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勐海五书”之一,旨在记录、描写勐海县的自然、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使读者更加了解、热爱勐海县。

内容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以博物学文化的视角,深入西双版纳勐海县实地考察,以详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现了当地400余种植物(其中多数是当地的野生植物),既便于勐海本地人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家乡,也有助于外地游客了解“普洱茶之乡”勐海县丰富的植物资源。

本书可谓“本土博物学写作的示范性成果”。作者细致深入的“在地”植物考察,以及扎实的植物分类和名实对应工作,在普适植物学与本土植物探究之间架起了桥梁,使本土与外部、自我与他者、普遍化科学与地方性知识勾连起来,能启动我们每个人的博物情怀,增进我们对植物世界的兴趣。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
  • 1.1 勐海特有种与本土种
  • 1.2 勇敢者身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 1.3 用双词命名法刻画植物
  • 1.4 普洱茶的学名你可能不知道
  • 1.5 勐海经济植物一瞥
  • 第2章 融入勐海从苏湖起步
  • 2.1 苏湖半夜鸡叫
  • 2.2 两种附生蕨类植物
  • 2.3 湄公锥、思茅锥和大果青冈
  • 2.4 降香黄檀小苗
  • 2.5 多依与多依属中文名修订
  • 2.6 苏湖的大藤子
  • 2.7 非常不同的“兰”
  • 2.8 山龙眼和三台花
  • 2.9 “能好怎”的姜类植物
  • 2.10 蛇菰属、球兰属、芒毛苣苔属和薯蓣属
  • 2.11 贺松草果谷的买麻藤和云南凤尾蕨
  • 2.12 贺松连绵之雨:北酸脚杆和叶萼核果茶
  • 2.13 伞花猕猴桃、滇五味子及斑叶唇柱苣苔
  • 2.14 蚌岗的毛果杜英和曼稿的韶子
  • 第3章 北上西行:第二次勐海植物考察
  • 3.1 镰叶肾蕨、茶梨与粗叶木
  • 3.2 穿鞘花的花萼与猴耳环的小叶
  • 3.3 红花栝楼、筒瓣兰和勐海天麻
  • 3.4 北上勐阿:大叶银背藤和鹧鸪花
  • 3.5 由勐阿到勐满:葫芦茶、泥柯和浆果乌桕
  • 3.6 金锦香相伴再到贺松:岭罗麦和千果榄仁
  • 3.7 沿仙人足迹拜访古茶树
  • 3.8 红色的栝楼和绿色的闷奶果
  • 3.9 勐遮坝子:马儿你慢些走
  • 3.10 打洛早市:参薯与大叶蒲葵
  • 第4章 南糯山、布朗山和滑竹梁子
  • 4.1 九路马堡与姑娘寨的帕亚马
  • 4.2 多依寨、棋子豆和山龙眼
  • 4.3 从南糯山到格朗和乡
  • 4.4 大将军、飞机草与帕沙古茶树
  • 4.5 坚核桂樱:一只果核的线索
  • 4.6 勐海野菜之火镰菜
  • 4.7 布朗山:中华里白、耳叶柯和钩吻
  • 4.8 搜寻卷柏类植物
  • 4.9 勐邦水库的雪下红
  • 4.10 西双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
  • 4.11 西定乡:毛杨梅、宽果算盘子和茶梨
  • 4.12 曼瓦瀑布的大果山香圆和柘藤
  • 第5章 最北部的勐往乡
  • 5.1 从嘎洒向北过南果河到勐往乡
  • 5.2 勐往河谷:麻楝、榆绿木、家麻树
  • 5.3 勐阿管护站的单耳密花豆与弄养水库的歧序安息香
  • 5.4 勐遮曼洪向北:蛇根叶和琴叶小堇棕
  • 5.5 四访西定贺松:钟花樱桃和云南黄杞
  • 5.6 曼吕和蚌岗环线:沟槽山矾、米团花和密蒙花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勐海本地特色树木推荐
  • 附录2 勐海特色藤类推荐
  • 附录3 食客宜优先了解的勐海植物
  • 附录4 勐海常见外来植物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喜欢这本书

    从 2018 年底开始在西双版纳做旅游行业,干了四年,疫情三年,其中滋味,自己最有体会。通过旅游行业的接触,对版纳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多了一些模糊的认知和体会,清晨的农贸市场里各种神奇的植物和奇妙的吃法,万物皆可凉拌的 “舂凉拌” 美食、五颜六色的手抓米饭用传统植物染发花制成、粉花山扁豆,疣柄魔芋的神奇故事…… 这本书把日常的植物和学术的名字第一次连线成功,令我大感神奇、痛快,非常喜欢,爱不释手。有时候会想,景洪到勐海的高速路已经通了,西双版纳高铁也通了!要是什么时候刘老师还会来勐海、景洪、来勐腊,可以叫上我么?我想当个小助手!有时候又想,要是按图索骥,把书里上的植物找出来,拍成短视频,每条线路一小段,发在 B 站上,不断完善,就成了一个连续发生的,不断进化的超媒体书本,比 “跟着书本去旅行” 还有意思的是,它可以在不同的季节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物候情况!顺便提,前几天到南药园里捡 “羯布罗香” 的种子,发现今年的种子成熟的晚了一些,往年四月下旬已经落下好多,今年不知为何,只有一些没有受精成功的花朵落下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史中有独特地位,宣传中常提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最近又有人半开玩笑地提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其实都不恰当。前者是基于西方扩张视角的评价,后者则是在西方近现代技术基础上完成的综合性创新,都不能真正展示中国人的贡献。从博物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有如下几件倒是极为特别的:茶叶、蚕丝、瓷器、豆腐,它们是货真价实的古代四大发明。种茶制茶,与植物有关;养蚕缫丝,与动物有关;开采高岭土烧制瓷器,与矿物有关;选育大豆并让大豆中的蛋白质以特别的方式凝结起来,则与植物和矿物有关。所有这一切经验成分较大,均不涉及高深的数理科学、还原论科学。生活在高科技之 21 世纪,初看起来这四样似乎级别不够:不那么深刻,不那么具有征服力,因而价值不很大。其实不然,反思现代性文明之蛮横、不可持续,才能够重新确立它们了不起的位置。这四者,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检验,是可以信赖的。首先,它们的确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优先权没有任何争议。其次,它们的确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形象,渗透于中国各阶层人的日常生活,对内对外影响巨大。这四样东西涉及植物、动物、矿物三界,前三者都曾是全球贸易的主角,直接影响了黄金、白银在全球的流通状况。这四样东西,先后也有若干代用品,如咖啡、红酒、可乐等部分取代了茶,以玻璃、钢铁、塑料作为原材料的容器部分取代了瓷器,棉花和化学纤维部分取代了蚕丝,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地位。特别是,直到现在茶和豆腐依然影响着数亿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四种发明基本没有问题。瓷土开采影响环境、废弃瓷片耐腐的确有点问题,但不严重(与金属矿产的开采冶炼相比,污染较小),其他三者完全无问题。如果以为茶叶、蚕丝、瓷器、豆腐仅仅是东西、是物质,因而它们只体现出所谓的物质文明而不涉及精神文明,那就大错了,那是依据西方的心物二分来看待中国的事情。茶叶、蚕丝、瓷器、豆腐是物质,但同样包含着精神,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类似地,博物,不仅仅体现于物、着眼于物,也包括人伦、意志和自由,既是对象、手段,也是目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