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哲学教授剖析信息时代的危险,用哲学拯救我们破碎的自我,解答无聊与生活的关系。

内容简介

技术从不中立。

网络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在拽着你沉迷,或因为痛苦,或因为贪求刺激,但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无聊。

叔本华、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也不曾预见,人类的无聊可以被网络放大到如此地步。在这个后现代、后资本主义的时代,我们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掏空自己,再填进一个破碎的自己。我们如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燃烧自己,点亮虚拟世界。

现在,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红色药丸,还是选择蓝色药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无聊的境况
  • 1. 多希望我也在这里
  • 2. 无聊是哲学的源泉?
  • 3. 为什么继续活着
  • 4. 停滞不前
  • 5. 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 6. 意识试验台
  • 7. 学会等待
  • 8. 无聊分类
  • 9. 界面
  • 第二部分 理性的虚无
  • 1. 孤独
  • 2. 注定落空的愿望
  • 3. 信念上瘾和理性矫正架
  • 4. 理性中的理性
  • 第三部分 自我的危机
  • 1. 永恒轮回
  • 2. 结构性绝望
  • 3. 关于成瘾的无尽循环
  • 4. 自我消费
  • 第四部分 我们该如何继续
  • 1. 严格的魅力
  • 2. 爱
  • 3. 死亡
  • 致谢
  • 附注: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的第三种状态

    除了忙和闲之外,人常常是要面对无聊这第三种状态。即便是科技和消费政治都试图掩盖,我们依然要面对问题,通过和手机界面的互动进行疯狂自我消费,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反而会面临更加漫长和空虚的无聊状态,以至于我们为了逃避,不惜做出任何事情。 要不是早起无聊,我也不会一口气看完《解剖无聊》这本躺在书架上很久的书。虽然作者的语言有些晦涩,偏理论,还颇有些说教味,不过读起来依然富有哲思,带来不少启发。(其社交软件上发言遭到网暴的原因可以从中猜测一二。)简言之,可读性差了点,却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关于无聊的分析,作者不光是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还联系到现实中的政治以及互联网世界等方向进行具体的分析。不敢说完全正确,作为一家之言确实可以更好认识和思考无聊对于我们的影响,比如创造性无聊是以一种漫不经心对待无聊,并不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哲学上的思考和启发。 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一环,作者提出的解决之道,颇有些浪漫色彩,缺少一些实践智慧和可操作性。作为一本哲学家写的小书不可过于勉强,听完讲解再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自己的行动,多了一些旁观者冷静客观的认识和思考。与无聊不期而遇的时候不会只顾着逃离,多了一分直面的勇气,增添了几分智慧的光芒。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326本 纸质书同步看完

      无聊与其说是某个特定情境的特征,不如说是某个人面对该情境时的状态,或仅仅是其意识到自己身处该情境时的状态。死亡正如出生之前一样,只是一种非存在的状态。维特根斯坦认为:“死亡不是生活里的事件;人是没有经历过死亡的。如果我们认为,永恒不是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 人类是唯一能够质疑自己的意图的生命形式,这是幸运也是不幸。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这样写道:“人类是唯一一种将自身存在视为问题的动物,而且这个问题他必须解决、无从规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