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大学首选的人文通识经典,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史密斯是美国宗教史大家,透过个人的观察,兼具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和宏观的视角,依次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阐述这些传统中内涵的生命智慧,旨在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智慧传达给大众。该著作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成为美国各大学首选的人文通识经典。

本书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智慧。作者在书中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涵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充分展现出世界宗 教的精神内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起点
  • 第二章 印度教
  • 人们想要的是什么?
  • 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内在的超越
  • 通往目标的四条道路
  • 通过知识走向神的途径
  •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 通过身心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 生命的阶段
  • 生命的状态
  • 在你之前所有的话语都消退了
  • 在宇宙中成长
  • 世界
  •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 第三章 佛教
  • 醒悟了的人
  • 沉默的圣人
  • 叛逆的圣人
  • 四圣谛
  • 八正道
  • 佛教的基本概念
  • 大乘和小乘
  • 金花的秘密
  • 金刚霹雳
  • 渡河的形象
  •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 第四章 儒家
  • 至圣先师
  • 孔子面临的问题
  • 儒家对手的答案
  • 孔子的答案
  • 理想传统的内容
  • 孔子的方案
  • 伦理或是宗教?
  • 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五章 道家
  • 老子
  • 道的三种意义
  • 三种道家思想
  •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和瑜伽
  • 替代性的力量:宗教的道家
  • 力量的混合
  • 创造性的静
  • 道家的其他价值
  • 结论
  • 第六章 伊斯兰教
  • 背景
  • 先知的封印
  • 走向胜利的迁徙
  • 持续的奇迹
  • 基本的神学概念
  • 五根支柱
  • 社会教义
  • 苏非主义
  • 伊斯兰教何处去?
  • 第七章 犹太教
  • 神的意义
  • 创造的意义
  • 人类存在的意义
  • 历史的意义
  • 道德的意义
  • 正义的意义
  • 受难的意义
  •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 生命的神圣化
  • 启示
  • 选民
  • 以色列
  • 第八章 基督教
  • 历史上的耶稣
  • 信仰的基督
  • 终结和开始
  • 佳音
  • 耶稣的神秘身体
  • 教会的心灵
  • 罗马天主教
  • 东正教
  • 新教
  • 第九章 原始宗教
  • 澳洲经验
  •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 原始世界
  • 象征的心灵
  • 结论
  • 第十章 最后的考察
  • 宗教之间的关系
  • 智慧传统
  • 聆听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每一种宗教都有一点点了解但是没有把他们放到一起来看过很多宗教是同源,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与佛教,儒家与道家也是 —— 他们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仍然是理解西方宗教对立,而东方则是兼容并包,多教融合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中国人就会像融合儒道释一样融合其他宗教在一个多元的世界,更需要兼容并包的思想和态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之无愧的神作,一本文字与思想都让人愉悦满足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的宗教:世界七大宗教的智慧

