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公共理性助力协商民主,实现政治优化,中国结合传统与制度设计,建构多样协商形式。

内容简介

协商民主的实现必然诉诸合法性,而公共理性提供了这种合法性基础。通过对基于选举的代议制民主及其个体理性的反思而阐发公共理性及其规导的协商民主,后者在实现公民参与、包容多元意见、化解利益分歧和促进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有效的适应性;而中国既有的传统政治文化、非竞争性政治形态、选举“赤字”、基层“在场”民主等对协商民主有着特定的价值偏好和发展优势。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主要遵循两种路径:其一,力图从群众路线、政治协商制度、精英式决策、民主恳谈和议事会等方面汲取内生性的协商资源,实现协商政治的民主优化和制度完善,从而建构党群协商、政协协商、行政协商、基层自治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其二,力图从满足人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权利和政治发展需要和回应国家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出发,通过双轨制、陪审制、愿景工作坊、共识会议等方面汲取契合中国政治和社会系统的制度设施,从而建构立法协商、司法协商、社会协商、政策协商等协商民主形式。总之,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使建构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成为可能,而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让未来社会的网络协商乃至人工智能协商成为新的趋势。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公共理性的价值与政治学研究的定位
  • 一 公共理性关涉公民参与公共协商的权利和机会
  • 二 公共理性关涉公民之间公共协商的能力
  • 三 公共理性关涉由公共协商所作出的民主决策
  • 第二节 公共理性与协商民主的关联性及其反思
  • 一 现代公民理性观念与协商民主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 二 公共理性理论提出及其对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和系统阐释
  • 三 公共理性理论反思及其对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拓展
  • 四 中国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及其公共理性维度审视
  •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论证思路
  • 一 研究假设
  • 二 论证思路
  • 第二章 公共理性对个体理性的质疑与协商民主的兴起
  • 第一节 基于选举的代议制民主及其个体理性
  • 一 代议制民主的理论逻辑
  • 二 代议制民主与个体理性的彰显
  • 第二节 个体理性对民主本质的扭曲
  • 一 个体理性诉诸个人利益
  • 二 个体理性扭曲民主的本质
  •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理性
  • 一 公共领域的内涵与特征
  • 二 公共领域与公共理性的生成
  • 第四节 公共理性对协商民主的呼唤
  • 一 公共理性的政治价值
  • 二 公共理性与协商民主的开启
  • 第三章 公共理性观念及其公共协商的合理性与适应性
  • 第一节 公共理性的民主观:“参与”比“投票”更民主
  • 一 公共理性与公民参与
  • 二 “参与”与“投票”的民主观比较
  • 第二节 公共理性的平台:结构性的包容力量
  • 一 决策主体平等参与的包容性
  • 二 决策过程公开公正的包容性
  • 三 决策目的正当合理的包容性
  • 第三节 公共理性的问题指向:利益分化和共识难题
  • 一 现代多元社会的利益分化和共识难题
  • 二 公共理性的利益平衡和协商共识
  • 第四节 协商民主:嵌入政治结构的渐进民主化能力
  • 一 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
  • 二 协商民主的民主化能力
  • 第四章 既有协商政治资源对协商民主的价值偏好
  • 第一节 传统和合文化与协商民主的承继
  • 一 人心和善的协商意蕴
  • 二 和衷共济的协商意蕴
  • 三 和而不同的协商意蕴
  • 第二节 古代议政制度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一 匡正君主的谏议制度
  • 二 导民使言的民议制度
  • 三 兼听明断的朝议制度
  • 第三节 非竞争性政治形态与协商民主的联结
  •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的联结
  • 二 人民当家作主与协商民主的联结
  • 三 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的联结
  • 第四节 基层“在场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相容
  • 一 基层“在场民主”的缘起
  • 二 基层“在场民主”的内容和特征
  • 三 基层“在场民主”的协商嵌入
  • 第五章 从协商政治到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化
  • 第一节 从形式化的群众路线到党民协商
  • 一 群众路线的概念解析
  • 二 群众路线的形式化困境及成因
  • 三 党民协商的制度建构
  • 第二节 从无序化的行政决策听证到行政协商
  • 一 行政决策听证的概念解析
  • 二 行政决策听证的无序化困境及成因
  • 三 行政协商的制度建构
  • 第三节 从咨询化的政治协商到政协协商
  • 一 政治协商的概念解析
  • 二 政治协商的咨询化困境及成因
  • 三 政协协商的制度建构
  • 第四节 从随性化的民主恳谈和议事会到自治协商
  • 一 民主恳谈和议事会的概念解析
  • 二 民主恳谈和议事会的随性化困境及成因
  • 三 自治协商的制度建构
  • 第六章 协商民主制度试验空间的拓展
  • 第一节 双轨制:立法协商的民主建制
  • 一 双轨制的概念解析
  • 二 立法协商的民主过程
  • 三 人大立法的参与不足
  • 四 立法协商的民主建制
  • 第二节 陪审制:司法协商的理性合意
  • 一 陪审制的概念解析
  • 二 陪审制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
  • 三 陪审制的司法民主瓶颈与发展空间
  • 四 司法协商的理性合意
  • 第三节 愿景工作坊:社会协商的愿景与行动设计
  • 一 愿景工作坊的概念解析
  • 二 愿景工作坊的运行过程
  • 三 社会协商的愿景与行动设计
  • 第四节 共识会议:政策协商的共识构想
  • 一 共识会议的概念解析
  • 二 共识会议的运行过程
  • 三 政策协商的共识构想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