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钱锺书逝世二十周年,作者全新修订纪念,用“外人的客观”揭示钱锺书人生关头的重要抉择。

内容简介

19世纪以来,新兴的中国知识阶层出了几位学贯中西的巨人,如严复、胡适,而钱锺书可能是这一脉在20世纪的一位代表人物。钱锺书家学渊源,不但古文根柢深厚,不到20岁就替父亲捉刀代笔,为国学大师钱穆作序,而且博闻强记,学贯中西,他每学一种欧洲语言,皆从该语言的经典着手,学德文读歌德,学法文读拉伯雷,学意大利文读但丁,其积学之富,令人叹为观止。钱锺书又以《围城》等小说屹立文坛,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有趣、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伟大的一部”。

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智。虽然钱锺书还有《宋诗选注》、《管锥编》等学术著作问世,但是以他的学问和才具,若能恣意挥洒,成果当远远不止于此。

1980年代之后,钱锺书逐渐受到中外学界的重新肯定,一股钱锺书热愈烧愈旺,隐然有“钱学”成形之势;多少人到了北京,都要慕名前往三里河的钱宅一访。然而,对照钱锺书一生─青年意气风发,惜墨如金;中年身处铺天盖地的斗争浪潮中,立说无着,美志不遂;晚年即使有意创作,也有时不我予之憾——这股热闹的背后,却是无可奈何的苦劳,无可言喻的静默。

汤晏先生受过专业史学训练,且与钱锺书夫妇书信往来达二十年之久,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文笔之畅,在在令所有相关著作相形失色。

目录

  • 版权信息
  • 简体字版第三版自序
  • 简体版第二版自序
  • 杨绛先生函
  • 简体字版前记
  • 引言
  • 第一章 幼年(1910—1929)
  • 第二章 父亲钱基博(1887—1957)
  • 第三章 清华才子(1929—1933)
  • 第四章 青年讲师(1933—1935)
  • 第五章 牛津(1935—1937)
  • 第六章 巴黎(1937—1938)
  • 第七章 西南联大(1938—1939)
  • 第八章 蓝田(1939—1941)
  • 第九章 上海(1941—1945)
  • 第十章 上海:胜利后(1945—1949)
  • 第十一章 北京(1949—1978)
  • 第十二章 出国访问(1978—1980)
  • 第十三章 钱锺书热(1980—1994)
  • 第十四章 泰岱鸿毛(1994—1998)
  • 结语
  • 简体字版后记
  • 附录一 繁体字版后记
  • 附录二 读英译《管锥编》——纽约读书笔记之二
  • 附录三 回忆“魔鬼夜访”过的钱锺书先生
  • 附录四 钱锺书访哥大侧记
  • 附录五 钱锺书访哈佛,1979
  • 钱锺书年表
  • 书目(Selected Bibliography)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读到钱钟书先生的作品,一定要读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需要多一份等待的耐心,城里的人也许需要多一份经营之道,做一个精致生活主义者。只有对文学有了深深的感悟之后,才会有所收获!钱钟书先生的文学作品给人涓涓细流般的感觉,没有太沉重的岁月感,也没有太冗长的世俗感觉,如同和杨绛先生的爱情一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看不厌

      语言幽默风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说过人生坎坷,但再精彩的故事也不如自己亲身经历。听说过运气也是一种实力,但再过人的运气也不如踏实做事。读到 “文革” 这段,甚为震颤。一群行业英才,行业泰斗竟被十几岁的娃娃恶心。夫妻同心,熬过那艰难的日子。只有活着,才是王道。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文化发展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前身是印刷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建立,是中国文化发展集团(原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下属唯一一家中央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