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豆瓣高分推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滔力作,深度解析《致身录》与吴江黄溪史氏的命运。

内容简介

有明一朝,建文朝的历史始终是一种政治禁忌。

国史阙失,于是野史传说迭出,以“逊国说”“从亡说”为主题,不断将建文朝传说推向高潮。作为连接建文出亡传说与隐遁之臣事迹的一部“奇书”——《致身录》在晚明时期横空出世。该书托名吴江黄溪史氏族人史仲彬所作,记载了随同建文帝流亡各地的二十二个臣子的坎坷经历,不仅被众多史家所采信,而且成为人们藉以凭吊建文帝的依据。

随着《致身录》的广泛流传,史仲彬以介乎朝臣和粮长之间的模糊身份,相继被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成为家族摆脱困境以及扩展文化声势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史仲彬的既有履历始终受到部分文人的深刻质疑,《明史》更是将《致身录》定位为附会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身录》绝不只是一部静态的文本,以它为依托所制造出来的各种副本所焕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已远远突破“是非真伪”的限定。康熙中岁,随着史氏后裔所发动的历经百余年的文本制造告一段落,“国史”与“家事”终于各安其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家藏秘本
  • 一、《西村集》
  • 二、《致身录》
  • 力田起家
  • 一、长充粮长
  • 二、宗子领祭
  • 三、家道中落
  • 绫绸之利
  • 一、黄溪兴市
  • 二、姑苏皋里房
  • 三、黄溪浜东房
  • 文献之家
  • 一、制造《致身录》
  • 二、史仲彬其人
  • 三、请祀追谥
  • 变乱黑白
  • 一、盖棺定论
  • 二、入祀郡祠
  • 结语
  • 后记
  • 文后彩插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其实是氏文《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技术传播、商业资本与绫绸之利:明清吴江黄溪史氏经商活动探赜》《明代永充粮长与嫡长子继承 —— 基于吴江黄溪史氏家族文献的考察》《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后户帖的流传》等的整合与扩充,对黄溪史氏的家族变迁和《致身录》的修撰流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探究。作者认为史氏后裔制造出《致身录》这一全新的建文朝文献并非单纯为了邀名,而是有着实质性现实利益的考量。《致身录》成功将一介粮长史彬改头换面包装成追随建文帝逃亡的翰林院侍书史仲彬,史氏也得以凭借 “忠臣后裔” 这一特殊渠道来摆脱 “役困”,获取优免差徭的特权,以此避免科场和生计的双重困境。因此,尽管有着钱谦益、潘耒等人的辨伪工作,但在史氏全族的苦心经营及明清之交王朝激励忠义的实际需要下,终于得以 “化国书为家乘”,史仲彬也相继入祀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祖先记忆登堂入室,成为地方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