        美国宗教史大家休斯顿・史密斯在本书中并未详述宗教历史或论述宗教安定和谐的主题,而是阐释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和内涵的生命智慧,带着哲学思辨的精神去拥抱整个世界。常听到印度人是 “苦行的、超脱尘世的并且否定生命的”,但印度人并没有谴责享乐,只是在转瞬即逝的享乐和世俗成功之上,还有更高维的 “弃绝之路”。印度教徒说 “享乐、成功和责任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去作为,去认知,变得幸福”,以及 “解脱”——“从使我们远离无限存在、无限认知和无限祝福的任何事情中解脱”。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能够拥有,并且,已经拥有。因为隐藏在生命之中的 “自我” 或 “大我”,事实上相当于 “梵天” 或 “神明”,一切的答案都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我们所做的都只是在唤醒那隐藏在生命深处的黄金王国。而如何让这些宝藏重获光明呢?印度教提出四种途径:“知的瑜伽”:为有强烈反省倾向的精神追求者而设,通过知识与神合一;“爱的瑜伽”:引导隐藏在心底的爱朝向神;“业的瑜伽”:为精力充沛的人而设,通过工作走向神;“修的瑜伽”:为具有实验精神的人而设,通过身心训练通往神。而神是什么呢?神是 “存在、意识和极乐”,是 “全然的真实、全然的意识和全然超出所有的挫折和徒劳”,神是创造者(大梵天)、维持者(毗湿奴)和毁灭者(湿婆)。神不会 “有意地支配世界”,也不会 “被世界固有的暧昧、不完美和有限而影响”。基于印度教的基本构想,世界是多样的,有业报的,幻象的,戏剧的,是发展精神能量的训练场。人们各自有不同的途径到神那里,在朝圣中内在神不断寻求释放,最终个体灵魂与神合一。佛教开始于一个醒悟的人 —— 乔达摩・悉达多,当他认识到 “苦行主义” 的无效性后,“在极端苦行主义和纵情放任之间” 探寻一条中原道路。他是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但 “客观、批判的天赋又被方济的温柔大大平衡了”,而被称为 “大慈大悲”。从印度教中分化而出,原始佛教宣扬了一种没有权威、没有仪式、绕开玄思、没有传统、高度自我努力以及没有超自然的宗教。佛教提出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以使人们 “从自私自利的狭隘限制中释放出来,进入宇宙生命的广阔天地”。佛陀死后,佛教分化为 “小乘” 和 “大乘”,前者认为以涅槃为核心目标的人应该放弃俗世成为和尚,而后者认为佛教对于俗世之人和专业人士一样有关系;前者独自奋力追求涅槃,毫不怀疑地朝目标前行,后者在达到涅槃边缘则自动放弃奖赏回到俗世,使其他人也可得到涅槃;前者认为玄想是无用的消遣,后者则产生了详尽的宇宙论。在中国,人们 “摒除了佛陀的政治主张,而取其主体具有宇宙意味的心理精神成分。” 作者认为禅宗是受道教深刻影响的佛教学派,“禅的一半灵感来自中国人实际的、此世的取向”,其天赋在于连接暂时与永恒,扩大感知,“让顿悟的美妙可以注满人们日常生活”。“当自我与他者、有限与无限、接受和拒绝之间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之后,甚至生与死之间的对立也消失了。” 而在西藏盛行的金刚乘,本质是密宗,是 “无比坚硬的力量之道”,通过激发潜藏在人类中的全部潜能而达到涅槃。“佛教是跨越人生河流的航行 —— 一个从无知、贪婪、死亡的此岸到智慧和启悟的彼岸的旅程。” 中国人无一不知至圣先师孔子,其影响巨大甚至使汉学家将儒教看成中国 “最伟大的精神力量”,“直接造就了一个成为中国统治精英的学者阶层”。在战争不断升级甚至毫无节制的孔子时代,如何避免毁灭自身成了每个人心中最迫切的问题。法家借武力限制民众行为,墨家寄希望于 “兼爱”,孔子则意识到 “爱需要社会建构和集体的民族精神支持” 才能更大程度上有效,因而 “迷恋传统以及它的教化力量”。“当自发传统丧失力量的时候,就通过刻意的传统来强化它 —— 有意识地关注并且给与理性的支撑。” 而这种把传统从 “无意识” 到 “有意识” 的重大转向,意味着 “他的民族首先要决定他们需要何种价值观,然后使每一种教育的手段都转而致力于把这些价值普遍地内化于人们心中”——“仁、君子、礼、德、文”。孔子的方案 “不是瑜伽行者隐退山洞寻求的内在之神”,而是将自身置于不断变换、永无休止的人际关系之中,并以其社会角色之和定义。关于伦理与宗教之辨,作者认为儒家是 “以一种伦理的角度来探讨生命”,但就内涵它 “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宗教之外”。从宗教层面上,孔子把重点 “从天转向地”,从祖先崇拜转向孝道。孔子所倡导的那些 “改造社会和人心” 的文化成就 “带来了政治回报,使中国人拥有一种同化力量”,凡所不能抵挡的都被其吸纳,甚至使入侵者 “通过自发吸收而放弃其自身的认同”。“在中国,儒家的古典不仅被佛教的精神荫蔽,也被道教的浪漫色彩所平衡。” 正如作者所言,儒道两家,一古典,一浪漫,一强调礼仪,一随性自然,徘徊于社会之中,一漫游于社会之外,二者同阴阳本身构筑了中国精神的两极。何谓道?道是 “终极真实之路”,是 “自然万物的规范、律动和原动力”,是 “人类的生命之道”。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三种道教思想,哲学的道家、活力的道家、宗教的道家(翻译有点奇怪,可能意指老庄派、黄老派、道教),以 “道” 存 “德”,或调用物质(草药)、运动(太极拳)和思想(冥想)增 “气” 之效,或建立道观将 “道” 的活动制度化,三种互相关联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关于道家的核心思想 “无为”,被作者翻译为 “纯粹的有效性和创造性的静”—— 是 “至高无上的活力和至高无上的放松” 的结合,是 “无限的柔和” 而又 “无限的坚强”,是 “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无论是辩证思想还是自然主义,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巨大,使其超越了那些拘泥于形式的肤浅且脆弱的社会表面,构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审美的核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虽无人至于道,道却 “在共同永恒的整合之中” 传续、引领。“伊斯兰” 的含义是 “和平”、“驯服”,是 “当一个人把生命完全交付给真主时,和平就来临了”。“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真主安拉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亚当夏娃,他们的一部分后代去了麦加并在阿拉伯地区繁衍生息成为穆斯林。