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牛顿的经典传记,也是一部科学史。英国传记作家从150多万字手稿中还原真实的牛顿。

内容简介

按照一份在历史上知名的影响力人物名单——“100个伟人”所列,艾萨克·牛顿排名第二。牛顿从大学新生到升任剑桥大学教授只用了8年时间,他所创建的诸多原理,帮助我们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模型。他是世人景仰的天才,更是破界创新者。

然而,牛顿并非如历史一向记述的那样是个人格无瑕的人。过去的传记作家往往为了神话牛顿的“科学伟人”形象,故意避而不谈他从事炼金术和个人信仰。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怀特则以特有的科学视角,求证于牛顿留下的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提出了牛顿痴迷炼金术、神学研究和他奠立近代科学基础之间的重大关联。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曲折难解、穷尽一生追求知识的天才,他同时还是个为学术界所不容的炼金术士。在孤独的少年时代,他对传统的教育不满,难以觅得他人的友情,于是他将自己隔离,超越成长环境的限制,去探索更为广阔的科学世界。

尽管他是历史上大受尊敬的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创立科学方法的楷模,但他一生花费在炼金术上的精力,远远超过探究纯科学的心力。终其一生,他都想要了解他所碰到的事物。这种对新知渴求致使他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也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真相出现
  • 为圣人立传
  • 炼金之秘
  • 牛顿的两面性
  • 第一章 离弃
  • 牛顿的家族
  • 艾萨克·牛顿出世
  • 穿凿附会的故事
  • 庄园生活
  • 母亲再嫁
  • 条件式婚姻
  • 孩童时期的愤恨
  • 母亲重回身边
  • 无师自通
  • 天才少年
  • 化学知识的启发
  • 情窦初开
  • 接触基础科学
  • 准许进入剑桥
  • 第二章 物质及能量观念的改变
  • 四元素说
  • 以三段论代替实验
  • 排斥原子说
  • 黑暗时代
  • 当科学与神学结合
  • 从大阿尔伯特到达·芬奇
  • 伽利略的思想成就
  • 笛卡儿的旋涡论
  • 波义耳推翻“四元素说”
  • 培根——科学方法的奠基者
  • 第三章 学院生涯
  • 17世纪的剑桥
  • 不平的待遇
  • 孤独封闭的一年
  • 逐渐扩展人际关系
  • 密友威金斯
  • 牛顿的“哲学笔记簿”
  • 对于原子的观点
  • 新的学习对象
  • 建立工作体系
  • 对光的理解
  • 其他光学实验
  • 碰到了难题——数学
  • 输掉银币者
  • 神授的使命
  • 第四章 牛顿之前的天文学与数学
  • 几何大师奠立基础
  • “轮中轮”与逆行难题
  • 天文学及数学的进展
  • 哥白尼的日心说
  • 代数技巧的提高
  • 开普勒三定律
  • 通往经验主义之路
  • 笛卡儿坐标
  • 第五章 啼声初试
  • 瘟疫肆虐
  • 灵感何时涌现
  • 坠落的苹果
  • 从微积分开始
  • 重力观念的延伸
  • 取得绅士资格
  • 迷恋深红色
  • 首任卢卡斯讲座教授
  • 第一篇数学论文
  • 站在学术的巅峰
  • 第六章 寻找点金石
  • 点金石传说
  • 从炼金术寻求统一
  • 希腊炼金术
  • 炼金术的变迁
  • 中世纪的炼金术
  • 来自王室的支持
  • 玫瑰十字会
  • 牛顿的炼金术藏书
  • 16—17世纪的炼金术士
  • 自大心理作祟
  • 炼金过程大公开
  • 集体无意识
  • 隐藏在密语背后
  • 第七章 巫师的学徒
  • 化学知识的启蒙
  • 波义耳的启迪
  • 开诚布公
  • 哈特里布圈子
  • 参与秘密社团
  • 炼金术入门
  • 对“哲学家的使者”失望
  • 轩辕十四锑
  • 毁于祝融之手
  • 忠于信仰
  • 拒绝“三位一体”论
  • 计算《圣经》中的预言
  • 重建所罗门王的圣殿
  • 上帝的使者
  • 第八章 宿敌
  • 为人师表
  • 牛顿的光学实验
  • 样样自己来
  • 当选皇家学会院士
  • 第一篇论文
  • 天才之间的争斗
  • 文字交锋
  • 迎头痛击
  • 再度封闭
  • “巨人”的肩膀
  • 独自航向科学时代
  • 第九章 迈向《原理》
  • 缘起咖啡馆
  • 哈雷的报酬
  • 重返伍尔斯索普
  • 胡克的还击
  • 更大的羞辱
  • 宿敌助一臂之力
  • 观测彗星
  • 拼凑出彗星轨道模型
  • 由自然之气到重力
  • 以太竟然不存在?
