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读懂乡村振兴创新方法。

内容简介

找魂、找钱、找人,是当下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普遍面临的难题。三个“找”,归结起来,就是要从根本上为乡村找路,一条通向未来的乡村之路————通过品牌化为乡村找到魂,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构乡村价值,吸引原乡人、归乡人、旅乡人,重现乡村活力。

从20年前的“千万工程”开始,浙江省就走上了乡村振兴先行之路,但千县千面、万村万情,要想让先行经验真正能“为我所用”,还需要透过现象洞悉本质。笔者以乡立方团队打造的数百个乡村项目为基础,精炼出对乡村振兴从业者,尤其是县域决策者来说一系列极具参考价值的创新方法论。

本书分别从顶层设计、产业谋划以及乡村的运营、文化、创新等五个核心维度,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乡村振兴中一系列普适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文字简洁而流畅,观点直接而新颖,案例真实而鲜活,是一部立足乡村未来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实用方法论图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本书编委会
  • 序一 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更多的“希望”
  • 序二 从浙江出发,一起解码乡村振兴
  • 自序 重新定义,再出发
  • 开篇 为乡村找路“书记说”
  • 第1章 没有做好顶层设计,乡村振兴就是“瞎折腾”
  • 导读
  • 01 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三大难题”
  • 02 振兴乡村的十个决策维度
  • 03 什么才是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
  • 04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立方设计”
  • 05 什么样的乡村振兴顶层设计能用上十年
  • 06 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
  • 第2章 没有未来产业,何来未来乡村
  • 导读
  • 07 乡村产业的困境与破局
  • 08 这3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有推倒重来的必要吗
  • 09 乡村产业的“未来价值”究竟在哪里
  • 10 当心,别让民宿产业掉进“情怀陷阱”
  • 11 重新定义农产品: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突围的下一站
  • 12 乡村产业振兴要大胆走“不同寻常路”
  • 第3章 从流量到“留量”:振兴乡村需要“运营前置”
  • 导读
  • 13 乡村运营这块硬骨头该怎么啃
  • 14 关于乡村运营,我们需要捅破的那层纸
  • 15 振兴乡村一定要思考如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 16 乡村凭什么吸引城市消费者
  • 17 露营产业,能否成为乡村的“诗和远方”
  • 18 说说乡村资源的多种变现路径
  • 第4章 文化乡村,是破解“千村一面”的关键一招
  • 导读
  • 19 如何振兴可以实现乡村的“文化自信”
  • 20 为乡村文旅寻找“第三种玩法”
  • 21 古村落如何培育发展新动力
  • 22 “将军故里”如何打造“未来乡村”
  • 23 乡村IP打造:从市场稀缺性精准切入
  • 24 乡村美食,其实也是一道文化盛宴
  • 第5章 创新之路: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
  • 导读
  • 25 “浙”样干:解码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
  • 26 “生态共富”的决策逻辑:浙东芳养谷“无中生有”的故事
  • 27 这五问,其实是每一个乡村振兴从业者的必答题
  • 28 振兴大农区,关键抓手究竟在哪里
  • 29 “小书记”何以有“大作为”:与一位基层社区书记对话引发的思考
  • 30 一位县委书记和一位村书记的“千里之约”
  • 终篇 为乡村找路“立方说”
  • 后记 做乡村振兴时代的“风流人物”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乡村找路》三个核心,找魂、找钱,找人。建设富裕美丽的乡村为道,实现共同富裕,振兴乡村,祖国的伟大复兴。找魂,以文化为指导,找到特色,独一,不可替代的深层次的文化,以此为本,然后围绕这个 “本”,去粗存精,去繁从简,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找钱,如果有好的项目,有钱途的工程,钱应该是不差的,差的应该是对方是否是想要长期利润,而不是借政策挣快钱。找人,这个比较难,不过书里提到的乡贤概念是个不错的考量,因为他们爱自己的故乡,有乡愁,有留下来的理由,第二个就是吸引外来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让乡村有吸引力,有利润点,有好玩处,出门阳春白雪,回家高朋满堂,活的精彩,这才是生活,何怕别人不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乡立方成功案例分享集

      ​ 这本《为乡村找路》较适合县级主政领导阅读,书中谈及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运营策略等,特别有参考性和借鉴意义,如果能据此触类旁通、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应本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那将是惠及少至数万人、多到百万人的丰功伟绩一桩。​ 这本书是乡立方的智库丛书之一,它是乡立方这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有他们成功案例的复盘推演,也有他们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总结。它不是一本理论性、学术性专著,它是乡立方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聚焦 “为乡村找路” 的案例合集,因此,书中会有部分章节在内容上有重复。但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不断的重复发现一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的共通之处。        在我看来,以下三点印象最深:​ 1.“久久为功”,即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搞一任领导一套方案,而是把一套方案一任接一任地干下去,一任接一任深化下去,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书中频繁提到的浙江 “千万工程” 便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构想和设计蓝图的,就这样 “五级书记一抓到底”,一任接一任,浙江的这个 “千万工程” 已经发展演化到了 “4.0”“5.0” 版本了。全国各地也都在学习浙江经验的基础上雨后春笋般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自己的 “1.0”“2.0”“3.0” 版……​ 2.“美丽乡村”,即乡村振兴聚焦或者说定位是 “乡村” 这个概念上,不能把建设美丽乡村等同于建设美丽新村。突出乡村要有乡村的风貌,不能用城市建设的思维来建设乡村,搞得城乡不分,或者进城一看像乡村,去到乡村又感觉是城市。努力避免出现这样 “城乡不分” 的局面,最根本的一点是要立足于生态乡村。不能用城市大拆大建的模式来建设美丽乡村,要在基本交通食宿保障的基础上保留乡村原貌,让乡村像乡村,要 “千村千面” 不要 “千村一面”。至于怎么建设、策划,如何运营、管理,书中提供了很多案例值得借鉴。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本地实情,智慧开发。​ 3.“群众参与”,即乡村振兴不能只是政府 “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能把担子全部甩给第三方 —— 运营企业或者开发者团队,或者只有政企配合。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因此,要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纳入到工作考量中来。只有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去,在政企运营过程中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才能真心实意支持、配合政府企业的工作,才能形成全员共建、全程参与的美好局面。​​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需要我们群策群力,更需要主政领导敢为人先、守正创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