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跳出传统框架,挪移视角,探索知青文学新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知青作家作品的研究,力图跳出僵硬的文学史命名框架,尝试以一些新的理念和路径切入。第一,视角挪移。跳出僵化的革命、政治、阶级等研究视角,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等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建立“社会-文化-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的潜在价值。第二,谱系建构。绘制知青文学“时间-空间”研究谱系,在爬梳历史脉络的同时,从场域细分和空间想象两方面,破解知青文学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困局。第三,命题开掘。提出并论证知青文学场域学、知青文学地理方位学、乡愁美学、代际研究等新命题。第四,紧贴文本。以扎实的作品阐释为研究基础,把握1950年代至今的大量重要作品,突出实证性、全局性。

目录

  • 城乡与乡愁:知青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 导言
  • 第一章 城乡之辨与城乡之变
  • 第一节 差异空间
  • 一 乡村社会与乡土美学
  • 二 城市的繁荣及其“压迫”
  • 三 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与互照
  • 第二节 二元格局
  • 一 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 二 城乡分化与人口逆向迁移
  • 三 知青作家创作的出发点
  • 第二章 知青作家笔下的乡土世界
  • 第一节 知青作家乡土经验的差异性
  • 一 南北东西中的对照
  • 二 多民族经验的比照
  • 三 插队与团场的差异
  • 第二节 知青文学中乡土世界的多义性
  • 一 砥砺身心的艰苦天地
  • 二 革命事业的红色土壤
  • 三 诗魔并存的生态王国
  • 四 寓意多元的动物世界
  • 第三节 知青作家的农民观和乡土观
  • 一 “严父”与“慈母”
  • 二 知青与农民:乡土大地上的对视
  • 第三章 城市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
  • 第一节 返城前知青作家的城市经验
  • 一 青春前史与城市躁动
  • 二 “准乡下人”的城市遥望
  • 第二节 返城后知青作家的城市书写
  • 一 “城市归来者”的困顿与磨合
  • 二 形形色色的城市病灶
  • 三 凡人生活与日常审美
  • 四 书籍与性:关键词的更迭
  • 第三节 知青文学生产和传播的都市化转型
  • 一 知青作家作品的通俗化转向
  • 二 知青文学多元化的传播路径
  • 第四章 知青作家的乡愁辩证法
  • 第一节 儿行千里母担忧——家乡的牵绊
  • 一 血缘与地缘——难舍的眷恋
  • 二 逃离与回归中的犹疑
  • 第二节 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的困惑
  • 一 城市与乡土:知青的双重故乡
  • 二 重返乡土的路径与感受
  •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原乡的冲动
  • 一 知青原乡情结的生成背景及紧迫性
  • 二 心灵秩序与精神家园的求索与重构
  • 第五章 作家代际更迭与城乡想象的差异
  • 第一节 代际差异与文学创作
  • 第二节 “老三届”:乡土膜拜与城市疏离
  • 第三节 “六九届”:乡土疏离和城市回归
  • 第四节 晚生代作家:乡土解构和城市质疑
  • 第六章 貌合与神离:流派比较的视野
  • 第一节 继承或反拨——与乡土文学之比较
  • 一 知青文学与现代乡土文学
  • 二 知青文学与新时期乡土文学
  • 第二节 被乡村所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延安作家之比较
  • 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深远影响
  • 二 知青作家与延安作家的异同
  • 第三节 激进主义向保守主义转向——与寻根作家之比较
  • 一 身份的重合——从文学乡土到文化乡土
  • 二 从激进主义到保守主义的转向
  • 第四节 视域分野与题材合流——与当代都市作家之比较
  • 一 上海当代都市文学的勃兴
  • 二 知青作家整合城乡资源的诉求——以王安忆为代表
  • 三 知青作家的都市化转型及其限度
  • 结语 知青作家城乡书写的意义及反思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