  • 完成《绕转物体的研究》
  • 焚膏继晷全心投入
  • 艰涩难懂的三巨册
  • 哈雷全力支持
  • 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
  • 第十章 崩溃
  • 《原理》旋风席卷整个欧洲
  • 预言统一场论
  • 政教混乱
  • 发觉科学之外的潜力
  • 进入社交圈
  • 洛克的提携
  • 是挚友还是情人?
  • 坦诚以对,毫无保留
  • 暧昧
  • 迷恋
  • 从互相吸引到分手
  • 精神错乱
  • 各方的猜疑
  • 远离剑桥,成为公仆
  • 第十一章 转型
  • 17世纪后期的伦敦
  • 财政与币制混乱
  • 回收旧币铸新币
  • 科学化的改革
  • 争取权力
  • 打击不法行为
  • 兼职私家侦探
  • 小贼大盗无一幸免
  • 不再孤独一人
  • 凯瑟琳拓展社交圈
  • 财政大臣也为之沉醉
  • 不可戳破的私通关系
  • 恶意抹黑的肥皂剧
  • 政治权力下滑
  • 皇家学会向下沉沦
  • 《光学》出版
  • 量子力学呼之欲出
  • 后世的赞誉与批评
  • 第十二章 老人之间的争斗
  • 牛顿肖像
  • 受封爵士
  • 法蒂奥名誉扫地
  • 极力撇清
  • 再度见死不救
  • 专制与偏爱
  • 搬迁至“丹鹤庭”
  • 内部斗争
  • 剔除眼中钉
  • 皇室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
  • 只是利用的工具
  • 互相攻讦
  • 牛顿的阴谋
  • 互不相让,冲突持续加剧
  • 弗拉姆斯蒂德的平反
  • 第十三章 谁先发明了微积分
  • 山雨欲来
  • 著名的密码谜题
  • 因独特而造成封闭
  • 冲突白热化
  • 成立“自己的”委员会来裁决
  • 无所不用其极
  • 莱布尼茨的还击
  • 强争独一无二
  • 第十四章 与先贤同列
  • 慷慨解囊
  • 外甥女嫁出门
  • 探求科学与信仰的结合
  • 基督是宇宙中所有作用的媒介?
  • 老而未衰
  • 焚纸事件
  • 法蒂奥的煽惑?
