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还原了马克思充满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伯林本人卓越的智识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五版编者前言
  • 前言
  • 第四版作者序
  • 第三版作者按
  • 第一版作者按
  • 一 导言
  • 二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 三 “精神”的哲学
  • 四 青年黑格尔派
  • 五 巴黎
  • 六 历史唯物主义
  • 七 1848年
  • 八 流放伦敦:第一阶段
  • 九 第一国际
  • 十 “红色恐怖博士”
  • 十一 最后的岁月
  • 后记
  • 延伸阅读指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这个月的读书进度有些慢,是因为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刚读完以塞亚・伯林的《卡尔・马克思:生平与环境》。抛开政治课上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板印象,我也是这两年来偶尔读到一些周边书籍,才开始以一个好奇的心态去探究为什么这个思想会对中国历史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纯粹的业余读者,当然我的了解也是非常肤浅,在此前的一篇 "月记" 中也粗浅地对自己的理解作了几句概括。不过,想要快速、简单地了解马克思,不得不说柏林的这本《卡尔・马克思》非常值得一读。原因有两点:1)从马克思的原著入手,非常客观地描述了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是如何在他的一生中打磨成形,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和他的思想,而不是被奉为经典的 "马克思主义";2)虽然身为西方阵营的自由主义大师,以赛亚・柏林完全抛开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就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历史和哲学的贡献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考虑到柏林成书于 1930 年代,这样的立场实属难得。在柏林的这本书面世一个世纪以前,欧洲正处于一个近代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培育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给原本就脆弱的君主 - 贵族 - 农民阶级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对于政治体制的抨击和讨论日益激烈,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哲学思想进化也终于到达了新的高度,直到黑格尔横空出世,指出历史的发展存在客观规律,历史的发展就是 "绝对精神" 的发展。这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成为了马克思理论最原始的来源。马克思 1843 年参与社会思潮讨论的时候,还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但 1848 年的时候,他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差不多已经形成。柏林在书中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一段精辟的总结:"简单来说,这就是构成共产主义那种(经常是含蓄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理论。这是一种广泛的、综合的理论,其结构和基本概念来自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其动态原则来自圣西门,其对于物质第一性的信仰来自费尔巴哈,其无产阶级观点则来自法国共产主义传统。不过它完全是原创性的;将各个元素组合起来,在这里并不意味着诸家学说的简单综合,而是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连贯的体系,它具有广泛的范畴、宏伟的系统性特点,这同时是所有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伟大荣耀与致命缺点。但它没有黑格尔对自己所处时代科学研究结果的那种鲁莽和傲慢态度;相反,它还试图沿着经验科学所指明的方向前进,吸收它们的普遍成果。" 在柏林看来,马克思的伟大很大程度上即在于此。马克思从当时浩瀚的素材中,能取各家之精华,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分析的工具,既有简洁有力的理论框架,也对现实进行了细致性地阐述,并提供了清晰、实际的行动指南。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或者说是 "普遍思想",是有了自我意识的现实的综合,历史的前进就是基于 "绝对精神" 的自我觉醒,最终会到达一个更高级别的统一体中。马克思在认可基本框架的同时,抛弃了形而上学的内容,他指出因为最初部分人因为机缘巧合占据了生产资料,必然会利用(雇佣)剩余人群的劳动力和时间来进行生产,占据其剩余价值,并会建立配套的政治制度企图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统治,直到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旧的社会制度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但是它绝对不会愿意自我进化和改变,因为这会损害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斗争和暴力来推翻旧的制度,来推动历史的发展。这就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当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组织方式。在这里,柏林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马克思对于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行为过程中首要性的强调,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史的深入研究,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并对后来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马克思同意历史有客观规律存在,但这个规律绝不是黑格尔所说的 "绝对精神",而是人类基于理性,对实现全人类终极目标的动力:所有人的能力都能基于理性而发挥出来并能处于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也就是我们课本里 "共产主义社会" 的雏形。在马克思看来,当时大部分的工人,因为已经一无所有,代表着历史前进中最后一个被压迫的阶级代表,所以也代表着全人类最基本的利益诉求。如果全人类的无产阶级能够得到解放,之后将不会再有阶级的差别,将达到全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对于这一基本信念的构建工作,马克思在 1849 年到达伦敦后不久就结束了。在伦敦的 20 年生活里,马克思更多地是对于如何帮助当下的无产阶级加速实现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法国大革命和波旁王朝的复辟让他深感痛心,欧洲其他国家,包括他自己的祖国(德国)工人革命的夭折也不断给马克思带来失望。在他所处的英国,工人阶级更是 "丧失" 了斗争的信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收买,用未来的胜利和自由来换取了稍许的政治权利和好一些的生活状态。马克思虽然仍然坚持认为必须通过暴力来实现阶级斗争的胜利,但现实的挫折让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历史的客观规律还没有走到合适的阶段,他开始接受通过组建政党参与政治来夺取权力的想法,通过第一国际,不断要求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政党进行权力斗争。马克思认为,广大的工人阶级并不具备认清历史规律的能力,容易被当权的资产阶级或者贵族控制和利用,只有通过组成一个纯洁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对广大的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来提升对历史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不断强调地历史唯物主义,他痛恨一切的虚无主义、浪漫主义和理论派,认为那些形而上学的词语只能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无能。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他不关心对未来具体的描述,而只阐述着真实发生的事情,只关心实际长什么样。怎么样,这些是不是看起来有些眼熟?这时候,我才理解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结晶。回过头来看,虽然被后世奉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更多是经过了恩格斯的加工和处理 —— 因为战后的马克思经典基本是以恩格斯的著作为主,例如《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等,但柏林的这本马克思传记还是尽可能地还原了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就像以前在表演中只能看到明星光鲜的一面,而现在可以在一个综艺里看到明星琐碎的日常生活,无谓正统或不正统,至少提起 "马克思理论" 的时候,不会再像马克思本人所痛恨的一样,只有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无能。柏林还指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是对黑格尔 "绝对精神" 理论的批判,他原本是要反驳 "思想可以支配历史进程" 这一说法,但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思想理论本身对 20 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从而削弱了它本身的力量。对于这一点,你怎么看呢?最后,我想说,读以赛亚・柏林的书实在不容易。他的思想如同大海那样深远,而我的思想却如村田一般浅薄,因而读他的著作往往像引汪洋之水来灌溉我这贫瘠之地,大段大段的长句汹涌澎湃、扑面而来,令我招架不住。虽然这样的风格在去年读他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时领教过一次,但那种被知识汪洋从头浇透的感觉非常不错,容易上瘾。可惜的是,还没有足够的英文能力去阅读原著,毕竟翻译过来的文字能感觉到少了一些本来的味道。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马克思的新方式

