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实文学写作名家迈克尔·麦尔的中国东北游记。

内容简介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作者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作者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他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荒地村
  • 第一章 冬至
  • 第二章 你来我往
  • 第三章 血浓于水
  • 第四章 去日留痕
  • 第五章 惊蛰
  • 第六章 谷雨
  • 第七章 朝圣之路
  • 第八章 火车开往满洲站!
  • 第九章 隧道与岔路上的旧时空
  • 第十章 夏至
  • 插图
  • 第十一章 三姨的歌谣
  • 第十二章 伪满洲国的傀儡
  • 第十三章 占后余波
  • 第十四章 大暑
  • 第十五章 通往工人村的断桥
  • 第十六章 立秋
  • 第十七章 大连的展示柜
  • 第十八章 霜降
  • 第十九章 大雪
  • 致谢
  • 注释
  • 参考资料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外国人看中国

    非虚构纪实文学外国人看中国,本书作者和何伟应该是比较 “著名” 的,本世纪初正值中国转型,社会动荡,在中国生活娶妻的外国人,他们眼中的中国还是可以当闲书看,何伟写的三部曲里《江城》写的好,本书作者两本书这本还可以,因为感情比较真挚,毕竟是和老婆家乡人。东北在本世纪初正是悲惨衰落的时候,但外国人在那片土地上还是安全和自在的,当然他们对中国和一切发展中国家总是 “俯视”,挑毛病。中国人那个年月也确实土,仰视,让他们充满优越感,类似所有英美文学对殖民地的描写,有感情写的是同情,但骨子里不认为对方在奋斗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美国女婿眼中的东北

      我这位东北人在老外(迈克尔。麦尔)写的游记里系统地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这样的游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游记的认知。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了很远的路、在妻子的老家东北乡村(荒地村)深入地生活了一年,为儿子完成了一本寻根之书。书中景致的描写细致入微,人物亲切生动,同时不得不叹服翻译的功力,可以让人忘记这是一本译作,完全如母语般写作。文字时常很幽默、时而很动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很亲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外部视角去看,更真实而有趣。麦尔对东北历史的追寻给了我很多可以下一步涉猎的线索。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