  • 暮年的牛顿
  • 巨星的陨落
  • 附录 牛顿一生大事年谱
  • 译后记
  • 窥见大师原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哥白尼和浮士德二者的结合

    每日一书:《牛顿传》。牛顿,这位伟大的智者,如今可以和另一个谎称找到了 “点金石” 的牛顿并立共存。他是哥白尼和浮士德这二者的结合,他想要了解他所碰到的一切事物,这种极度的渴求致使他自我伤害、精神崩溃,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这种遭遇对牛顿这个小男孩而言是十分不幸的事,但这对于人类知识进步而言却非常重要。虽然牛顿的 3 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没有使他损失他该继承的遗产,但他在已经懂事、需要母爱时,却被迫和母亲分离。长久以来,这被认为是造成牛顿一生个性怪异的主要原因。在克拉克家里,使牛顿感兴趣的不只是初级化学和药剂师的奇妙世界,还有住在同一屋檐下、克拉克先生的继女凯瑟琳・斯托勒,她被认为是牛顿一生中有感情牵连的唯一非亲族女性。除此以外,只有他的亲人,那就是母亲汉娜,和老年时期照顾他生活的 “半血亲” 外甥女凯瑟琳・巴顿这两个人。牛顿满载着两千年来关于宇宙本质的各种不断改变的观念,他的伟大之处是将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等许多科学家的个人突破加以整合和梳理,最后总结成一个涵盖广泛的宇宙观 —— 创造了一组定律和法则,赋予近代物理学一个明确的架构。这两种并行的信仰产生了互相涵盖的宇宙图景:上帝创造了宇宙,并且如《圣经》所言引导了万物的运行。所有运动不但由上帝起始,也由上帝掌控。教义中的全能上帝与亚里士多德教条中的 “不动的动者” 完美契合,同样指的是那双无形的手。牛顿以前的思想家观点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柏拉图:冥思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代替实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伽利略:以数学作完整的推演,以实验做最后的证明笛卡尔:坐标系和二元论波义耳:实验否定四元素罗杰培根:由宗教推动,以严格的逻辑法则为指导,最后用实验来证实因为在清教徒的世界里,只有上帝和知识这两根精神支柱,而追求知识又是上帝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这两根支柱可以取代其他一切需要,他以清教徒主义和渴求知识的天性为引导,至少可以躲避性欲的需要。没有结婚或成家的心理压力,更抑制了他对物质的欲望。牛顿从一个大学新生到成为卢卡斯讲座教授,总共只用时 8 年。犹如他以无比惊人的速度攀登学术地位的阶梯,牛顿也以无比惊人的速度同时进行科学与数学的研究工作,终于使他的名字镌刻在不朽的历史丰碑上。牛顿并不会侥幸地因为单一事件或者回到童年的环境,而产生某种推动力,进而得到启发,反而是专心的研究和绝对的奉献,逐步揭露事实真相,才是比较可能发生的情况。正如有人问牛顿是怎么会想到这些前所未知的东西时,他回答说:“我经常将一些问题放在眼前,等待第一道曙光缓缓出现,再一步步地看到圆满、明亮的光辉。” 更不可思议的是,牛顿在他原本的严谨生活中稍稍放肆之后,能够很快收敛,并且从此以后再也不让自己松懈。他那相当短暂、略显不羁的时期,就如同经过了一阵宣泄或自我清除,之后,他重新严谨地控制自己,其转变之突然,就与他突然出现在剑桥的小酒馆一样。1668 年年初,他再度自我隐没于学术中,其时,他正着手铸造他早期学术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牛顿彻夜不眠地守着火炉,几乎失去理性地自我鞭策。我们为了能充分感受这样狂热的工作态度,不妨重温一次他当时是怎么做到的。作为一个炼金术士,第一个要求就是阅读。要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竭尽全力沿着先人为寻找点金石而开辟的道路前进,把已有的点滴知识变为己用。多年来,在牛顿拿起坩埚点燃炉火之前,他把自己深埋于炼金术的传闻与文献中,为的是将这门学问发展成为某种形式的知识基础。牛顿老年时,曾异常坦白地对康杜伊特说:“有些人先给自己立下严格的规矩,遵循严格的宗教生活来追求点金石,那样的修炼对实验很有益处。” 最后的那句话可能意味着牛顿察觉了炼金术所担任的角色,这在他解释他的理论时极为重要。波义耳并不像别人那样,是被强烈的欲望挑动,才去重新发掘 “失去了的秘密” 的。他是个十分外向的人,他的社会关系良好,个人经济富裕,生活舒适,所以他完全是为了追求学问而做学问的。1687 年 4 月,牛顿完成了第三个单元,4 月 4 日,文稿就到了哈雷手中。哈雷立刻回信给牛顿说:“全世界都会为你能够如此深入地参透自然的奥秘而感到骄傲,人类的智慧都会因这杰出的思想而升华至更高的境界。” 终于,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以及融会了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本 550 页的论著诞生于世。然而作者真正花在写作上的时间,不过 18 个月而已。牛顿的《原理》不仅整合了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理论,成为单一的、内聚的,用数学表达、用实验支持的整套理论,同时也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除了解决潮汐如何产生、彗星如何划越天空等种种困惑人类的古老问题,还引入了较新的观念,譬如解释地球自转时的 “摇晃” 或岁差是因为地球上各点有不同的重力强度。