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作家杨照的文学大师课,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全方位解析海明威作品的长篇导读。

杨照以其擅长的“历史学读法”与“文学式读法”抽丝剥茧,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破解其简明的美学风格密码,阐发《老人与海》中所传达的高贵人格价值。

附录的《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名作,以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为核心,将极简的场景凝缩为人类孤处绝境的隐喻,刻写出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附录 老人与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认识这位伟人

    以前认识海明威,主要就是其作品《老人与海》中老人的那个形象。故事的核心这位老人与大鱼搏斗,这个极简的场景浓缩为人类孤独绝境的隐喻:刻画出来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这也是海明威的形象。这本书依然延续解读马尔克斯的风格对海明威解读,从而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海明威的作品,理解海明威这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这本书,再读海明威会理解的更深刻

      最近因为加班导致身体精神都陷入了低谷,作息也乱了,所以准备罢海明威的书全部读一遍,我没读过海明威的书,但是年少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老人与海》至今印象深刻。还记得那条漂亮的大鱼在海中露出背鳍的样子和高高跃出水面的场景,另外印象深刻的还是老人沧桑刚毅的面容,当时虽然不懂什么分析,欣赏,但是就是一种直观感受,觉得没有再比这个演员更适合演这个老人了!虽然电影整体很精彩,但瑕疵在老人与黑人年轻人掰手腕的情节,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是一种改编,改编虽然更符合美国的现实,但却没有原书中老人与强壮的黑人经过一天一夜的较量,最终赢得比赛来的精彩。读完这本书,目前自己感觉有两点启发了我:1,更能理解为什么读完海明威,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小说家,但直到拿起笔才会觉得,能这样精炼的用词,但又能写出吸引人手不释卷的小说,实在太难了。老人与海中,大篇幅充满了老人的内心独白,以及老人对鱼说的话,但就是这些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我们能够追寻老人的航迹,体会老人与命运的斗争,尤其是写到最后,老人已经达到了极限,对自己说:头,你要帮帮我。腿,不能这样。2,种种迹象表明,海明威是死于自杀,这让崇尚海明威的人都觉得,海明威最终还是败了,为什么会这样?就像老人圣地亚哥,最终被鲨鱼打败,读完本书,会了解海明威在晚年身体衰弱,病痛的时候,在胡佛当政期间,被联邦调查局跟踪监视,以及当时麦卡锡主义盛行,谈共产党色变,而海明威本身又不排斥共产主义。所以被当局列入亲共名单,这些外界的鲨鱼,撕咬着海明威,最终,海明威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一生。但其实,从海明威的人生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海明威选择了主动自我摧毁。也是他人生信条的贯彻!读小说,要读的透,还是要了解写小说的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时候不能给表述加一个绝对化的词,比如 “...... 最”、“最.....”,绝对化的表达意味着主观情绪占据了理性的高地,但是放在我酷爱的音乐和文学里,我最爱的摇滚乐队是痛仰,没有之一,痛苦的信仰和高虎给是我精神上的一种支撑力,我最爱的作家是海明威,读过最多的和买过最多版本的是他的那本老人与海,初中迷茫的时候会用他的话来激励自己,高考最痛苦的时候也是他的话当做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一次次在求学和工作的痛苦迷惘中徘徊中的时候,总会想起他的那句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当长大后会发现很多的中译本,无法直接表达出他那句简短有力,直击灵魂的深刻,在学了拳击后,才发现那个简短的句子,不能仅仅用 “直击灵魂” 来表达,是无法提现出他强大的震撼力,学习训练拳击后,可以用中了 “一记爆肝拳” 来形容,就是那一瞬间的由肝脏直达心脏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上丘脑的瞬间疼痛、岔气无法呼吸、晕厥、短暂休克昏死过去的感觉,如果用歌词来表述,就是像一把扎进心口的刀子,简单粗暴地、单纯纯粹地震撼心灵、击动灵魂。