      2018 年 10 月,译林出版社的《卡尔・马克思》,是以赛亚・伯林三十岁时写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关于马克思的思想评述。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 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一生。
      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以赛亚・伯林写作马克思,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学者对另一位知识分子或思想家的系统性研究,而不是那些所谓的一味奉承的话语,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不是一个神化的马克思。包括对马克思的流亡岁月的写照,与恩格斯的相遇,与巴枯宁等人的论战以及自身学术修养的形成。
      “伯林有着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产生共鸣的著名本事,他进入了自己笔下主人公的头脑中,由内而外地向我们呈现了其中的观点:没有多少专门术语,也没有太多马克思本人文章中常见的晦涩,他呈现、阐释了马克思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的起源和力量。”

      1. 谁是以赛亚・伯林

      以赛亚・伯林是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 20 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以赛亚・伯林主要是因为对政治和道德理论的贡献而闻名的。首先,他在消极的和积极的自由之间作出了著名的区分,并主张对于可能的误用,消极概念是更为安全的一个。第二,他将价值多元主义观念作为伦理学中的中间立场,确立于一元论和相对论之间,并对于道德生活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描述。两种观点的结合导致了自由思想中一个新的学说 —— 自由多元主义(Liberal Pluralism)—— 的建立。(来源:百科)
      其代表作多在译林出版社出版,其中有
      《俄国思想家》《现实感》《启蒙的三个批评者》《反潮流》《扭曲的人性之材》《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的根源》《个人时代》等书收入刘东、彭刚主编的 “人文与社会译丛”。
      2. 谁是马克思
      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今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如同一杠称,秤不离砣,砣不离称。
      3. 马克思学说的来源
      伯林在导言中说:
      “…… 想要找到马克思提出的某个学说的直接来源,是件相对简单的事,为数众多的批评家都急不可待地去做过。很可能的是,他所有观点的起源,无一不是可以在此前的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找得到的。因此,建立在废除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集体理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也许在过去两千年中的大多数时期都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所以人们经常争论的问题,这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否直接源自摩莱里或马布里巴贝夫及其追随者们,或者直接源自对法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德国阐释中,显得有些过于纯学术化,因而也就无足轻重。至于更具体的学说,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在霍尔巴赫近一个世纪以前发表的一本专著中有过完整阐释。而霍尔巴赫的这一理论很大程度上源自斯宾诺莎;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费尔巴哈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改,重新提了出来。‘人类发展史就是社会阶级斗争史’的观点,则源自兰盖与圣西门,在很大程度上被梯叶里和米涅这些当代法国自由历史学家所采用,同样也被更加保守的基佐所接受,这是马克思所承认的。关于经济危机规律性重现之必然性的科学理论大概是西蒙斯蒂首次提出的;第四阶段兴起的理论,当年是早期法国共产主义者们提出的,后来被与马克思同一代的施泰因和赫德在德意志境内传播开来。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则是巴贝夫在 18 世纪最后十年间提出的模糊概念,到了 19 世纪贝贝特林和布朗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明确阐释;关于工人当前与未来在工业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论,路易・布朗和法国国家社会主义者们的阐述比马克思愿意承认的要完整得多。劳动价值理论来自洛克、亚当・斯密,李嘉图以及其他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剥削与剩余价值理论来自傅立叶,而关于用刻意的国家控制作为其补救方法的理论出现在早期英国社会主义者,例如布雷、汤普森与霍吉斯金的的著作中,无产阶级异化理论是由麦克斯・施蒂纳至少先以马克思一年提出来的。而黑格尔和德国哲学的影响则是最深远的影响,也是最广泛的。像这样的清单可以很容易的拉得更长。”
      4. 深入了解马克思可读书目: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资本论》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传》奥古尔特・科尔纽
      《跟大卫・哈维尔读 [资本论]》大卫・哈维尔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传》戴维・麦克莱伦
      《卡尔・马克思:一个 19 世纪的人》乔纳森・斯伯伯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伯尔基
      《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弗朗索瓦・傅勒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的哲学话语》&
      《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张一兵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吴恩裕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莫里斯・迈斯纳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传奇》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保卫马克思》路易・阿尔都赛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马克思:早期政治著作》约瑟夫・奥马莱编(1994)
      《马克思:后期政治著作》特雷尔・卡弗编(19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5. 相关影视
      《青年马克思》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马克思的比较客观的传记

        任何科学都不应被神话。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而马克思主义不应被神话。任何人都可以被崇拜,但任然不能被神话。马克思的忠实粉丝很多,但我们要了解的是马克思作为人的真实一生。从这个角度讲,这本小书做到了这一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