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一部关于胡适研究的代表作,可以说任何想认识胡适,认识胡适的时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

罗志田编著的《再造文明之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序
  • 第一章 引言:胡适的梦想与尝试
  • 第二章 语境: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 一 西潮
  • 二 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
  • 三 西学为用
  • 四 中学不能为体
  • 第三章 受学:率性与作圣的徘徊
  • 一 上庄:做人的训练
  • 二 上海:眼界很小的商埠
  • 三 成了“新人物”
  • 第四章 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
  • 一 美国:吾所自造之乡
  • 二 为国人导师之预备
  • 第五章 关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 一 为中国造不亡的远因
  • 二 世界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关怀
  • 三 祖国:你如何爱他
  • 第六章 尝试:再造文明的起步
  • 一 被人误解的文学革命
  • 二 文学革命的社会诠释
  • 三 激进中的新文化运动
  • 第七章 讲学:但开风气不为师
  • 一 初到北大
  • 二 截断众流的新典范
  • 三 思想与方法
  • 第八章 议政:有计划的政治
  • 一 并非不得已
  • 二 问题与主义
  • 三 国际的中国
  • 四 好政府主义
  • 第九章 落伍?暴得大名之后的反思
  • 一 暴得大名不祥
  • 二 我称他皇上
  • 三 礼教与少年心
  • 第十章 转折:新俄与社会主义
  • 一 从威尔逊到列宁
  • 二 英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
  • 三 社会主义对中国士人的吸引力
  • 四 体验新俄
  • 五 苏俄走的是美国路?
  • 六 社会主义是西洋近代精神文明
  • 第十一章 诤友:走近国民革命
  • 一 走向政治解决的文艺复兴
  • 二 主动呼应国民革命
  • 三 “白色恐怖”的刺激
  • 四 与“党化教育”的合离
  • 五 “诤臣”与“诤友”之间
  • 第十二章 余论:《自由中国》与中国自由主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胡适小感

    作者认为,抓住了 “再造文明” 这一主线,才能明白胡适复杂的一生中那些看起来有些矛盾的选择,都是在当时历史环境的一次尝试、一种努力。如此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在看到当时中国在思想上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空白期,胡适郑重确立当好 “国民导师” 角色、干好 “再造文明” 事业的志向。早期胡适一路高歌猛进,倡导白话文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用 “评判的态度” 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将西方的实用主义与中国的考证传统结合,用科学的方法 “整理国故”,创造新的思想典范和学术典范,为中国新文明的诞生而努力。此时胡适的种种尝试和努力,无愧是对 “再造文明” 的生动诠释。哪怕晚期胡适与旧势力纠缠不清、意欲涉足政治宣扬主张等等,也跟 “再造文明” 有些关联。但 “再造文明” 是无法贯通胡适一生的,其复杂矛盾的面向也不是 “再造文明” 一词就能涵盖的住的。与 “再造文明” 对胡适一生影响同等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 “多动症”—— 想法太多总要尝试。学术文艺领域开局优秀、起点奇高,却又想通过涉足政治做出贡献,涉足政治又不能全情投入、深刻到位。政治碰壁了,又退后学术耕耘,稍有起色又对政治蠢蠢欲试。即便在学术领域也尽显 “不安分”,《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写完了先秦,《白话文学史》就写到了唐代,连《四十自述》也就写了一半,这些书都代表了很高的水平,却始终没能续写。无论胡适一生多么辉煌,始终都不是纯粹的一生。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胡适与今

      一百年前,四民之首的士退出了中心,于是社会失去了重心,无数的人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各路方案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实验场上进行着。胡适希望再造文明,即寻找西潮冲击之下中国和中国人何以存在的基础。于是他 “讲学复议政”,最后发现,学没做到极致,很多书都是有了上卷没下卷;议政也很失败,不论是好人政府,还是流亡后的《自由中国》,皆不为人所喜。胡适仍在努力地尝试,尝试一切他认为有可能 “再造文明” 的方法。中国人很少以成败论英雄,否则诸葛亮、岳飞、关羽等人何以长期受人尊奉。胡适的事功可能并不起眼,但他的那种精神确是永远不灭的。直到今天,当我们在公共领域遇到了分歧,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往往是双方自说自话,每一方都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并且有很强大的信心支撑。更别提回避讨论,单靠几句表明立场的话语,甚至一来就开始辱骂。民粹、反智、意识形态成了最坚固的盾牌和最锐利的 “辩论武器”。士阶层的退出造成的重心的缺失,思想领域纷繁复杂的状态和相互的对立,不仅在当年,如今也是如此。胡适先生在寻找新的重心,或许也就是秦晖先生所言 “共同的底线”。无数的知识人在探索这条底线的时候,向着这条路的源头望去,会看到适之先生的微笑,他们也会报之以微笑。罗老师说,在这微微一笑中,便能想象胡适不灭而又永恒的价值。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