
- 二 城市直辖区域的快速扩张
- 三 中央控制与城市自治的此消彼长
- 四 市制与政府层级的参照、渗入与契合
- 第三节 深层归纳与分析:政治属性的强化及其探源
- 一 市制中的政治属性逐渐增强
- 二 政治属性增强的原因探析
- 第二章 梳理与比较: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市制
- 第一节 英国:英联邦国家的市制样板
- 一 市制的形成和1974年后的频繁变动
- 二 “单一管理区”体制
- 三 伦敦大都市区和特许市
- 四 对英联邦国家市制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联邦制国家中的市制代表
- 一 地方政府体系的概况
- 二 多元化、职能化的城市建制类型
- 三 城市建制的自治属性和法治属性
- 四 大都市区的“巴尔干化”
- 五 与幅员广阔的联邦制国家的对比
- 第三节 日本:东亚文化圈引入市制的范例
- 一 扁平化的政府层级体系
- 二 政令指定市、中核市和特例市
- 三 新形势下的市制诉求
- 四 东亚国家市制的异同
-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市制改革的可参考对象
- 一 市制的形成及设市标准
- 二 建制市的三层结构
- 三 市制模式与县市改制
- 第五节 对典型国家(地区)市制的共性认识
- 一 自治、法治与服务成为市制的底色
- 二 历史文化因素对市制的影响不容忽视
- 三 小结:应在正反认识基础上寻求借鉴
- 第三章 对中国市制运行现状的总体描述
- 第一节 专门化缺失:城市政府与地域型政区政府的“职责趋同”
- 一 “职责同构”与“职责趋同”
- 二 “职责趋同”的表现
- 三 “职责趋同”的局限性
- 第二节 膨胀与分化: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的特征和转变
- 一 城市政府与地域型政区政府的“机构趋同”
- 二 条块关系下城市政府的机构分化
- 三 综合城市管理机构的出现与隐忧
- 第三节 城市等级标识:“三层五级”行政层级体制
- 一 层级体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 二 “三层五级”之外的要素
- 三 层级体制的基本架构和链接因素
- 第四节 政治因素叠加:市制运转过程中的偏离
- 一 特殊功用加剧市制功能的异化
- 二 城市政府谈判能力的影响
- 三 官员政治影响力是城市政治地位的构成要素
- 第四章 城市政治势差结构:对中国市制运行规律的理论提炼
- 第一节 “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 一 市制蕴含的资源禀赋
- 二 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的内涵
- 三 势差结构的现实特征
- 第二节 势差结构的支撑性认识
- 一 加强中央政府对城市政府的政治控制
- 二 借助“偏向策略”促进大城市的经济崛起
- 三 利于统筹大都市区内的城市规划
- 四 为公务员的晋升和调动提供载体和依据
- 第三节 央地分歧对势差结构的形塑
- 一 市制政治化:中央发展逻辑的嵌入
- 二 势能竞争:地方发展逻辑的驱动
- 三 央地分歧是势差结构形成的强化因素
- 第四节 势差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 一 市制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过度控制
- 二 重城市间的“势能差距”而轻“功能分工”
- 三 城市建制的经济区分强而服务区分弱
- 四 城市政府间的“伙伴关系”难以建立
- 第五章 “平衡—伙伴—协调”:中国市制的改革方向
- 第一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内涵和现实逻辑
- 一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内涵
- 二 现实逻辑:通过缓释势能差距来优化市制功能
- 第二节 改革依据:“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应然性和可行性
- 一 导向的提出是条件限制和形势需要下的应然选择
- 二 三者之间协同推进的现实可能性
- 第三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指导性原则
- 一 中央政府从深化控制到把握平衡的思路转换
- 二 淡化城市级别,强化城市差别
- 三 着力推进市制构成要素的创新与调试
- 四 凸显省级政府在城市伙伴关系构建中的协调职责
- 第六章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操作化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操作化
- 一 中央政府分类推进城市平衡发展
- 二 以城市功能为导向明确各类城市政府的专属职责
- 三 多样化城市建制类型的设计和分类改革
- 四 省级政府推动城市政府间合作平台的搭建与协调
- 第二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保障机制
- 一 提高市制的法治化水平
- 二 分阶段实现市制改革过程的公开透明
- 三 市制改革标准和市制调整机制的精细化
- 四 加强市制评估和监管的机制建设
- 五 党政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及时跟进
- 结语 逐步构建职责清晰、势差弱化的新型市制
- 一 市制改革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场域”的理论支持
- 二 建立新型市制是未来改革的目标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