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于东京审判期间,中国检察官团队的主要工作和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用平实的语言着重叙述了东京审判的中国团队,包括检察官团队和法官团队,在东京审判期间为捍卫正义、严惩战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勾勒出团队成员的人生轨迹和群体像。

本书为兼具学术与一般读物性质的历史人物传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编委会
  • 序 忘记历史就等于犯罪
  • 上篇 东京审判及中国团队的贡献
  • 东京审判概述
  • 一、东京审判的缘起和相关法律准备
  • 二、对战争罪犯的认定及逮捕
  • 三、对战争罪犯的侦查与起诉
  • 四、对战争罪犯的审判
  • 五、宣判与执行
  • 六、后续审判
  • 七、东京审判的意义与局限
  • 中国团队的贡献和遗憾
  • 一、中国团队的主要贡献
  • 二、中国团队的遗憾
  • 下篇 中国团队群英谱
  • 中国检察官团队
  • 检察官向哲濬:凛然仗剑赴东京
  • 秘书兼助理检察官裘劭恒:劝说溥仪出庭作证
  • 顾问倪征□:临危受命战法庭
  • 顾问鄂森:华北取证质丹下
  • 顾问桂裕:团队合作擒板垣
  • 顾问吴学义:寻土肥原犯罪证据
  • 翻译兼秘书高文彬:揪出“百人斩”元凶
  • 秘书刘子健:罪证查找助惩凶
  • 翻译周锡卿:对日索赔翻译家
  • 翻译张培基:庭审实况真实记
  • 其他人员:幕后英雄建功勋
  • 中国法官团队
  • 法官梅汝璈:清算血债锁敌酋
  • 秘书方福枢:身兼数职挑重担
  • 秘书杨寿林:秘书法官皆胜任
  • 秘书罗集谊:暗战香港,助力东京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最近 “吴啊萍” 和 “夏日祭” 两件事的热议,让我即困惑又震惊。困惑的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缘由让一个中国人(姑且还算是中国人,毕竟没有剥夺她的权利),能做出如此伤害我国人民感情的事,那可是南京的玄奘寺啊,做如此人神共愤的事,图啥呢?为了火不择手段吗?又不是那个想留在国外,不断媚外的杨舒平,你在国内还是在南京,这究竟是怎么长大的,一点人事不懂啊。这种就算进了局子,也得被室友霸凌吧,我要是狱警,都不拦着。另外震惊的是真有人不知道那几个名字是日本甲级战犯和百人斩刽子手的,这是有多无知啊?虽然我也没有完全记住全部的甲级战犯,可东条英机、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松井石根、谷寿夫、冈村宁次这些名字应该不陌生吧。就算你不怎么读书,历史课总上吧,教材再怎么改抗日战争你总得学习吧,还有那么多抗日神剧和院线大片也总是提到这些名字啊,你不知道这些是战犯吗?最可气的是冈村宁次根本没受审,而谷寿夫只被评委乙级战犯。我一直在回忆我是如何知道这些名字的,源于我二十多岁时,央视的一个纪录片《丧钟为谁而鸣》有关于远东审判的全记录。后来还有刘松仁、曾江、英达、曾志伟演的一部院线大片《东京审判》,让我记住了中国法官梅汝璈、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检察官倪征燠。以前我特别不理解,同一个题材为啥一拍再拍,像主旋律的大决战,开国大典,后来又拍了建国大业。我年轻时看过了跛豪和雷洛传,后来又拍了金钱帝国和追龙,武侠小说就更不用说了,射雕、神雕、天龙、鹿鼎这些先后翻拍六七次。这些为啥总是反复拍摄啊,原来真的会遗忘啊。我们这一代人脑子里的小龙女是潘迎紫,是陈玉莲,而九零后脑子里的小龙女就成了李若彤、刘亦菲。那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电影《黑太阳 731》还有张纯如女士写的《南京大屠杀》,所以一直对这个事有记忆。而新一代的人可能就只能从《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和《金陵十三钗》里去了解这件事了。可再年轻一点的呢?他们啥也不知道,所以是不是才出现了 “夏日祭” 这样的事。前两天我们在群里讨论 “吴啊萍” 这件事,真有年轻的群友说没听过这几个名字,我好难受。所以特意找了这本和东京审判有关的书,借机聊聊这个话题。最后将全部的甲级战犯名单附在这,帮助这些小朋友记忆:他们是荒木贞夫、土肥原贤二、桥本欣五郎、畑俊六、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星野直树、板垣征四郎、贺屋兴宣、木户幸一、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松井石根、松冈洋右、南次郎、武藤章、永野修身、大川周明、大岛浩、岗敬纯、佐藤贤了、重光葵、岛田繁太郎、白鸟敏夫、铃木贞一、东乡茂德、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其中: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木村兵太郎、小矶国昭、白鸟敏夫、土肥原贤二、东乡茂德、东条英机、永野修身、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松井石根、松冈洋右、武藤章是被供奉在靖国神厕里的。特分享一下。用习大大的话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