《原理》为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一个世纪内,引发了持久且真实的人类文明演变。若没有这样的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力就不会获得利用,而这正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它将人类从黑暗中,从对大自然的奇想中,拉往科技时代,拉向操控宇宙之力的时代。是全心的奉献、无可比拟的意志力、卓越的技术能力,以及探讨炼金术之类神秘事物的自发精神,筑成了这部巨著。牛顿从坩埚的底部和天体的运行中看到了吸引力和排斥力,他那跳跃般的想象力将这两种现象联结起来,确立了所有物体都能互相吸引的观念。对牛顿和全人类而言,《原理》即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是炼金术士的黄金,是令人寻寻觅觅的点金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之前的传记要么一味歌功颂德,或也有由神入凡的细节,但此书却从纵横背景,交代最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顿的故事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00 本)#2023 年读书主题(二)传记 - 科技人物《牛顿传》(43)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传记的主题开始,选择科技人物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一本是《牛顿传》,关于牛顿的经典传记,也是一部科学史。英国传记作家从 150 多万字手稿中还原真实的牛顿。按照一份在历史上知名的影响力人物名单 -“100 个伟人” 所列,艾萨克・牛顿排名第二。牛顿从大学新生到升任剑桥大学教授只用了 8 年时间,他所创建的诸多原理,帮助我们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模型。他是世人景仰的天才,更是破界创新者。然而,牛顿并非如历史一向记述的那样是个人格无瑕的人。过去的传记作家往往为了神话牛顿的 “科学伟人” 形象,故意避而不谈他从事炼金术和个人信仰。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怀特则以特有的科学视角,求证于牛顿留下的 50 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 100 多万字的神学手稿,提出了牛顿痴迷炼金术、神学研究和他奠立近代科学基础之间的重大关联。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曲折难解、穷尽一生追求知识的天才,他同时还是个为学术界所不容的炼金术士。在孤独的少年时代,他对传统的教育不满,难以觅得他人的友情,于是他将自己隔离,超越成长环境的限制,去探索更为广阔的科学世界。2、精彩段落:“虚假的事物可以被随意想象,唯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被理解。” 牛顿,这位伟大的智者,如今可以和另一个谎称找到了 “点金石” 的牛顿并立共存。虽然共存后的形象略为逊色,但他仍然是受人景仰的巨人。“我们在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这个奇异的精灵,为撒旦所惑,他自以为用超凡的智慧,必可窃得上帝及这大自然的全部秘密。他是哥白尼和浮士德这二者的结合。就本质而言,牛顿是一个偏于隐闭的人,他情愿退缩到一个角落,与整个世界隔离。他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不接触外界的日常事务,工作的场所要么是大学的个人研究室,要么是学校旁边自己的住所兼实验室。他都是单独做研究和实验的。牛顿从小就不喜欢做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 在各方面都是如此。当传记学家审视牛顿的生平,为他撰写传记的时候,牛顿已经不在人世,因此他们没有必要替他隐瞒宗教倾向。可是,使那些早期传记学家如鲠在喉的,是牛顿图书室中的浩瀚藏书,以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稿与札记,其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料。这些都清楚地显示出,尽管他是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一位科学家、一位创立科学方法的楷模,但他一生花费在炼金术上的精力,远远超过探究纯科学的心力。从幼童到少年,他几度被引领着走向不同的方向,这使他不明所以,无所适从。他对传统的教育不满,与同学格格不入,最终领悟到自己的天性。他难以觅得他人的友情,不如将自己隔离,超越成长环境的限制,去寻求更大、更新的世界。天意不许她们所怕的事情发生,那孱弱的身躯,看来无法收藏他那不朽的心灵,却注定强壮起来了,最后甚至享有比一般人更长的寿命。牛顿如果活到那时,会很喜欢这类描述的,这会为他最珍惜的自我形象增添光辉。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