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冯友兰先生的博士论文,意在探求人生之标准与人生理想之确立,英文原作及中文改写本首次一并收录。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人生哲学》《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和《一种人生观》。其中,《人生哲学》是冯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及同主题演讲稿《一种人生观》的基础之上,改写而成,要之俱为冯先生在1920年代撰写并出版的探讨人生论的哲学专著。

哲学的功用与目的,是探索批评人生及行为的标准,是寻求理想的人生。批评者于研究、辩论后,得出的理想人生,便是哲学的人生论,便是人生哲学。哲学家有见有蔽,因此如何看待“天然”与“人为”这一组相对的人类经验,态度便各具特色。冯氏执此态度为准的,将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划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大派别,并于每一派中选举若干典型,详为之说。最后,冯氏以中道哲学为基础,旁采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见解,提出了其独特的人生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出版说明
  • 本卷编校说明
  • 人生哲学
  • 自序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哲学与人生
  • 第二节 哲学及人生哲学
  • 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
  • 第四节 人生哲学之派别
  • 第二章 浪漫派——道家
  • 第一节 所谓道德之意义
  • 第二节 何为幸福
  • 第三节 人为之害
  • 第四节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 第五节 个人之修养
  • 第六节 纯粹经验之世界
  • 第七节 万物一体
  • 第八节 余论
  • 第三章 理想派——柏拉图
  •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其时代之问题
  •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此问题之解决
  • 第三节 宿慧说与概念说
  • 第四节 理智的世界与感觉的世界
  •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 第六节 爱与哲学
  • 第七节 灵魂之转变
  • 第八节 概念说之困难
  • 第九节 余论
  • 第四章 虚无派——叔本华
  •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之来源
  • 第二节 何为柏拉图的概念
  • 第三节 概念与个体之关系
  • 第四节 超越的知识
  • 第五节 爱之事业
  • 第六节 永久的公道(Eternal Justice)
  • 第七节 “无”
  • 第八节 余论
  • 第五章 快乐派——杨朱
  • 第一节 杨朱与道家之关系
  • 第二节 杨朱之人生观
  • 第三节 杨朱之人生术
  • 第四节 不顾社会制裁
  • 第五节 不顾任何结果
  • 第六节 救世之法
  • 第七节 余论
  • 第六章 功利派——墨家
  • 第一节 普通原理
  • 第二节 客观的标准
  •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方法
  • 第四节 何为人民之大利
  • 第五节 兼爱
  • 第六节 宗教的制裁
  • 第七节 政治的制裁
  • 第八节 余论
  • 第七章 进步派——笛卡儿、培根、飞喜推
  • 第一节 进步主义之要素
  • 第二节 进步主义与耶教之关系
  • 第三节 笛卡儿注重知识之动机
  • 第四节 笛卡儿求知识之方法
  • 第五节 笛卡儿对于将来之希望
  • 第六节 培根注重权力之动机
  • 第七节 培根求知识之方法
  • 第八节 培根对于将来之希望
  • 第九节 飞喜推所主张之道德进步
  • 第十节 飞喜推对于自我之肯定
  • 第十一节 飞喜推之求助于信仰
  • 第十二节 余论
  • 第八章 儒家
  • 第一节 道之观念
  • 第二节 实用艺术之起源
  • 第三节 礼乐
  • 第四节 国家之起源
  • 第五节 宇宙之演化
  • 第六节 活动之好
  • 第七节 忠恕与正名
  • 第八节 合理的幸福
  • 第九节 合内外之道
  • 第十节 余论
  • 第九章 亚力士多德
  • 第一节 亚力士多德与柏拉图之异点