安拉不只是一个神,也不是众神中最伟大的一个,他就是神,独一无二的神。先知穆罕经过三年的努力却只有不到四十位皈依者,但他毫不放弃并迁徙至耶斯里布,此后他唤醒了一个从未统一的民族,建立了一个宗教,控制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穆罕默德宣称的唯一奇迹是《古兰经》本身,这是安拉话语的化身,直接涉及教义,“压倒性地大力诵读神的统一、全能、全知以及恩宠”。《古兰经》强调行动重于观念,通过 “五根支柱”—— 念作证词(亦称信仰的告白)、礼拜、天课、斋月、朝觐 —— 规定了穆斯林与神打交道的个人生活原则。同时,《古兰经》也是是一项 “把信仰和政治、宗教和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 的法律纲领。作者摒弃固有偏见,认为《古兰经》对妇女地位的改进、种族平等共存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且 “伊斯兰教的关于武力使用的记录没有基督教黑暗”。伊斯兰教的过去无疑是辉煌的,但面临着 “在一个多元的、相对化的时代坚持真理” 的挑战,是否或如何延续抑或壮大这份辉煌值得深思。“主,我们的上帝,主是独一的。” 西方文明中有三分之一带着犹太祖先的印记,但作者认为犹太人成就的关键不是在于其古老,亦或是他们土地和历史的分量,而是追求意义的热情。犹太人对意义的追求 “根植在他们对至高存在的了解上”,这个 “他者” 不仅有人格性,更重要的是单一、至高和超自然的意志,并且 “他者” 的善 “从永恒到永恒”。犹太人也不放弃寻找物质方面的意义,区别于印度和东亚宗教的赞赏自然、遵守自然规则,犹太人认为自然是 “很好的” 并受雅威委托可去 “支配”,因此 “现代科学最先发源于西方世界并非偶然”。犹太历史充满受难,但他们却在放逐中找到最深刻的意义 “进入愿意承担痛苦的生命,以使他人得以减免”。因而这些 “选民” 不是为了特权,而是为了承担责任,这一 “自大” 的概念成为了 “犹太人对他们出身和幸存的事实给予的最谦卑的阐释”,这也是 “对文明异乎寻常的贡献”。“选民” 以及 “上帝意志超越(并且通常不同于)历史上发生的一切” 的双重观念,把 “人的生命与自然秩序坚实地联系在一起” 却又 “不将之限制在那个秩序之中”,“犹太人奠定了社会良心的基础,并且成为西方文明的历史性标志”,其 “希望和想象向上” 的方向灌满了西方人的心灵。“在所有的伟大宗教中,基督教流传得最广,并且拥有数量最多的信徒。” 基督教以拿撒勒耶稣的生活为中心,耶稣在三十多岁时从事教导兼治疗的工作,持续了一到三年后却招致了同胞和罗马方面的疑心,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很快他的门徒就开始宣扬那复活的主之福音。耶稣的整个生命是 “谦逊的、自我给予的、不为自己寻求的爱”,其非凡训诫的真实含义在于 “上帝绝对爱世人,而从不考虑人值不值得爱”,而当人们 “感觉到自己不仅抽象地或原则上被爱,而且生动而人性化地被整合了所有的力量和完美之神所爱,那个经验可以完全消除其恐惧、罪感和自我困扰”。早期基督教传播到今天分成了三大支派: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罗马天主教教会作为 “宣教的权威” 和 “圣礼的代言”,东正教则没有教皇并认为上帝的真理通过 “教会的良心” 来揭示或是其成员的一致共识。而罗马天主教与后来称之为新教的基督教的分裂,作者认为基本原因是 “因信称义”(人与他们存在的基础和其他人恢复正当关系)和 “新教原则”(反对相对事物的绝对化,反对偶像崇拜)的崭新的基督教概念的出现。宗教永远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教义或机构。在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知的未知变成已知,未知的未知又不断激增”,我们如何在这个被神圣和世俗意识撕裂的多元世界中自处呢?我们似乎早已抛弃了 “上帝”,用那些可控的实验和证明,重塑了整个世界。然后当我们习惯性地指望科学回答终极问题时,却发现 “科学的方法与终极问题毫不相干”。或许当我们转身回望世界各宗教中的智慧传统,会发现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正透过它倾泻入生命之中。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海南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的前身海南人民出版社(专业性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1990年3月,以“海南出版社”名称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同年9 月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综合性出版社资质”。公司是海南省规模最大最大的综合性出版企业,被誉为国内极具创意和活力的出版社。 公司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世界百科全书》等一批在积累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的高品位图书;出版了《海南地方志丛刊》《黎族藏书》《黎族传统织锦》等一批介绍海南历史、文化的图书。引进版图书以“时效快、品种新、成系列”为三大特色,并产生品牌效应。如《数字化生存》给尚处于数字化边缘的中国带来了世界数字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中央政治局要求所有委员人手一本学习。《次第花开》《大外交》《魔鬼出没的世界》《日本史》《证券分析》《网络为王》等也都受到全国各行各业各层次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