买过太多版本的老人与海,译林的、人民文学的、外研社中英双语的,诞辰 120 周年纪念礼盒,一顶渔夫帽,一个大马哈鱼图案的户外咖啡杯,一本厚厚的老人与海,还有他的短篇合集,却一直找不到精细解读,深刻导读和精准翻译的版本,直到遇到正本《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作者是台湾知名学者杨照,最早开始读他的书是他写的随笔,和写给女儿的情书,其实就是写给女儿的成长信,是从喜欢的台湾作家张大春的笔下认识的他,他俩算是至交好友,孩子有一般大,会经常遛娃,大春总会在文章里打趣调侃杨照,而杨照也会偶尔写作回应,他写的音乐的随笔,曾经一度让我以为他是音乐家,他解读的历史、重读的史记又让我以为他是史学家,他涉猎很广,对哲学、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学和欧美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这本书没有目录,只有编号 1、2、3...42...,一开始读的时候会发现没有目录但是每个编号下都是独立的章节,按顺序会介绍海明威的生平经历,成长经历和创作背景,但是又有大篇幅的段落再讲美国文学史和欧洲战后的文化发展历程,还有介绍存在主义哲学和在巴黎的斯泰因,一开始看完全不懂他到底在讲什么,不是在写海明威吗?这些是啥?其实都是一种基础知识的慢慢铺垫,当一个个熟悉作家的名字逐渐跳跃纸面,当那句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经典评价出现,我才了解懂了杨照,真的是张大春说的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跟着他的呢喃、温柔的回忆着一个强悍的人的一生,真的是件美好的事,书里提到文学翻译的诟病,无法精准的跨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无法打通文化间的差异,所以林林总总的中文翻译,总会差强人意,他举的经典例证是那本著名的《永别了,武器》,一个包裹在战争背景中的迷惘的、孤独的心需求爱情并追寻生命意义的故事,但是他说第一个中文版(台湾翻译),是宋碧云翻译的《战地春梦》。宋碧云是很早就在美国留学读书的,她就是曾经翻译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人,林语堂是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几乎没有中文参考资料,全凭记忆,很多史料、地名、人名都用的是英译,反正他写的爽就行,根本不管读者能不能读明白,宋碧云整整花了好几个月收集当时在美国能找到的所有苏东坡的中文材料,并一一比对,笔记,耗费了心血才将那部《苏东坡传》译成中文,现在市面上还有一个版本是张振玉的,虽说是大家翻译,但是我只能说是拗口,无法读懂,都是中国人,感觉那个字都能看懂,连在一起就不懂了。杨照说,宋碧云的文笔非常优美,开篇几乎用了骈文的格式,那种长短句带着韵律非常好读,但是来了,开篇第一句话的原文并没有时态,而她的翻译是 “那年夏天”,有种回忆的味道,如果从第一句开始就是回忆,整本书的阅读会有种奇怪的感觉,海明威是战地记者,也参加过战争,他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复杂的单词,没有复杂的各种从句的套嵌,用那种高中生都懂的单词,长短句,最多的用 “and”、“the” 做分隔,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简洁轻松给人愉快的阅读体验。都说中年人开始自己学习是从学习外语开始,我也不例外,在读完这本解读,读完文章中的原文摘录,自己蹩脚的口语、遗忘了的单词、生疏的语法,又鼓足勇气重新捡起英语,在得到上先下了英文版的太阳照常升起,开篇就被吸引讲的是个拳击手的故事,但是短短几页发现词汇量已经接近于 “匮乏”,对着屏幕看书的好处是可以用有道随时抓词,缺点就是没有纸质书拿在手里摩挲感和可以随时写写画画的感觉,就集中下了 arrow 出版的他的书,喜欢每本的封面,准从老人与海,慢慢开始,重新学英文。对了读完杨照的解读,正书的进度条只有 70% 多,剩下的是杨照翻译的老人与海,忍住了没有读,在期待他的台版书,竖排从右往左翻书,一种真正的慢慢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