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哲学大师康德代表作“三大批判”之一。

内容简介

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纯粹理性的普遍课题、一门名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观念和划分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题词
  • 献词
  • 第一版前言
  • 第二版前言
  • 导论
  • 第一部 先验要素论
  •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论
  •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 第一卷 论纯粹理性的概念
  • 第二卷 论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 第二部 先验方法论
  • 第一篇 纯粹理性的训练
  • 第一章 纯粹理性在独断应用中的训练
  •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其争辩应用方面的训练
  • 第三章 纯粹理性在假说方面的训练
  • 第四章 纯粹理性在其证明方面的训练
  • 第二篇 纯粹理性的法规
  • 第一章 论我们理性的纯粹应用的终极目的
  • 第二章 论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
  • 第三章 论意见、知识和信念
  • 第三篇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 第四篇 纯粹理性的历史
  • 汉德人名对照表
  • 部分术语德汉对照表
  • 译后记
  • 修订补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什么要读《纯粹理性批判》?

    半夜了,读一本看不懂的书,写一篇没人看的书评。今天下午在小区散步的时候,想到康德也是每天去散步。就想着要看一下《纯粹理性批判》来着。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机缘接触到这个书名,我的机缘我以后再告诉你,今天我想听听你的机缘,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通过谁?目前得到电子书能找到的有两门课程,一门是熊逸老师讲的,一门是名家大课里面邓晓芒老师讲的。两个老师的课我交叉地听完了,甚至包括与之相关的经验主义的内容还去听了休谟的《人性论》。基本上感觉两门课听下来也是没听懂。所以我就想找原文来看看,我昨天说很多东西你听别人讲得再好都是隔了一层的,只有读原文才能真的去触摸真的去感觉。目前得到能找到的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建议你先放一放。因为这本书开头第一个字是 “吾”,是的,你没看错,这本书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本来已经是最难懂的哲学书了,还要用文言文看,太难了。所以我建议你看另一本白话文版本的。就是我现在写书评这一本。我说一个我也许并不会真的去尝试的做法,也许你有这个机缘你会尝试。你试着每天读一页。我不知道有多少页,我们就算有一千页吧,可能你要读三年的时间。你就每天读一页,懂就懂,不懂就把你不懂的地方画出来,没准你在未来的积累中又反过来有助于你理解以前不懂的,然后写写你的理解或者读书笔记这些。每天就这样安静地做一件事情,也很好。当然,你这个行为经不起细问,比如 “我们为什么要读《纯粹理性批判》”,如果最后也读不懂多少,或者读懂了也不能改变你的物质生活和人生境遇。可能只能这样解释吧,就是大家都说这本书好,说这本书难懂,我想看看好在什么地方,难究竟有多难。只是好奇,想试试。

      5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十一年磨一剑,在 57 岁才完成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本书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去认识自然规律,到 “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转变被誉为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本书核心内容:一、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和目的,他到底想要掀起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二、三个关键词:感性、知性和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判性地综合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认识论,为人类知识重确定基础。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知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由知性用十二个基本范畴,去加工整理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直观形式进入认识的经验材料。康德由此系统考察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运作模式,同时为它们各自划定界限。《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意义,举世公认,这本书同时还有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特别难懂。它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几本 “天书” 之一。它为什么这么难懂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康德的思想颠覆性太强,甚至连德语这种语言都没有做好准备。那个时候,欧洲主要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和法语,德语还不够发达。康德需要用一种本身还不够学术的语言,写出一部最严谨、最深刻的学术著作,那种困难可想而知。康德不得不给很多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德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想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怎么考虑读者的感受,结果这本书读起来极其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有些重要概念的使用前后也不完全一致。所以,读《纯粹理性批判》经常会有 “这个句子里的每个词我都懂,但是放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的感觉。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甚至有人讽刺它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完全无法理解。我还听说,就算是今天,很多德国学生在读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时,还要参考英文译本,因为康德的德文实在是太难懂了,经过英译者的处理,意思反而清楚了很多。你可能想问:《纯粹理性批判》写得那么难懂,是不是我明白了它的大概意思,就不用再想着去啃康德的原著了呢?在我看来,任何解读都不能代替原著的魅力。阅读康德那些艰深晦涩的句子,其实也会让人心生感动。你可以想象一个诗人搜刮肚肠,努力想要找到一个最能贴切表达自己的词句。其实,康德在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艰辛。《纯粹理性批判》在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的同时,也树立了德语作为一门学术语言的尊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懂一句就会有巨大的收获和喜悦

        有句很动人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面前有两条路可以走,选难的那一条。很反直觉,但想想也很有道理。难的路,走的人少。走的人少,反而好走。容易走的路,对谁都容易,别人赶上你、替代你也容易,而走通了难走的路,就不那么容易被替代了。类似这样的解读还有很多,但这类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困难的路,当作手段,以期达到某种目的。就是说,之所以说你该选困难的路,是因为,走困难的路实际上更容易帮助你实现目的。但是,这可能并不是我们应该选择困难的路的真正原因。因为,困难,本身就是目的;困难,本身就是收获。比如这本《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最典型的。这本书已经看了一年多,可能还会一直看下去。当然,有人问我,那么费劲看这本书的收获是什么?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值得看么?如果让我现在来回答,我会说,看这本书的收获,并不在于康德哲学体系的内容,比如十二范畴是什么、四个二律背反是怎么回事、感性知性理性是什么、先天和先验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很有意思,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想搞懂这些,用 CHATGPT 花几小时,就能搞得很清楚了。而看这本书,真正重要的,可能就是这本书的困难本身。翻开一段,每个字都认识,但说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那么长的一个句子,究竟结构是什么,这里的一个代词它是指什么,摸不着头脑。再读一遍,依然如同天书。但读了十遍,隐隐有种摸到了点什么的感觉。三十分钟,终于看懂了这几十个字。这个过程里的收获,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人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你给小朋友看一句话,问他你能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一般小朋友是无法看到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的,哪怕你说你动脑筋啊,你使劲想啊,哪怕他也是动脑筋啊,使劲想啊,也依然空白。思维能力使然。当我翻开康德,也就好像一个刚进小学的小朋友翻开了一本语文书。即使我真的想使劲想,也实在想不出什么。而一个又一个的三十分钟,让思维能力本身得到了训练。是的,我把这本书当作了磨刀石,磨的是我自己的思维能力。磨了一年多,发生的改变还是很大的。比如对语言的清晰度提高了,别人的话里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什么时候偷换了词的概念,更容易发现信息背后的规律性东西,等等。《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里有这么一段话,英国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说:“我可以完全真实地说,我来到这个世界 75 年以来所学到的一切,所有真正巩固和启迪我存在的东西,都是通过苦难而不是幸福得来的。无论是我所追求之物,还是我所获得之物,无一例外。” 当然,最后还得说一下,虽然我把思维能力本身的提升当作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但并不是说,康德的哲学内容对我没有帮助。应该说,从没有见过有什么书内容如此精彩,以至于,我现在可以很容易回答那个问题,如果流落荒岛十年,你只能带一本书,会带哪本。

          1
          1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