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冬泳》之后,班宇新作品,书写被生活缓慢消耗的我们,那些真实的困顿与挣扎。

内容简介

《逍遥游》是班宇继《冬泳》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七篇风格殊异、故事时间向度横跨三十年的中短篇作品,呈现出更为开阔丰富的面貌。

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他们身陷一片大雾之中,在摇摇欲坠的光芒里,却总想着笨拙起舞。

这些故事浸润着社会变迁中人们的阵痛与印记,书写璀璨与暗淡、希望与绝望之间,我们真实的怯懦、渴望、困顿和挣扎。溺水者想要上岸透口气,迷途者等待一个晴夜。暗夜不会永远深不见底,因我们一旦选择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班宇以精湛的叙事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在混沌之中创造出沉静的“飞升时刻”,形成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叙述语调:如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一般,严苛、寒冷而富于诗意。一切凡俗与苦痛在他笔下变得澄澈如冰,开阔邃远。我们也共同听见了那些被历史与日常掩藏的呜咽,并为之停驻片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夜莺湖
  • 双河
  • 十一
  • 十二
  • 蚁人
  • 逍遥游
  • 安妮
  • 渠潮
  • 山脉
  • 雪,或者灰烬
  • 讣告
  • 日记三则
  • 东方之星
  • 铁西山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班宇的奇幻漂流——我读《逍遥游》

    来自东北的班宇作为青年作家,和郑执、双雪涛一起被称为 "铁西三剑客",更大的名号是振兴东北文学的 "东北三杰"。领略过郑执的脑洞大开、阅读过双雪涛的魔幻世界,这是第一次读班宇的作品。我觉得他的短篇小说集《逍遥游》,是属于班宇的奇幻漂流。 他的每个小说里面,几乎都有作家班宇的存在。小说里面的班宇几乎都不是成功者,当然,这个世界本来也没有什么成功者,只有幸运儿。班宇为 "班宇" 设定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然后再书写不同主角的故事。"班宇" 这个名字,也就从一个故事漂流到另一个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多数是真实带着奇幻的,你不能说是假的,但也不会说是真的。就在真真假假中构成了 "工人村" 世界。就像双雪涛的小说多于以 "东北 — 沈阳 — 铁西区 — 艳粉街" 为背景,那么班宇的场景就是设定在 "东北 — 沈阳 — 铁西区 — 工人村"。他所写的街道、商场、文化宫、游泳池、市场等等,都是工人村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的。他所描述的人物可能是他的亲戚、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他擦肩而过的路人。 莫言说他在山东东高密写小说的时候,他有时候写着写着没灵感了,或者有个细节不清楚了,他就会到他小说场景里的那片高粱地、那座桥去看看,然后回来接着写。因为他故乡的一草一木就是他的创作来源,他写的故事都是来自这里。班宇也差不多,他在工人村租了单间,也像被人上班一样,周一到周五按照上班时间,准时过来写作,周末回家陪家人。他往外看的时候,工厂烟囱的烟、楼下的叫喊声、窗台的蜘蛛,都被记录下来。他望下去的就是他小说的世界。所以他的小说里也带着东北的一些幽默感,尤其是一些押着韵的东北话,尤其好玩。 他用他的小说记录着,他生长的地方。他希望这个地方争气,但是这个地方一直不怎么争气。就像他在小说里面说的那样:"东北振兴" 是一个口号,也只是一个口号。还有那句更经典的 "世界看沈阳,越看越彷徨。" 他书里的主角们似乎也是这样,是一种慢慢沉沦、颓丧的感觉,他们有一时的崛起,但是最后都是滑落下去。看的时候总有点下雨前闷热的感觉,你总想快点看下去,就像你想着闷热快点过去,暴雨快点来临,让自己舒服一些。 而班宇在豆瓣上给自己的《逍遥游》写书评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陷落在这种困境之中,文学,或者写作,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生命角色?也许不过是一束稻草的影子,没办法攀附,更谈不上拯救了,只是在漫长的、趋于空白的时间里,人与自己做的一点游戏。但至少,它可以让我在那些狭长曲折的夜晚,雷声隐隐的清晨,走得稍稍轻快一些。"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活着,是身而为人的自由