  • 第二节 概念在亚力士多德哲学中之地位
  • 第三节 爱与终因
  • 第四节 所谓上帝
  •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 第六节 不好之起源
  • 第七节 艺术之目的
  • 第八节 国家之起源
  • 第九节 道德与中
  • 第十节 快乐与活动
  • 第十一节 思考的生活
  • 第十二节 余论
  • 第十章 新儒家
  • 第一节 万物一体
  • 第二节 致良知
  • 第三节 对于“二氏”之批评
  • 第四节 爱之中道
  • 第五节 恶之起源
  • 第六节 动静合一
  • 第七节 余论
  • 第十一章 海格尔
  • 第一节 海格尔对于康德及飞喜推之批评
  • 第二节 “在自”、“为自”与“为他”
  • 第三节 对于“创世”之解释
  • 第四节 对于“堕落”之解释
  • 第五节 伪与恶
  • 第六节 文化之目的
  • 第七节 绝对的知识
  • 第八节 余论
  • 第十二章 一个新人生论(上)
  •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观点与新实在论的观点
  • 第二节 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
  • 第三节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 第四节 欲与好
  • 第五节 天道与人道
  • 第六节 中和及通
  • 第七节 人性与道德制度及风俗习惯
  • 第十三章 一个新人生论(下)
  • 第一节 文学美术
  • 第二节 宗教及宗教经验
  • 第三节 意志自由问题
  • 第四节 幸偶
  • 第五节 人生术
  • 第六节 死及不死
  •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 PREFACE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PART I THE IDEALIZATION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DECREASE
  • CHAPTER II ROMANTICISM: CHUANG-TSE
  • CHAPTER III IDEALISM: PLATO
  • CHAPTER IV NIHILISM: SCHOPENHAUER
  • CHAPTER V CONCLUSION OF PART I
  • PART II THE IDEALIZATION OF ART AND THE WAY OF INCREASE
  • CHAPTER VI HEDONISM: YANG CHU
  • CHAPTER VII UTILITARIANISM: MO-TSE
  • CHAPTER VIII PROGRESSIVISM: DESCARTES, BACON, AND FICHTE
  • CHAPTER IX CONCLUSION OF PART II
  • PART III THE IDEALIZATION OF THE CONTINUITY OF NATURE AND ART AND THE GOOD OF ACTIVITY
  • CHAPTER X CONFUCIUS
  • CHAPTER XI ARISTOTLE
  • CHAPTER XII NEO-CONFUCIANISM
  • CHAPTER XIII HEGEL
  • CHAPTER XIV CONCLUSION OF PART III
  • CHAPTER XV GENERAL CONCLUSION
  • APPENDIX I
  • APPENDIX II
  • 一种人生观
  • 一 引言
  • 二 人生之真相
  • 三 人生之目的
  • 四 活动与欲
  • 五 中和与通
  • 六 性善与性恶
  • 七 理智之地位
  • 八 诗与宗教
  • 九 内有的好与手段的好
  • 十 “无所为而为”与“有所为而为”
  • 十一 人死
  • 十二 余论
  • 附录 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一名天人损益论)
  • 人名索引
  • 书篇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冯友兰:人生哲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6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23)冯友兰《人生哲学》大家好!今天冯友兰的第六本作品《人生哲学》,哲学的功用与目的,是探索批评人生及行为的标准,是寻求理想的人生。批评者于研究、辩论后,得出的理想人生,便是哲学的人生论,便是人生哲学。哲学家有见有蔽,因此如何看待 “天然” 与 “人为” 这一组相对的人类经验,态度便各具特色。