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牛津通识读本,宗教篇。为何佛教能红遍亚洲,这本书为你揭示佛教的发源和发展。

内容简介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大有裨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文出处例释及发音
  • 第一章 佛教与象
  • 第二章 佛陀
  • 第三章 业与轮回
  • 第四章 四圣谛
  • 第五章 大乘佛教
  • 第六章 佛教在亚洲
  • 第七章 禅定
  • 第八章 佛教伦理
  • 第九章 佛教在西方
  • 年表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7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任何书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的态度

    受到主观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或者研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佛学往往会形成相当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各有殊异。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各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完全一样。盲人摸象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佛学广泛而复杂,任何人面对它时都必须慎之又慎,切勿只是根据自己对局部的一知半解便轻下断言。尤其是一些动辄便以 “佛教徒认为……” 或者 “佛学教导说……” 开头的说法,实在应该谨慎对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佛教入门介绍

      本书对西方人介绍佛教,只能说是入门,文明源流不同,西方人还是很难理解佛教。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真正融入社会是在亚洲,特别是和中华文明的融合,最终佛教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因为正如孔子说的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文化负责人间的事,是此生的权威指导,而超自然的关于死亡和死后的问题,来生的问题正好佛教来解答。对一神论的西方人来说,他们会被 “禅定”“业与轮回” 这些感兴趣,但很难理解佛教最重要 “缘起性空”“空” 的概念,因为佛教 “乐观厌世” 的世界观和世俗的政教合一的一神教相背,而这种出世的疏离感,正好和中国儒学契合,儒学负责实干,佛学负责精神抚慰。本书也对佛教的几种教派源流的发展做了介绍,“小乘” 教派主要在东南亚,南亚发展,东亚汉地的 “大乘” 和西藏的 “密宗”,都没有深入,只是简介。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除四谛,行善养智,证如来

        这本《佛学概论》真的是了解佛教的入门书籍,开头中作者就引用了尼尼安・斯马特对宗教的定义跟解释。他并不勉强给出定义,而是试着将宗教现象条分缕析,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如其所说,则所谓宗教就有如下维度:(一)实用性和仪式性,(二)经验性和情感性,(三)叙述性和神话性,(四)教条化和哲学性,(五)伦理性和律法性,(六)社会性和组织性,以及(七)物质性。这种方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没有将宗教削减为简单化的教条或者信仰,也不暗示所有宗教信仰者必有某种共同之处。受到主观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或者研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佛学往往会形成相当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各有殊异。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各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完全一样,例如,仅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 “以佛学研究佛学” 的方法之外,还有诸如哲学诠释方法、历史考据学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宗教心理学方法,乃至于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方法等等。不同的方法对于揭示佛教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思想特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它们之间并非一定就是情同楚汉、相互矛盾与对立,而往往可以相互发明、相得益彰,如果人们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研究佛教,那么,对于佛教的了解和认识就会更全面和具体,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作者对禅定(三摩地,泛指修习)的说明相当清楚明白。他指出禅定是八正道之关键步骤,是佛教所有部派都认定的通往证悟的正途,通向善与智的手段,主要体现了作为宗教所具有的 “经验” 维度。解脱源自探索自我,秉持、修正瑜伽的灵肉双修法。(西方视角定义)本质是在受控方式诱导下进入的意识的改变状态。集中注意力、高度定力、内心祥和平静,需日复一日苦练。内观心法,具有穿透力和批判性的明慧之心,仔细反思身、觉、意、识;配合止寂之法集中精神。意识转瞬即逝,并非实相。并没有主体存在掌控情感、感觉、情绪、意念等等,一切存在皆为各自的体验。这应该目前我看过的最佳解释。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