      01、去年的平遥电影节,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在每部影片的开头,都有一部电影的概念预告片,短短十几秒,李雪琴趴在纹身椅上,向天感慨:"我是不是命里没有爱情啊!",这时,天边传来阵阵隐雷,坐在一旁的吕星辰转过头,一张安静的侧脸。这部电影叫做《逍遥游》,改编自作者班宇的同名小说 —— 这篇小说被收录在班宇的第二部小说集里,书名就叫《逍遥游》。对于多数八零后而言,一提起 "逍遥游",脑海里便条件反射般,背出课本里那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多年后,同为八零后的班宇,带着《逍遥游》携着凛冽的 "新东北" 气息,来到众人面前。小说《逍遥游》,讲述了身患重病的许玲玲,在母离世后,与不着调的父亲相依为命,境况窘迫,各怀烦恼。此外,她还有两位尚有联系的老友,两女一男,颇为暧昧。三人计划赴一场短途旅行,但一个 "意外" 仓促地结束了这趟旅行,那些还未讲完的故事、还在喘息的生命,以及虚弱的情感关系,都淹没在陡然降临的黑夜里…… 据电影《逍遥游》的导演梁鸣回忆,他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 "整个人都是麻的,这两年都没有读到如此心动的作品……" 所以,他决定将它改编成电影,并于第一时间拜访了作者班宇,同为东北年青一代的他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呈现 "新城市之下的新关系",以及探索 "一个人在落魄、疾病等极其糟糕的状态下,到底还有没有欲望。"02、《逍遥游》的主角 "许玲玲",确有原型,但班宇并不直接认识她,只是听亲朋提起过:约莫也是一位八零后女性,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并且也经历着与小说开头类似的场景 —— 父亲在雪地里蹬着一辆老旧的 "倒骑驴"(三轮车),前置的车斗里坐着岁数不小的女儿。他们穿过大街,走过马路,奋力赶往医院,去做化疗。但是,早已成年的女儿,狼狈的模样被人一览无余,她会有怎样的心理呢?不适、尴尬或是其他无法言说?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遇到了父亲的老同学。这番景象,在班宇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他动容之余,不免还会想到所谓的 "戏剧性"。他想,必须把它写成一个故事。并且,还要把这种 "戏剧性",变得日常化、通俗化。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承载和寄托的感情,得是真实的。纵观班宇的其他作品,几乎都是 "虚构" 的表达,都是关于东北的 "寓言",但这些并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它们首先以记忆和感受的形式,出现在班宇的脑海里,然后由他之思,为它们重新梳理秩序,最后经他之手,形成一种虚构化的表达。《收获》编辑部是这样评价班宇的:他就像是从巨大的崩溃中幸存折返的人,他掌握着满手的细节,慢慢陈列一些,又藏起更多。一段翻滚着尘世悲欢的穷游,既看山河风景,也探幽微。所以,熟悉班宇的读者都可以感受到,在他看似虚构的文本下,隐含着真实可触的思想和情绪 —— 这大概就是梁鸣导演说的,"读《逍遥游》时,有一种既遥远又熟悉的感觉,遥远是因为故事和情节,熟悉则是因为情绪和氛围。" 写《逍遥游》时,很多地方都不得不停下来,喝口凉水,抑制一下情绪,这时候我深深感知到一种局限,所有人的局限。人与人之间,花费很大力气,去接近彼此,最终又要远离,几乎是为一种徒劳而倾尽全力,这没办法解释,不符合规律,却一直在发生,从不停歇。—— 班宇 03、虽然,《逍遥游》因一个戏剧化的场景而起,但纵观这篇小说整体,外部的戏剧性其实并不多,没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突变的悬念。它更多的戏剧张力,或者 "阅读点",暗藏在于人物内心,以及人物关系之中。首先,看主角许玲玲,她得了重病,不知能活多久,很多日常瞬间消失或破损,来不及待她作出反应,活着,靠的仅仅是惯性的心气儿,有时候坚强如女战士,有时候脆弱如初生的婴儿,除了哭泣别无他法。所以,许玲玲表面是一位病人,但内核却是小说扉页写着的,"那个命运与生活里的历险者",在离世之前,如何 "活着",将是她身为人类最后的自由。在这个本该悲伤的余年,许玲玲似乎仍 "生有可恋",因为她那混不吝的父亲回来了,暧昧的老同学赵东阳也邂逅了,还有不着四六却从未远离的闺蜜谭娜。他们是许玲玲唯一还能 "抓得住" 的人,这几位亲人、朋友、恋人(严格来说是暧昧者)编织出一张简陋寒酸的关系网,拱护着许玲玲生命最后的时光。但也同样是这几个人,不断戳破许玲玲所剩无几的自由假象,冷不丁提醒着她:你是个将死之人。所以,在这篇小说里,除了人物个体的内部张力,由人物关系迸发的外部张力,也以不同的频率与节奏,运作着。这两股力量,时刻碰撞着日渐衰退的许玲玲的生命力,虽然微弱,却充满力量。如同书的扉页写着的,既可栖于雷鸣、涉水入云,亦可秉烛夜行,照亮山海。又如同本书编辑吴越的评价,"许玲玲在夜海中接纳了一切的自私,一切的愚蠢,一切的蒙昧,一切未完成的爱与善。"04、最后,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支预告片,配合它出现的,还有一句引人注目的文案:胯骨一甩,纵横四海。这句话不颓不丧,十分潇洒,有敞亮的东北味儿。其实,它出自《逍遥游》这本书里,一篇名叫《双河》的短篇。在那个故事里,人到中年的男主角 "我" 因为即将见到女儿而不安 —— 是离婚后多年未见的女儿。他说:"挺紧张,很多年没当过爸了,怕当不好。" 朋友拍拍他,打趣道:"那有啥不好的,你看看我儿子他爸,或者我爸,都是例子,胯骨一甩,纵横四海,那是咋当咋有理,我看你怎么也比他们强啊。" 后来,有热心网友提醒,还有下句:"小腿一蹬,所向披靡。" 这几句话,大概就是在混沌、牢固的日常中,如许玲玲那般,秉烛夜行,照亮山海的,"生命力" 的真实写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逍遥游》和《安妮》这两章写得真好。这本书能看见风的无数种形态。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