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清明的国民知识读本,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追溯清明的历史源头,讲述其作为节日和节气的的起源,探究近三千年的流变;而后详细介绍了扫墓、祭祖、踏青、秋千、蹴鞠等10种清明相关的节俗的相关传说、具体玩法、古今现状,带读者沉浸式体验属于国人的节俗活动;最后,以学者的专业素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探讨国人蕴藏在清明节俗中的冬与春、死与生、过去与未来的辩证思维。

全书精选近60幅高清古画,全彩再现悠远而明媚的清明,在盎然春意中,勘破记忆与现实的界限,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壹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
  • 清明节溯源
  • 清明节的兴起
  • 贰 香毂辚辚拜扫归——扫墓
  • 墓祭的由来
  • 扫墓仪式流变
  • 对生命的缅怀
  • 叁 报本崇初祖——人文始祖祭拜
  • 肆 梨花风起正清明——踏青
  • 伍 人隔垂杨听笑声——荡秋千
  • 中原秋千的历史
  • 各民族的秋千
  • 女子与秋千
  • 陆 剑心一动碎花冠——斗鸡
  • 柒 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
  • 风筝的起源
  • 风筝与寒食清明的渊源
  • 捌 万人同向青霄望——清明蹴鞠
  • 玖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戴柳与插柳
  • 清明戴柳的起源
  • 插戴柳枝的用途
  • 拾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清明食俗
  • 清明常见的食物
  • 食俗中蕴含的祈盼
  • 拾壹 布谷声声劝早耕——清明农事忙
  • 与养蚕相关的习俗活动
  • 清明茶
  • 饭牛
  • 清明农谚
  • 拾贰 清明节——将生死并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死并置处的清明美学——读《清明(节日里的中国)》

    《清明(节日里的中国)》是一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文化研究佳作,作者张勃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人文情怀,将清明这一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属性的文化符号,置于历史长河与当代语境中深入剖析。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清明的百科全书,更是一场关于生死哲思、文化传承与生命美学的精神对话。  多维视角下的清明文化解构张勃在书中以十二个章节的体量,系统梳理了清明的起源、流变与节俗。她从周秦时期的寒食禁火传统谈起,结合诗词、农事、民俗等维度,揭示了清明如何从自然时序演变为承载生死辩证的文化符号。书中特别强调清明作为 “节气” 与 “节日” 的双重属性:前者指向春耕农事的应时精神,后者则凝结着扫墓祭祖的伦理情感。通过《清明上河图》等 60 余幅古画插图的视觉化呈现,读者得以在盎然春意中感知 “梨花风起正清明” 的诗性意境,勘破记忆与现实的界限。  节俗考据与生命哲思的交融作者对十大清明习俗的考证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从扫墓、踏青的庄重仪式,到斗鸡、蹴鞠的民间欢腾,再到青团、清明粥的食俗隐喻,张勃以散文笔法还原了节俗的鲜活场景。例如,她通过《红楼梦》中放风筝的情节,解读古人借风筝 “放晦气” 的民俗心理,并延伸至曹雪芹作为风筝匠人的文化关联。书中更提炼出清明的三重精神内核:感恩先祖的伦理情怀、珍爱生命的意识觉醒,以及顺应天时的自然哲学。这种 “向死而生” 的智慧,在扫墓的悲怆与踏青的生机构成的情感张力中尤为凸显,正如欧阳修 “满目繁华” 与张继 “清明几处有新烟” 的诗意对照。  传统重构与现代价值的叩问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作者以 “将死亡置于春光中” 的独特视角,叩问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守护 “慎终追远” 的精神内核。她指出,清明不仅是家族记忆的维系纽带,更是民族集体意识的周期性唤醒仪式。通过寒食传统与健康饮食观的跨时空对话,或是戴柳祈福习俗的生态智慧,张勃展现了传统节俗与现代生活的接榫可能。这种对文化符号的再阐释,为当代人提供了生死观照的精神参照。  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艺术作为民俗学著作,本书的考据严谨性体现在对戴柳习俗起源、农谚历法等细节的文献互证中,但作者巧妙采用散文化叙事消解学术艰涩。例如,她用 “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当代诠释引发亲情共鸣,又以《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解读构建时空穿梭的阅读体验。尽管部分章节因史料密度较高略显厚重,但全书的语言始终在学者理性与文人感性间保持平衡,使普通读者既能获取知识,亦能感受传统美学的浸润。  清洁明净的生命真谛《清明(节日里的中国)》超越了节日指南的实用功能,成为一次文化基因的解码之旅。张勃以清明为棱镜,折射出中国人 “生死并置” 的生存智慧 —— 在墓碑前顿悟无常,于春光中礼赞新生。这种对传统时间美学的当代诠释,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学理支撑,更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重筑起精神家园的清明之境。正如书末所言:“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不要忘记生命的伟大意义”。此书恰似一株清明柳,以文化根脉滋养着现代人的心灵土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清明节以其特定的节俗活动,周而复始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祖先是我们的来源,祖先的功业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正是在不断的死亡、不断的新生中,历史得以伸延,国家与民族得以存续。清明节让我们尊重先人、尊重过去,清明节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正确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助力传统节日文化传承

        有点不好意思,原本计划在清明假期读的书,居然被我遗忘了…… 好在赶在端午前读完了…… 才读到前几页的时候,我就有感觉作者‌是个女生,文字非常温柔细腻;百度一查果然张勃女士‌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同时也担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及副会长等职务。她以深厚的民俗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著称,尤其在传统节日领域具有权威性。本书在 “‌学术视角” 来看,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 56 幅古画插图,将清明的历史演变、习俗内涵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可轻松理解的内容。从 “文化传承” 来看,张老师以她民俗学者的使命,从书籍中展现清明背后 “慎终追远” 的文化哲学,增强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领读文化

        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份,一家年轻有活力,并拥有资深出版团队和丰厚内容资源的内容策划、营销推广与发行公司,致力于用理性态度、市场眼光、匠人手艺,为城市中产者提供高品质图书及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