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所提供的是一种从生物符号学领域发展出来的方法论框架,它将符号现象作为建模的过程来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将符号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描述体系,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物种所体现的“建模本能”。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教科书风格写出,能够作为一本高级符号学参考手册,供符号学专门研究者以及研修符号学、交际理论、媒体研究、生物学、语言学或文化研究等课程的学生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前言
  • 译者前言
  • 前言
  • 第1章 模型与符号学理论
  • 1.1 模型
  • 1.1.1 建模、符号活动与表征
  • 1.1.2 概念
  • 1.1.3 意义的形式
  • 1.2 建模系统
  • 1.2.1 建模系统理论
  • 1.2.2 结构特性
  • 1.2.3 生物符号学
  • 1.3 单性建模
  • 1.3.1 符号
  • 1.3.2 符号的种类
  • 1.3.3 符号制作的原则
  • 1.4 复合建模
  • 1.4.1 文本
  • 1.4.2 文本的种类
  • 1.4.3 文本制作的原则
  • 1.5 凝聚建模
  • 1.5.1 代码
  • 1.5.2 代码的种类
  • 1.5.3 代码制作的原则
  • 1.6 连接建模
  • 1.6.1 元形式
  • 1.6.2 连接形式的种类
  • 1.6.3 连接建模的物种独特性
  • 第2章 初级建模
  • 2.1 初级建模系统
  • 2.1.1 自然模拟与有意模拟
  • 2.1.2 象似性
  • 2.2 初级单性建模
  • 2.2.1 初级非言语性单性建模
  • 2.2.2 初级言语性单性建模
  • 2.2.3 二分象似特征
  • 2.3 初级复合建模
  • 2.3.1 初级非言语性复合建模
  • 2.3.2 初级言语性复合建模
  • 2.4 初级凝聚建模
  • 2.4.1 初级非言语性代码
  • 2.4.2 手势
  • 2.4.3 句子结构
  • 2.5 初级连接建模
  • 2.5.1 元形式
  • 2.5.2 意象图式
  • 第3章 二级建模
  • 3.1 二级建模系统
  • 3.1.1 语言和言语
  • 3.1.2 延伸建模和指示建模
  • 3.1.3 字母:一个例证
  • 3.2 二级单性建模
  • 3.2.1 词语形式与意义的延伸
  • 3.2.2 指示单性建模
  • 3.3 二级复合建模
  • 3.3.1 指示复合建模与延伸复合建模
  • 3.3.2 稳定模型和可塑模型
  • 3.4 二级凝聚建模
  • 3.4.1 取名代码
  • 3.4.2 计数代码
  • 3.5 二级连接建模
  • 3.5.1 元元形式
  • 3.5.2 文化模型
  • 第4章 三级建模
  • 4.1 三级建模系统
  • 4.1.1 象征性
  • 4.1.2 文化
  • 4.2 三级单性建模
  • 4.2.1 三级言语性单性建模
  • 4.2.2 三级非言语性单性建模
  • 4.3 三级复合建模
  • 4.3.1 三级言语性复合建模
  • 4.3.2 三级非言语性复合建模
  • 4.4 三级凝聚建模
  • 4.4.1 智力代码
  • 4.4.2 社会代码
  • 4.5 三级连接建模
  • 4.5.1 元象征
  • 4.5.2 话语
  • 第5章 诸系统分析
  • 5.1 诸系统分析的框架
  • 5.1.1 生物符号学和社会生物学
  • 5.1.2 开展诸系统分析
  • 5.2 人类符号活动
  • 5.2.1 进化上的前提
  • 5.2.2 知觉推理
  • 5.3 动物符号活动
  • 5.3.1 比较性视角
  • 5.3.2 跨物种交流
  • 5.4 结论
  • 本书术语表
  • 本书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