冯氏执此态度为准的,将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划分为损道、益道和中道三大派别,并于每一派中选举若干典型,详为之说。最后,冯氏以中道哲学为基础,旁采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见解,提出了其独特的人生论。2、精彩论述:①哲学与人生人生而有欲;凡能满足欲者,皆谓之好。若使世界之上,凡人之欲,皆能满足,毫无阻碍;此人之欲,彼人之欲,又皆能满足而不相冲突;换言之,若使世界之上,人人所认为之好,皆能得到而又皆不相冲突,则美满人生,当下即是,诸种人生问题,自皆无从发生。不过在现在世界,人所认为之好,多不能得到而又互相冲突。如人欲少年,而有老冉冉之将至;人欲长生,而民皆有死。美国哲学家罗耶斯(J. Royce)说:哲学,在其字之根本意义,不是僭妄的努力,欲以超人的灼见,或非常的技能,解释世界之秘密。哲学之根源及价值,在批评的反省人之所为;人之所为是人生;对于人生之有组织的、彻底的批评,即是哲学(见罗耶斯《近代哲学之精神》一至二页)。此以哲学为人生批评。不过批评人生,虽为哲学之所由起,及其价值之所在,但未可因此即谓哲学即是批评之自身。杜威先生谓哲学乃所以解决人生困难;此与以上所说,正相符合。实际的人生所以不满人意,正因其有困难。理想人生正是人之一种生活,于其中可以远离诸苦。故哲学,就一方面说,乃吾人批评人生之标准,就又一方面说,亦乃吾人行为之标准。人之举措设施,皆所以遂其欲,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好。理想人生是最好至善的人生,故人之行为,皆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其所持之哲学。“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此四种人之行为不同,正因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有异。问:人人既皆有其理想人生,有其哲学,则何以非人人皆哲学家?答:普通人虽皆有其理想人生,有其哲学,但其哲学多系从成说或直觉得来。哲学家不但持一种哲学,且对其哲学,必有精细的论证,与有系统的说明,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哲学家与普通人之区别,正如歌唱家与普通人之区别。人当情之所至,多要哼唱一二句;然歌唱家之唱,因其专门的技术,与普通人之唱固自不同。故普通人虽皆有哲学,而不皆为哲学家。②宇宙论与人生论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如杨朱以宇宙为物质的、盲目的、机械的,故人生无他希望,只可追求目前快乐。西洋之伊壁鸠鲁学派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断案。又如中国道家以宇宙为 “自然” 之表现,凡物顺性而行,即为至好,故人亦应顺性而行,除去一切拘束。西洋哲学中之浪漫派,亦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断案。由此可见,诸哲学之人生论不同,正因其宇宙论不同。哲学求理想人生,必研究宇宙,必综合科学,其所以亦正在此。哲学之功用、目的,及其中之部分既明,则本章开始所提诸问题,当有不烦详说而自解决者矣。人生哲学即哲学中之人生论,犹所谓自然哲学,乃哲学中之宇宙论也。伦理学乃人生哲学之一部,犹物理学乃所谓自然哲学之一部也。哲学以其知识论之墙垣,宇宙论之树木,生其人生论之果实;讲人生哲学者即直取其果实。哲学以其论理学之筋骨,自然哲学之血肉,养其人生论之灵魂;讲人生哲学者即直取其灵魂。所以世界之上,并无 “哲学”。一家哲学,既自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则自是 “一家的” 哲学,而非 “哲学”,犹之 “白马非马”。将来虽未可知,但自有史以来,以至现在,世界之上,并无 “哲学”,只有 “许多哲学”。③人之盲目人生许多悲剧,皆起于威廉・詹姆士所谓 “人之盲目”。人皆自见其是而不见人之是;凡他人所言所行,与自己所认为对之见不合者,即斥为邪说谬行,目为洪水猛兽;甚且滥用强权,铲除异己。历史中此类事甚多,如孔子之杀少正卯,西洋旧教徒之杀新教徒,宗教家之杀科学家,即其显例。在此等情形中,往往双方用意,俱未尝不善;俱未尝不自以为其所言所行,为至当而不可易;然而卒至于相残害,可悲孰甚?推其所以如此,盖由此方不知彼方所言所行,亦自有相当的理由耳。实际的世界,有好有不好;实际的人生,有苦受亦有乐受。此为事实,无人不知;哲学史中大哲学家亦无不知;其所诤辩,全在对于此事实之解释及批评。就以上所说,略加推广,则哲学史中,有一派哲学家以现在之好为固有,而以现在之不好为起于人为。依此说则人本来有乐无苦,现在诸苦,乃其自作自受,欲离诸苦,须免除现境,返于原始。诸宗教中之哲学,大都持此说法。又有一派哲学家,则以现在之不好,为世界之本来面目,而现在之好,则全由于人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