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好玩好看的的教派演义史,有理有据的宗教经济学。

内容简介

《教堂经济学》利用厂商竞争理论,将教派间的竞争行为与策略,化作精彩的商业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经济学有多么大的解释力;而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又如何与金钱和权力紧紧纠缠。

几个世界级的大宗教瓜分今天世界宗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相似,这并非偶然。三千年前犹太教的经营策略,跟现代快餐店的加盟模式如出一辙。降低入教门槛相当于降低了宗教产品的“价格”,是新兴教派的竞争利器,基督教同犹太教、新教同天主教的竞争都用到了此法。欧洲各地建造高耸入云的教堂,其实是教会掌控地方经济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教会的婚姻管制、十字军东征、教会贩卖赎罪券,其实质都是在利用市场势力赚取超额利润。而那些严格的教义规范,与壁垒分明的他我之别,则是维持垄断地位的“必要之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宗教
  • 推荐序二: 宗教学的经济学分析
  • 序一
  • 序二
  • 楔子: 宗教经济学概说
  • 第一篇 人类与宗教
  • 第1章 宗教是人类独有的吗?
  • 第2章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 第3章 为什么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越大?
  • 第二篇 宗教市场
  • 第4章 一个社会的宗教越多元,宗教参与就越活跃吗?
  • 第5章 教规越严厉的教派越容易成功吗?
  • 第三篇 竞争策略
  • 第6章 犹太教的经营模式与现代加盟店有何相似之处?
  • 第7章 基督教如何在同犹太教的竞争中胜出?
  • 第8章 基督教如何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 第9章 如何认识十字军东征的本质?
  • 第10章 新教有哪些吸引信徒的卖点,天主教又如何还击?
  • 第11章 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拜基督新教所赐吗?
  • 第四篇 教会经营
  • 第12章 为什么天主教和基督教更强调地狱而不是天堂?
  • 第13章 中世纪罗马教会如何实现垄断经营?
  • 第14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禁止高利贷?
  • 第15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管制信徒的婚姻?
  • 第16章 加盟罗马教会给清贫苦修的熙笃会带来了什么变化?
  • 第17章 为什么欧洲要花几百年建造高耸入云的教堂?
  • 第五篇 创新与危机
  • 第18章 天主教的封圣制度只是为了表彰杰出人士吗?
  • 第19章 可以花钱赎罪的炼狱说为什么是成功的宗教产品?
  • 第20章 中世纪英国教会的贪腐是因为道德堕落吗?
  • 第21章 服务创新与性丑闻如何影响今日的教会?
  • 延伸阅读
  • 图片来源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最近「得到」app 上有一本电子书非常火,这就是赖建城老师的《教堂经济学》。关于这本书,近期《罗辑思维》还推出两期节目,分别讨论了 “教会的严格管理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以及 “西方天主教会如何封圣” 两个话题,以新的视角管窥了现代企业管理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由于我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正是中世纪思想史,所以早在半年前,我就曾拜读过这本书的纸质版,读起来,那叫一个 “爽”。让我的兴趣瞬间飙到峰值的,就是第二章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谈到演化,大家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达尔文的演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句话,我们在上小学科学课的时候就已经背会了。不过,达尔文从提出这个理论,到《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却相隔了十多年。那这十多年,达尔文干什么去了?一方面,他是在进一步求证,使理论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他也在探察形势,因为他的 “演化论” 观点实质上挑战了传统的 “上帝创造万物” 理论,进而动摇教会权威的根基,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那 “演化论” 和 “上帝创造万物” 真的就完全矛盾,不可弥合吗?纽约州立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大卫・威尔逊就提出一个 “宗教演化论”。
     
    他把 “社会” 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演化历程的生命体,然后用演化论来检视它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主宰地表的事宜生存的地区,依靠的就是 “文化适应” 的能力,例如,居住在农耕地带的汉族,认为叔嫂之间有男女之防,但在游牧地区的蒙古族,兄终弟及,弟娶寡嫂,在过去甚至是一个家族义务,其实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族群的存续。又如,汉人尊老孝亲,老有所养,但在北极圈内,有些民族的老人过去会自愿饿死,把有限的食物留给孙辈。
     
    这样形形色色的不同文化特征,通常会保留在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日常行为中,并在社会中形成 “宗教 — 道德 — 法律” 隐形保障机制代代相传。宗教真实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软基因),与生物 DNA 共同影响着天择机制下的人类发展。
     
    作者就提出,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道德本能,人类也有这种本能,因为道德是维持群体运作的黏胶,但也不必以本族群的道德标准,去裁判其他族群的道德。正如各中语言都有各自的语法,语法只有效率问题,没有优劣问题。因此人类的道德未必优于爬虫,每种生物的道德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持族群在天择过程中的进一步存续!能够绵延至今的种族无一例外都严格地遵守了本族群特有的 “道德准则”。
     
    这一部分仅仅是全书的开端,但从这里你就可以发现,《教堂经济学》并不只是在讲 “有关教堂经济的学问”,而是始终保持着非常宏大的视野和关怀。宗教 “不必然是人与神的关系”,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性特质,就是 “构建人与人的关系”。换言之,宗教是帮助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本 “好玩好看的的教派演义史,有理有据的宗教经济学” 著作,这本《教堂经济学》,被称作是 “宗教版《人类简史》”,“不理解宗教,何以了解人类”?其实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都是一个与金钱和权力共生纠缠的过程,经济学竟然对宗教现象有这么强大的解释力!
     
    介绍一下作者,赖建诚教授早年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经济思想史家。赖老师的另一本大作《经济史的趣味》,得到电子书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努力争取版权。
     
    所以,赶在另一本新书上架之前,先抢鲜读一下它的姐妹篇《教堂经济学》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上本没有路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4] 这段话耳熟能详,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孟子的话表达几个重点:(1)孟子明白人也是动物,本性上差异不大。(2)人与动物主要的差别,在于人有仁义,而禽兽没有(只求温饱生存的无情竞争)。(3)尧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们明白这个基本道理,所以把重点放在动物不具有的特性上(人有仁义,也就是有崇高的道德感)。舜从道德感来引领社会行事(由仁义行),而不是去做高道德的事(非行仁义也),才能成为名留青史的圣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认识到宗教的多面性

        政治、经济、人文、甚至对环境,宗教都有着很大影响。把宗教和连锁店做比较非常独特新颖。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格致出版社

        2007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分公司正式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秉承世纪高教的出书风格,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全力开拓适用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企业培训、公众教育各个层面,以经管、社科人文学科领域为特色的教材教辅,并兼顾知识大众对学术、文化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